「保護生物多樣性對於全人類至關重要」(摯友·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系列報道)

2024-11-06     金台資訊

本報記者 彭訓文

約翰·斯坎倫在北京為社區居民做生物多樣性保護主題講座。本報記者 彭訓文攝

掃碼觀看視頻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近日在哥倫比亞第三大城市卡利舉行。大會在加快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大對瀕危物種保護力度以及促進生態系統恢復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達成廣泛共識。

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領域國際專家,約翰·斯坎倫十分關注此次會議。他曾擔任聯合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秘書長,現任大象保護倡議基金會執行長、終結野生生物犯罪全球倡議主席,曾獲得2020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不久前,他來到北京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生物多樣性科學館揭牌,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他。

「中國是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活躍參與者」

作為最早簽署和批准《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中國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並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與綠色發展、減污、降碳、脫貧等協同推進,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數據顯示,中國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

「中國是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活躍參與者,取得了豐碩成果。」斯坎倫說,中國在設計相關規劃時,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融入其中,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持續取得成功,離不開中國政府的堅定決心,也離不開翔實的政策規劃以及全社會共同參與」。

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際合作,國際社會達成《生物多樣性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等多個全球公約,中國積極參與相關重大協議締約、履約。「中國對於各種公約實施和落地方面,在全球範圍內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極大地鼓舞著其他國家。」斯坎倫說。

1975年生效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是一項旨在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的國際貿易公約。1981年,中國正式成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第63個締約國。數十年來,中國為全面履行該公約作出了不懈努力。

作為該公約秘書處前秘書長,斯坎倫與中方有關部門保持著緊密的工作聯繫。他曾數次訪問中國,並頒發秘書長表彰證書,以表彰中國在打擊瀕危物種違法犯罪活動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

2011年,中國加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3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斯坎倫受邀出席,這成為他記憶中印象深刻的一件往事。他說:「中國政府在國家立法、執法、能力建設和公眾宣傳等諸多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對保護資源和履行公約的貢獻舉足輕重。」

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機遇和挑戰

地球上大約有800萬種植物、動物和真菌,它們對於新鮮空氣、清潔水源、健康土壤、海岸保護等作用不可或缺,但目前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挑戰。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曾指出,生物多樣性面臨污染、棲息地喪失、氣候變化、入侵物種與疾病和過度消費五大威脅。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發布的2024年《世界野生動植物犯罪報告》顯示,儘管各國持續努力,但每年仍有4000多種珍稀野生動物成為非法販運的犧牲品。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2》顯示,監測範圍內的野生動物種群數據,包括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自1970年以來平均下降了69%。

斯坎倫介紹,現在仍然有很多物種瀕臨滅絕,例如,北部白犀牛至今僅剩兩隻雌性存活,難以自然繁育後代。世界上最小的鯨類動物——小頭鼠海豚,由於非法捕撈和買賣,現在只剩下12隻。

「保護生物多樣性對於全人類至關重要。喪失生物多樣性,人類就無法應對氣候變化、傳染病擴散等許多全球挑戰。」斯坎倫舉例說,氣候變化和環境影響是互相交織在一起的。氣候變化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生物多樣性喪失又進一步加劇氣候變化,協調和平衡二者之間的關係需要人們共同努力。

近年來,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了希望。「如果給予大自然療傷的機會,我們就可以治癒自然。」斯坎倫表示,隨著新的海洋和陸地保護區建立,中亞賽加羚羊的種群數量已從不足5萬隻增長到近200萬隻,非洲的大象偷獵現象正在減少,歐洲狼的種群數量也正在恢復……

「現在全球的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還遠遠不夠。」斯坎倫認為,全球需要形成合力,進一步把野生動植物的種類與數量提升到新高度。

「讓所有人都參與進來」

「在我還是一個小男孩的時候,就很熱愛野生動植物。」斯坎倫回憶,小時候,每個周末他都會和父母一起前往家鄉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山,山裡的野生動植物千姿百態。他還跟隨母親去過她的故鄉,那是一個被森林環抱的瑞典小鎮,麋鹿等各種動物自由自在生活在森林中。「大自然中的野生動植物,讓我感到十分幸福與快樂。兒時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讓我決心踏上野生動植物保護之路。」斯坎倫說。

在聯合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秘書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部門的工作過程中,斯坎倫始終將法律作為保護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武器」。「現在是時候強化打擊野生動物犯罪的國際法律框架了,這對實現生物多樣性發展、應對氣候變化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等至關重要。」他說。

近年來,中國修訂完善野生動物保護法,調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編制印發了一系列保護規劃、管理制度和技術規範,不斷完善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體系。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主席國,中國持續推動「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落實。今年1月,生態環境部發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明確了中國新時期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

斯坎倫對此十分讚賞:「中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成功給予我們很多啟示。這說明,通過共同努力,我們可以實現生物多樣性,創造一個清潔健康的環境並促進經濟繁榮。這需要加強國際合作,讓所有人都參與進來。中國無疑將發揮關鍵作用。」

今年夏天,斯坎倫帶著妻子和一兒一女,一家四口一起來到中國,參加一個關於大象保護的活動。他的兒子今年16歲、女兒12歲,這也是他們第一次來到中國。「中國有句諺語,百聞不如一見。我希望孩子們親眼看到、親身感受中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所作的努力,將來共同為全球生態保護事業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他說。

(劉耀陽、謝婧繁參與采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c3ef0b94e11f1feea928db6422c3a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