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窩裡橫外面慫」,孩子有兩幅面孔,問題的根源在家長身上

2020-04-04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因為特殊情況,很多學校仍未正式開學,學生的課程教育大多還是以線上教學的形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但最近有一些讀者私信我,說是自家的孩子在家裡非常調皮,搞得家裡雞犬不寧的,想知道不知道有沒有能夠改變孩子,讓孩子變乖的小技巧。

通過整理,我發現這些有著相似訴求的家長,他們的孩子有一些共同點:在家裡非常霸道調皮無法無天,但在學校在外面卻是懂事溫順的乖乖仔,簡單來說,這些孩子都是"窩裡橫外面慫",仿佛是有兩副面孔。有一部分家長提到:"孩子總是跟我們不對付,在學校里倒是好好的,上學期跟孩子老師面談的時候,老師也提到過孩子做事比較可靠,在班上人緣也挺好;但不知道為什麼,孩子在家裡完全不是這樣的形象,他非常地調皮,任性又挑剔,總愛跟我們唱反調……也不知道孩子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事實上,造成孩子"窩裡橫外面慫"兩副面孔的原因,主要出在父母的身上。正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既然家長是導致孩子"窩裡橫外面慫"的行為的原因,家長想要改變孩子但不知從何下手的,可以先從自身找原因。

孩子"窩裡橫外面慫"是什麼原因?家長不妨看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行為

生活中,我們發現其實這類"窩裡橫外面慫"的孩子不在少數,很多家長都為此感到迷茫。想要改變孩子的現狀,家長不妨先對號入座,看看下面這3種容易導致孩子變成兩副面孔的行為,再看看自己平時對待孩子的方式,是不是已經中招了?

1.過度地溺愛孩子

這個現象在那些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更加常見。現在很多家庭都是"4+2+1"的模式,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6個人,都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要啥給啥,想要做啥都不攔,這就是過度溺愛孩子的表現。過度的溺愛會讓孩子失去感恩之心,認為自己擁有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容易形成"唯我獨尊"的性格。可以說,家長的溺愛,是孩子"窩裡橫"的溫床。

在家如此,但在外面就不是這樣的方式,比如說學校,學校有規章制度的地方,這些制度不會為了某個人讓步,孩子習慣了家長的寵溺,突然面對這樣生硬的外界,趨利避害的本能會讓孩子不自覺地選擇避讓,看起來就會有些"外面慫"了。

2.總是心軟,習慣性地遷就孩子

家長教育孩子一定要有原則與底線,一旦涉及這類問題,堅決不能退讓,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的家長教育孩子時總是嚴肅不起來,而且容易被孩子牽著鼻子走——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突然很想要一台新的遊戲機,家裡分明已經有一台了,其實這個時候家長需要做的是打消孩子的的想法,但不少家長會因為孩子撒撒嬌或是柔情攻勢,最終選擇遷就孩子。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無法建立"規則意識",在外面沒人遷就孩子,孩子也容易因此遭受挫敗,變得"外面慫"。

3.暴躁的溝通方式:孩子有樣學樣

另一方面,孩子"窩裡橫"的原因可能是有樣學樣的產物。很多家長習慣"暴躁教育",尤其是在脾氣上頭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就會對孩子大吼小叫。這些行為模式都被孩子看在眼裡,時間久了,孩子也就慢慢地學會了用這種"大吼大叫"的方式幫助自己排解壓力但在外面,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大多還是溫柔相待的,孩子受到感染,也會不自覺地進行模仿與回饋,看起來就會讓人感覺有些"慫"了。

"窩裡橫外面慫"的性格一定要改,它會帶給孩子消極的影響

家長千萬不要小看孩子"窩裡橫外面慫"的情況,這樣的性格如果不及時進行處理,加以改正,會給孩子後續的成長帶來持續的消極影響。

1.孩子沒禮貌,不懂得尊重長輩

孩子"窩裡橫外面慫",從字面上已經可以看出了,孩子對家裡的人橫,尤其是對更加寵愛自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更橫,這種情況也會映射到孩子對待其他長輩的身上。孩子不懂感恩,認為他人的付出理所應當,就容易變得沒禮貌,甚至是不懂得尊重長輩。

2.孩子容易變成"兩面派"——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孩子"窩裡橫外面慫",兩副面孔,如果孩子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態,孩子很有可能會因此變成一個兩面派,見人順人話,見鬼說鬼話。在有的家庭當中,父母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通常是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白臉,孩子變成"兩面派"後,就會在嚴厲的家長面前放軟態度,但面對溫和的家長,孩子就會變本加厲的任性。這種"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做派,是非常不真誠的表現。

3.孩子容易陷入混亂,找不到自我

另一方面,孩子如果長期都處於"窩裡橫外面慫"的狀態,很有可能會因為不同的角色扮演,慢慢地陷入混亂,再加上孩子因為年紀小,本來也就缺乏判斷能力,孩子可能會突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開始迷惑"哪個才是真正的自己",還會失去方向,不知道該怎麼做自己。這些情況都需要家長及時干涉加以引導。

改正孩子的"窩裡橫外面慫"性格,家長應從家庭教育開始改變

1.拒絕過分溺愛孩子

改變孩子第一步,家長要拒絕過分溺愛孩子的行為。溺愛孩子的本質其實是以愛為名的傷害之舉,它會極大地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原則的教育能讓孩子從小培養分寸感,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要讓孩子成為一個人格更加完善的有思想的人,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2.家長要注意自身的行為習慣,以身作則當好孩子的榜樣

常言道,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樣的話不無道理,孩子其實就是一面能夠映射家長人格素養的鏡子,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重視自己的個人行為習慣,畢竟家長是與孩子最親近的人,如果家長能夠做到自覺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好榜樣,孩子在這樣正面積極的氛圍中,也會成長為積極善良的孩子。

3.多鼓勵孩子與同齡人接觸

除此之外,家長要多鼓勵孩子多與同齡人相處。"窩裡橫外面慫"只敢在家裡當小霸王,這是社交能力低下的一種表現,多讓孩子與同齡人消除,能夠有效的促進孩子進行社交,讓孩子獲得成長的機會,逐漸適應各種不同的關係模式,這對孩子後續的人際交往也非常有利。

4.父母一定要統一教育方式

最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統一教育方式,父母雙方統一好教育理念再執行,否則父母不統一的差別教育會讓孩子陷入混亂,不知道到底應該聽誰的,最後很可能就會使孩子變成"兩面派",用不同意態度分別應對爸爸和媽媽。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為了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家長一定要統一教育方式與理念,不要自相矛盾,共同促進孩子的進步與發展,讓孩子成為一個擁有健全人格的人。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VQ0ERXEBfwtFQPkdN4z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