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一個有麻煩的男孩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但每個故事背後卻有一個共同主題——男孩的情感壓抑、忽視和疏離,情緒表達能力不足。"
《培養高情商的男孩》封面簡介中這一句話深深吸引住我。這句話與我一直的育兒觀念很相似:孩子的每一個不良行為都是在表示他需要精神層面上的某樣東西,成人的每一個不良行為都是某方面教育缺失的表現。因此,我也很認同這句話,這便使得我更想去讀一讀這本書。
在閱讀的過程中, 我一直帶著這樣一個問題進行閱讀思考:是什麼使得男孩子普遍存在暴力行為?之所以會帶著這個問題思考,是因為最近"網紅宇芽被家暴"這一熱議事情,事件的施暴者是40多歲的稍有名氣的畫家沱沱。
最終閱讀完之後,我得出結論:男孩子暴力的背後,是缺失的情感教育。
01 男孩子暴力,並非個例,也並非別人家孩子的事
《培養高情商男孩》一書中共12個章節,涵蓋了男孩子在生活、學習和情感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問題。當然,其中就包含了暴力這一問題。
說到暴力,就想到"網紅宇芽被家暴"這樣的家暴事件。
雖然說家暴不分男女,但是施暴者為男生的比例比較大。長期以來,男孩子是力量的象徵,與此同時他們身上就存在暴力的隱患。
之前自媒體"人類實驗室"做過一期關於家暴的視頻。視頻一開頭他們問許多路人"家暴"這事情的時候,很多人都說"沒有發生"、"不可能發生"、"我不會的"這樣的話。
這樣看來,好像社會裡存在家暴現在並不是很普遍。但真的是這樣嗎?顯然只是很多人並沒有發聲,還有不少男人覺得"女人被打是活該。"暫且不說"家暴",就單單指打架事情。
無論是我們小時候還是步入社會之後,都知道群毆事件的人大多數是男生。再退一步,不談社會上存在的暴力現象,有些家長會發現自己家或者別人家男孩子會搶東西、打人,其實這也是暴力行為。男孩群體的暴力行為,似乎與生俱來。
我在這裡強調男孩子暴力行為並非個例,並不是說男孩子就不好,而是因為很多父母都會僥倖認為自家孩子就不會這樣,自己教育得還行,尤其當自家孩子進行過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後,父母就更加認為自家孩子不可能是暴力的,除非那些經常在學校打架的孩子。
家長們這樣僥倖地認為,其實從打架事件、家暴事件、殺人事件發生後,一些家長們的"意想不到"的反應就可以看得出來。
另外,我上班與孩子互動遊戲過程中,常常會發現些出手大力的男孩,而當我叫他們這個情況不可以這麼大力的時候,他們仿佛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還有些孩子問"為什麼"。這樣有些普遍的"我認為"以及普遍的"為什麼不",側面就反映了家長們對男孩進行關於"暴力"這一方面的教育是多麼的疏忽!
02 暴力因情緒而起,而男孩從不懂如何處理情緒
男孩子為什麼就普遍存在暴力行為或者暴力隱患呢?《培養高情商男孩》用心理學及案例分析的方式,向我們揭示了男孩暴力行為的動機。
這些案例並不是極端事件,反而非常貼近於我們的生活,仿佛案例中的那群男孩子就是我們的鄰居、學生,甚至是自家的孩子。這就可以幫助我們很清楚、具體地了解到自己孩子暴力的行為動機。
首先我們來看看暴力這種行為。
從犯罪學角度來看,暴力行為由授權,慣例化和人性的喪失三種社會進程創造。授權,簡單來說就是允許暴力存在,像孩子從小生活在家暴環境中,就可能認為"打人"是被允許的,慣例化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已經習慣了不用考慮行為後果、行為合理實施暴力,人性的喪失就是男孩已經完全不將受害者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看待,殺害、虐待同類的感受強烈上升,毫無人性可言。
在這三種社會進程中,我們會發現是意識起很大的作用。我們可以將人類大腦分為兩層,第一層是潛意識即情緒在起作用,第二層則是藏著書庫、知識的理性思考區域。
暴力者大多數時候都是在情緒激烈的情況下施暴的,也就是大腦第一層在起主要作用,尤其是在授權這第一社會進程中。
舉個例子,一些施暴者在施暴後會說"太生氣了"、"他不應該這樣"的話是在認為暴力合理,即授權。
如果他們第二層有在起主要作用,在施暴前就會認為:"我很生氣,但是我不能動手打人,我要解決問題而不是解決人"、"他這樣做不對,我應該報警(或者與他溝通)。"但如果第一層起主要作用,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動手,甚至不顧後果地動手。
那麼男孩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如何將大腦第一層調到第二層呢?
