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為何不是如隔三春、三夏、三冬?

2022-09-26     有畫說藝術

原標題:「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為何不是如隔三春、三夏、三冬?

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曰「成語」。這是成語的定義,說穿了,它就和俗語、諺語差不多,說的人多了,也就成為了一種固定形式的習慣用語。

不過,成語跟俗語諺語又有一定的差別,很多人認為它們之間的差別就在於成語往往是四個字,而俗語和諺語經常是一句或者多句。

其實,這種理解並不準確,因為有很多成語不止四個字,甚至也有一句兩句這樣的情況,比如說現在是秋季,和秋季有關的成語,四個字的有「秋高氣爽」「一葉知秋」……

但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也是成語,它有兩句八個字。既然說到這句成語,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麼「一日不見」非得說「如隔三秋」,為什麼不是如隔三月如隔三年,又或者如隔三春三夏呢?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出自《詩經》當中的句子,原文是: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個成語就是取自這首詩的中間一段。通過《詩經》中的完整詩句,我們可以找到第一個問題的答案。

為什麼不是如隔三月或者如隔三年?因為在完整的詩句當中,第一段表達的就是「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而第三段表達的,是「一日不見,如三歲兮」,三歲,就是三年的意思。

所以,作者在表達度日如年的思念煎熬時,採用的是層層遞進的手法,先是如隔三月,再是如隔三秋,最後才是如隔三年!所以「一日不見」,並不是沒有「如隔三月」和「如隔三年」的表述,只不過在語言的流傳過程中,人們習慣了單獨使用「如隔三秋」而已。

總之呢,不管是「如隔三月」還是「如隔三年」,又或者我們常說的「如隔三秋」,其實都是用來表達思念的漫長和等待的煎熬。

一日不見,如隔三月、如隔三秋、如隔三歲!《詩經》用這種帶有緊迫感的遞進句式,營造出一種思念被不斷拉長的煎熬感,但問題是,如隔三秋的三秋,到底是多久呢?還有,它為什麼不是如隔三春、如隔三夏、又或者如隔三冬呢?

首先來看「三秋」所指的時間長度。結合《詩經》的原文可以得知,它是從如隔三月、到如隔三秋、再到如隔三歲,採用了三個排比句。

但從時間的單位來看,卻是層層遞進,三月和三歲,都很明確,就是三個月和三年,唯獨這個三秋有點爭議,如果不結合《詩經》的原文,大部分人都會把三秋理解為三年,因為字面意思就是三個秋季,要過三個秋季,自然就要經歷三年時間。

但是,當我們結合《詩經》原文就會發現,它肯定不是指三年,因為後面它有一句現成的「如隔三歲」,所以三秋的時間長度,只能介於三月和三年之間。

當然,古文當中的「三」,並不是一個準確的數字,而是個虛數,很多時候是一個泛指多的意思,但是因為詩經原文是用三月三秋和三歲進行排比,所以這裡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它是一個固定的數字。

因此,介於月和年之間的時間單位,就只剩下季,也就是三個月為一個季度,三個秋季就是指九個月的時間長度。為什麼不是三春或者三夏三冬呢?

這是因為古人有「悲秋」的傳統,在文學作品中,春代表希望,夏代表茂盛,秋代表思念,冬代表寧靜,秋天是思念的季節,所以古人就用「如隔三秋」,用秋來進一步增強思念的綿長,起到「言淺情深」的表達效果,這就是漢語的魅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920e97fd3e6a0f74f94355e5bd51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