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之如飴,「肅」然無聲
嘉峪關懸日 攝影/吳正傑
讀一本書
有書籤的一頁最易打開
要讀甘肅這本書
河西走廊就是這一葉書籤
定格昨日 開啟將來
不論從何種角度來看
甘肅在華夏文明圖卷中
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
並且 正在繪製更美好的未來
莫高窟 第45窟
攝影/孫志軍
甘肅其名源於甘州(今張掖)和肅州(今酒泉)
如果拆分來看
「甘」和「肅」也能在這片土地上
找到最真實的印證
vvvvvvv
甘
「葡萄美酒夜光杯」
vvvvvvv
甘肅,在地圖上看,形似一柄如意
兩頭飽滿,中部細窄如蜂腰
南端,是蔥蘢的西秦嶺
西北,是寂寥的大漠戈壁
最引人注目的是「蜂腰」處
那是東西向綿延近千公里的祁連山
和它用甘泉滋養數千年的「綠帶」——河西走廊
請橫屏觀賞
雪山連綿,壁立千仞
攝影/李春
祁連山地處西北乾旱區
北靠巴丹吉林沙漠
南臨柴達木盆地
西抵庫姆塔格沙漠
東依黃土高原
祁連山就像一座伸進荒漠的濕島
它巍峨高聳的山體
孕育了諸多體量龐大的冰川
在冰雪融水澆灌下
河西走廊得以擁有一個個綠洲城市
武威、張掖、酒泉、敦煌
綠洲串聯起來長達一千餘公里
祁連山下,綠意盎然
攝影/吳運傑
古絲綢之路就是沿著這條「綠帶」走向西方
將中國的絲綢、造紙技術傳出去
把甘美的西瓜、葡萄美酒帶回來
通過這條走廊
「甘」得以播撒四野
敦煌有了飽滿高甜的葡萄
靖遠有了脆甜多汁的旱砂西瓜
籽粒豐滿如紅寶石一般的石榴
也在華夏大地各處找到了最宜居的土壤
這是遠道而來生根發芽的甘美
旱砂西瓜 攝影/李銘暉
vvvvvvv
肅
「西出陽關無故人」
vvvvvvv
自古以來
甘肅給人的印象即邊塞苦寒之地
玉門關是春風都會止步的地方
肅殺蕭瑟似乎是這裡永恆的標籤
玉門關大方盤城
攝影/李俊博
其實甘肅不只這一副面孔
不同自然區劃在這裡複雜交匯
就註定了它很難單純以一種面貌示人
山脈連綿林木蔥蘢是它
峭壁險峻冰雪皚皚是它
水草豐茂牛羊成群是它
黃土連天滴水不見也是它
大漠戈壁孤煙落日還是它
……
張掖高台縣的小型綠洲
攝影/趙高翔
甘肅有很多面孔
只是,「肅 」的這一面幾乎全都給了河西走廊
有自然的肅殺,也有歷史的肅穆
河西走廊在漫長的歷史更迭中
曾是鐵馬金戈的古戰場
也曾是中原溝通西域的唯一通道
雪山與嘉峪關懸臂長城
攝影/張強
這條走廊見證了數千年的王朝興衰
它知曉西漢郎官張騫的遠行使命
遇見穿越扁都口的「背包客」法顯
喟嘆西域高僧鳩摩羅什的艱難境遇
目送孤身西行求法的唐代高僧玄奘
……
堪稱一條莊嚴肅穆的「文明之路」
莫高窟第323窟《張騫出使西域圖》
攝影/孫志軍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GAN SU—
這條路並不好走
河西走廊除了綠洲城市之外
沿途更多的景觀是肅殺的荒漠
這裡是我國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
張掖七彩丹霞
攝影/李文博
乾旱 頻繁大風
外部水汽被山脈和高原阻擋
自身極厚的古海湖相鬆散沉積物和河流沉積
為風沙運動提供豐富的沙源
再加上超載放牧、砍伐森林、不合理用水等人為因素
荒漠化幾乎是必然
庫木塔格沙漠 攝影/李銘暉
於是,地表土壤嚴重流失、沙化、鹽漬化
植被退化或消失
水資源狀況惡化
生物多樣性下降
地表出現流沙或呈現荒漠景觀
這正是「地球癌症」——荒漠化的表征
陽關林場 攝影/趙高翔
但人類從未坐以待斃
防風固沙是這片土地永恆的課題
一代又一代人在河西走廊辛勤耕耘
如滾石上山
無懼狂風與黃沙侵襲
在勞動中與植物建立友誼
哪怕進一退半
自然也會為辛勞饋贈隱秘的回報
「綠帶」行動
置一葉大地書籤
—GAN SU—
2021 年,大眾汽車集團(中國)
攜手大眾汽車品牌、奧迪品牌和斯柯達品牌
與中國綠化基金會共同發起「綠帶行動」公益林項目
還大地以綠色,以人力鑄就綠色屏障
自啟動以來
項目已在甘肅古浪縣、青海互助縣和甘肅金塔縣
共種植 255 萬棵適生樹種
實現造林面積 1200 萬平方米
有效幫助當地應對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塵暴
和生物多樣性缺失等嚴峻的生態挑戰
直接惠及超過 22 萬名當地村民
對大地與自然的熱愛,是行動的出發點
到 2030 年,「綠帶行動」項目將在中國北方
10 個生態脆弱地區種植 850 萬棵適生樹種
實現 4000 萬平方米的造林面積
旨在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的同時
促進當地經濟和民生不斷完善
以責任促行動
「綠帶行動」公益林項目既是
集團全球低碳戰略的組成部分
同時也以實際行動響應和支持了
「全球種植萬億棵樹領軍者倡議—— 中國行動」
大地有記憶,人類的公益行為值得銘記
自然環境良性變遷的背後
是無數為之努力奉獻的人們不變的信仰
——對自然的熱愛
書籤是標記,也是開啟未來的大門
沒有書籤,前行就會失去方向
蜿蜒在河西走廊的這條「綠帶」
正是熱愛自然的人們打造出的一葉「大地書籤」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