這就是一個涉及"情商"教育的問題了,尤其教男孩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然而我們可以發現男孩子普遍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這也就是為什麼男孩普遍存在暴力行為。
03 男孩情感並不粗糙,也同女孩一樣細膩敏感
不知從何時起,在人們的眼裡,男孩情感並不細膩敏感,尤其與女孩子相比起來。於是,很多時候我們作為父母的都會忽視男孩的情緒,更加重視女孩的情緒。或者在"男孩子必須堅強"的教育理念影響下,家長們經常對男孩實行"棍棒教育"、"壓力教育"。
這樣的教育環境下,男孩子形成了不允許自己哭泣、不允許自己透露出不良情緒的習慣。(正如作者所描述的那樣,"有時候我們等上50分鐘才能換來5分鐘的真情告白"。)因為男孩這樣的習慣,使得我們更加忽視了孩子的情感教育。
但實際上,男孩子的情感也如女孩子一樣。《培養高情商男孩》一書中寫下來作者熟知的真實案例,就向讀者展現了波瀾壯闊而又細膩敏感的男孩的情感空間。(作者:丹·金德倫博士,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任職於哈佛大學,教授兒童心理學與行為研究,是男孩及家庭心理治療的資深研究者。麥可·湯普森博士,美國傑出的心理學家,諮詢師,專長為兒童和家庭問題諮詢,並在全美各地多所學校承擔過心理諮詢師和輔導師的工作,有著超過35年的諮詢經驗,以及信手拈來的真實案例。)
當情緒不能表達、不被接受,而暴力被家長們以及社會默認允許的情況下,男孩們的情緒發泄口自然而然就是暴力。
04 培養高情商男孩,從接納情緒的不完美開始
《培養高情商男孩》在解決男孩暴力問題上,依舊圍繞情緒為核心。這是一種很好的教育理念。曾經盧梭說"最沒用的三種教育就是發脾氣、講道理、刻意感動",書中提到的教育方式都避開了這三種教育方式,而且還從孩子暴力行為根源上解決問題,治根治表。
在圍繞"情緒"為核心的解決辦法中,最首要的就是父母要接納孩子不完美的情緒。家長不要帶有文化偏見地去看待男孩子,這將成為他心智開始迅速成長的開端。
因為在"男孩就該是硬漢"的普遍價值觀影響下,男孩子即便是經受委屈也不願意表達和示弱。作者指出,他們的暴力傾向並不像大眾認為的那樣具有攻擊性質,相反,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男孩子在採取"自我保護"的措施。
所以,當孩子還在很小的時候,當他哭的時候不要罵孩子不准哭說"因為你是男孩子",而是接納孩子委屈的情緒,並引導他自己去解決問題讓他懂得獨立,也讓他不再畏懼困難從而堅強。我們可以帶孩子多經歷些困難,但不用阻止孩子經歷後發泄情緒,當孩子發泄情緒的時候還可以教孩子正確發泄情緒的方法。
比如和家人溝通、跑步、做自己喜歡且健康的事等等,避免以後他只用吸煙、喝酒、遊戲等不良形式發泄。總言而之,允許孩子有消極情緒的同時,我們也學會應對孩子的消極情緒,以教會孩子成人後自己正確地應對自己的消極情緒。
此外對於如何培養男孩高情商,作者還在本書的最後一章給出七條極富創意的建議,比如幫助男孩發展情感詞彙,提供安全場所來釋放精力,展示男人之間的親密關係等等。
教育,很多時候就是一個改變意識上的事。不是先改變孩子的意識,是先改變我們的意識。時代在變遷,科學家、心理學家對人類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楚。我們不要再理所當然地像之前一樣去教育孩子,像父母教育我們一樣去教育孩子。
先不說《培養高情商男孩》其中提的建議多麼實用,最重要的是讓我們認識到男孩情緒也需要我們關注,目前來說這就是對培養高情商男孩就是最大的幫助!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77WIG8BMH2_cNUg-A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