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走向共和》里伊藤博文與李鴻章有一段精彩的對話:「你知道貴國敗在哪裡嗎?在我留英同班同學中,我成績第二,我當上日本首相,而我班成績第一的同學嚴復在貴國只當個小小的翻譯,這說明什麼?說明貴國不能舉賢用能。」
這位嚴復正是《天演論》的翻譯者,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被稱為近代中國開啟民智的一代宗師。在中國當時最大敵人伊藤博文的如此力薦下,這位「成績第一」的嚴復同學不久便得到光緒帝的召見,嚴復乘機極力闡述變法主張,並撰《上光緒皇帝萬言書》得到光緒帝讚賞,被提升為「捐同知」,自此成為朝野聞名的社會名流。
武昌起義爆發,一時天下大亂,清廷在 20 天之後,才連下三道諭旨: 赦免政治犯;制定憲法,實行憲政;開放黨禁,允許結社自由。此時, 南方各省已紛紛宣布獨立,革命黨正緊鑼密鼓地籌備成立共和國。嚴復看到三道諭旨後搖頭嘆息道:一切都太晚了,如果是在一個月之前執行這上諭中的三條,結果也許將不一樣……此時的他與其他社會精英一樣將目光投向了在老家「休假式」治療足疾的袁世凱。
袁世凱後來果然不負眾望,成為日後執掌中國最高權力者。
嚴復與袁世凱的交往始於 1884 年,袁世凱自行決定派兵攻擊占領了朝鮮王宮的日軍,觸怒了日本,李鴻章在日本的抗議下,將袁世凱免職。嚴復當時在北洋李鴻章幕下,對袁世凱的被撤職表示過同情,從此兩人之間的來往不斷,袁世凱對嚴復青睞有加,但是嚴復在兩人關係中始終堅守了讀書人的獨立性。袁世凱權傾一時之際,曾前後四次邀請嚴復作為幕僚,嚴復一概拒絕。袁世凱要稱帝,派人請嚴複寫勸進書,兩次請求, 嚴復皆拒絕。
對於袁世凱實施君主立憲,嚴復沒有公開反對,他對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的了解之深在同時代的人中是屈指可數的。在嚴復看來,在清末民智水平很低的情況下,要推行民主共和,不但是不可能的, 而且是有害的,君主立憲還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但是是否袁世凱最具資格,他也表示過懷疑。
12 月 12 日,袁世凱宣布稱帝,嚴復謝絕袁世凱的任何邀請,也拒不出席慶賀朝宴。但是在袁世凱死後,嚴復敢於頂著社會輿論,公開表示對袁世凱的敬重,他堅持認為袁是國家不可多得的人才。
晚年的嚴復開始懷疑自己一向讚頌的西方及西方文明,當時歐洲及中國的現狀令其心境愈發黯淡。嚴復痛定思痛:「華風之敝,八字盡之: 始於作偽,終於無恥。」他開始反思自己從西方為中國人帶來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天演論。他又說,「覺彼族 300 年之進化,只做到『利己殺人,寡廉鮮恥』八字。」萬物流變、演進,自由、平等、博愛, 就像莊子說的「仁義」,「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處。」「事遇群己對待之時,須念己輕群重,更切勿造孽。」
嚴復晚年的這個反思很深刻,以至於當時無人可以會其意,他應該是中國近代最早運用中華傳統文化對西方進化論質疑的思想家。
因為有了嚴修和嚴復,因此有北洋國士成雙一說,這兩位讀書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身自好、行為方正、注重自我道德修身、秉承人格獨立、不攀附權貴的真國士品質,堪稱先賢的風範,足以為後世知識分子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