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操作規程(針灸科秘藏)

2019-08-21     國醫大講堂

世針針灸交流中心(主管單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零基礎系統學習中醫針灸從這裡開始..........

國家機構 可靠放心 辦學一流 久負盛名

線上線下學習,系統,全面, 實用

針刺的操作規程

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

刺前準備

選擇針具: 針柄無鬆動,針身挺直、光滑、堅韌而富有彈性,針尖圓而不鈍的毫針。要根據病人的體質、體形、針刺的部位,選擇長短粗細適宜的針具。

選擇體位: 選擇體位應以醫生取穴操作方便、病人舒適並能持久留針為原則。

常用體位主要有:

仰臥位:適用於取頭面、胸腹和四肢的部分穴位。

俯臥位:適用於取頭頂、胸腰背、臀部和四肢下肢後面的部分穴位。

側臥位:適用於取身體側面的穴位。

仰靠坐位:適用於取頭面、頸部、胸部和四肢的部分穴位。

俯伏坐位:適用於取頭、項和背部穴位。

消毒:1)針具的消毒2)醫生手指的消毒3)針刺部位的消毒。

進針方法

指切進針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端切按在穴位上,以右手持針,緊靠指甲面將針刺入腧穴。主要適用於短針的進針。

夾持進針法:以左手拇、食兩指夾住針身下端,將針尖固定在所刺入穴位的皮膚表面,右手捻動針柄,將針刺入。主要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舒張進針法:用左手拇、食兩指將所刺穴位部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繃緊,右手持針,將針刺入。主要適用於皮膚鬆弛部位的進針。

提捏進針法:用左手拇、食兩指將針刺部位的皮膚提起,右手持針從提起的皮膚上端將針刺入。主要適用於皮肉淺薄部位的進針。

行針法

進針後,為了使患者產生針刺感應,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稱為行針,包括基本手法和輔助手法。

行針的基本手法: 1)提插法。將針從淺層插向深層,再由深層提到淺層,反覆上提下插。2)捻轉法。將針左右來回捻轉。

行針的輔助手法:

循法:用手指順著經絡的循行路線在腧穴的上下輕柔地循按。

彈法:在留針的過程中,用手指輕彈針尾或針柄使針身輕微震動。

刮法: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針尾,用食指或拇食、中指的指甲由下而上地刮動針柄。

搖法:用拇、食二指捏住針柄,像搖鈴樣輕輕搖動針柄,使其左右擺動。

飛法:手持針柄細細捻搓數次,然後張開兩指,一搓一放,反覆數次,狀如飛鳥展翅。

震顫法:手持針柄,用小幅度、快頻率地提插捻轉,使針身輕微震顫。

補瀉手法

提插補瀉

提插補法:先淺後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操作時間短,以下插用力為主。

提插瀉法:先深後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操作時間長,以上提用力為主。

捻轉補瀉

1)捻轉補法:捻轉角度小,頻率慢,用力輕,操作時間短;或拇指向前,食指向後,以左轉用力為主。

2)捻轉瀉法:捻轉角度大,頻率快,用力重,操作時間長;或拇指向後,食指向前,以右轉用力為主。

疾徐補瀉

疾徐補法:進針時徐徐刺入,少捻轉,疾速出針。

疾徐瀉法。進針時疾速刺入,多捻轉,徐徐出針。

迎隨補瀉

迎隨補法:進針時針尖隨著經脈循行的方向,順經刺入。

迎隨瀉法:進針時針尖迎著經脈循行的方向,逆經刺入。

呼吸補瀉

呼吸補法:病人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

呼吸瀉法:病人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

開闔補瀉

開闔補法:出針後迅速揉按針孔。

開闔瀉法:出針後搖大針孔而不按。

平補平瀉

進針得氣後均勻地提插、捻轉後,即可出針。



拜名師 跟名家 成名醫!

中醫師承 確有專長 提升專業技能,助你成名醫合法行醫!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中醫養生方法僅供參考學習,不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台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感謝您的支持,遇到好文章轉發-點贊 -評論,讓更多人受益,收穫知識與健康喔!

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7e64m0BMH2_cNUg0mq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