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馬原兒子心臟病去世 | 老父親故意不救孩子是為哪般?

2023-03-28     小樹苗兒童教育

原標題:作家馬原兒子心臟病去世 | 老父親故意不救孩子是為哪般?

這幾天,一篇關於作家馬原的報道在網上引發不少爭議。

先說一下馬原是誰。

馬原,出生於1953年,最早做過農民,也當過鉗工,後來考上遼寧大學文學系、走上文學道路,是著名的先鋒派作家,同濟大學中文系教授。

他最鮮明的標籤是「先鋒派」小說開創者,對中國當代文學發展有不小的影響。

去年6月時,馬原突然在微博上說自己13歲的小兒子夭折了

一開始,普通讀者對這個老年喪子的作家還挺同情。

但前幾天,《人物》雜誌的一篇報道卻把馬原推上了風口浪尖,甚至不少網友罵他是殺害兒子的兇手。

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篇報道里寫到,馬原自己曾是一個肺部腫瘤患者。

但發現腫瘤後,他並沒有積極檢查自己的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而是選擇了一種頗有神秘色彩的治療方案——換水。

他帶著老婆娃舉家搬到了雲南的一座偏僻的小山包上,給自己蓋了一座城堡,起名叫「九路馬堡」,過上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慢慢地,他的腫瘤竟然不治而愈!

可能是有了這個「成功」經驗,等後來他小兒子馬格被發現心臟有問題後,他也反對帶兒子檢查和手術。

其實兒子出生的第三天,就被醫生告知「心臟好像沒癒合」,讓他們加強觀察。

但馬原沒理會,還覺得老婆想太多。

三歲時 兒子跟著馬原住到了雲南的山上,可能是海拔太高,心臟的問題更明顯了。

「時不時會心臟會跳得很快」「站在旁邊都能聽到他心跳」「心率超過130次/分鐘」。

這時,老婆想帶孩子去醫院檢查,馬原還是死活不同意,兩人僵持不下。

馬原和妻子小花

最後馬原勉強同意讓兒子「中醫調理」。

顯然,中醫調了幾個月也沒啥效果,就這麼不了了之。

這個比馬原小29歲的老婆在家裡沒有絲毫話語權:「我說不過他。」

後來某次馬原和前妻生的大兒子在南京拍電影,小子兒去找哥哥玩。

很快大兒子就發現了弟弟的異樣,帶著他到去醫院檢查,隨即診斷為心臟二尖瓣膜閉鎖不全。

但馬原還是再一次固執地反對給小兒子手術。

所有的親人朋友輪番勸說,馬原就一句話:心臟怎麼能動?

他甚至在一次訪談里大談特談自己的疾病觀:

「我覺得我們依然可以用我的『掩耳盜鈴』、『視而不見』和『自欺欺人』來面對疾病。

之所以選擇不治,就是因為這些東西治也治不好。治不好的病,幹嘛要費那些神呢。」

「我覺得我們依然可以用我的『掩耳盜鈴』、『視而不見』和『自欺欺人』來面對疾病。

之所以選擇不治,就是因為這些東西治也治不好。治不好的病,幹嘛要費那些神呢。」

馬原老婆也曾提出,孩子心臟不好,最起碼應該搬到海拔低點的市區住。

他們住的西雙版納南糯山

但馬原忙著修城堡,也沒同意。

而所有這些做法的結果就是——

這個13歲的孩子,在去年兒童節這天一頭倒在地上,再也沒有起來。

而且因為住在偏僻的山裡,光等救護車就等了一個多小時。。。

對於兒子的去世,馬原老婆顯然不能釋然:「我兒子沒活夠。」

但馬原卻覺得:

他走了我不難過,我難過的就是他不能再陪伴我。

馬格沒出意外,沒去醫院,沒有傷痛,他就突然走了。為什麼一定要歸結到是心臟病?我從來不這麼想。他就是壽數到了,他該走就走了。

不聊這些,沒有意義。

他走了我不難過,我難過的就是他不能再陪伴我。

馬格沒出意外,沒去醫院,沒有傷痛,他就突然走了。為什麼一定要歸結到是心臟病?我從來不這麼想。他就是壽數到了,他該走就走了。

不聊這些,沒有意義。

這篇文章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一個頑固反智的作家,自己不信任現代醫療,就不讓娃看病。

「心臟不能動,腦子也不能動,敢情在這位作家眼裡,心臟外科腦外科都沒有存在的必要?」

而且還讓娃住在交通不便鳥不拉屎的高海拔山溝溝(高海拔是心臟病人的剋星)。

21世紀了啊,天下居然還有這麼當爹的?

尤其是因為馬原的作家身份,更是讓網友 連帶著「傲慢的藝術家」、「搞七捻三的老少文藝青年」、「偏執的作家」一起捎帶上了。

一大批文化人無辜躺槍。。。

目前看了下,大家對這事兒的討論和爭議主要停留在幾個方面。

第一點就是,孩子得了「絕症」,一定要盡全力給他治療嗎?

也有人覺得,既然「治也是死不治也是死」,那不如放棄治療,給孩子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這想法也沒錯呀?!

之前就有一讀者聊天說自己曾經有個夭折的孩子,因為早產了兩個多月,心臟發育不全,全身多處臟器都有毛病。

當時醫生從專業角度很委婉地建議她不要硬保孩子,這麼小的新生兒,即便強行做手術治療也很難活到成年,就算勉強活下來,生活質量也一定非常差。

最後她放棄了,陪著孩子度過了最後的時光。

這種情況,你確實不能指責這個媽媽沒盡責。

但馬原的兒子遠遠沒到那個程度。

有不少相關業內人士出來解答,心臟二尖瓣閉合不全算不上是要命的病啊,只需要做個微創手術就能治好!

先天或者後天的心臟畸形,通過手術,幾乎都能讓患者過上常人的生活。是真的少有的可以做到很多「治癒」的科室。

先天或者後天的心臟畸形,通過手術,幾乎都能讓患者過上常人的生活。是真的少有的可以做到很多「治癒」的科室。

但馬原固執地覺得「心臟不能動」,所以錯過了最佳時機。

等後來他自己因為心衰住進醫院,才發現原來心臟手術這麼普遍,也鬆口覺得可以給兒子做手術。

但後來又因為兒子確診了馬凡綜合徵耽擱了。

那麼馬凡綜合徵算絕症嗎?

雖然在醫學裡,馬凡病人的壽命數據是50%會在大約40-50歲死亡,主要是因為大血管併發症。

但是隨著現在大家對這個病認知越來越普及,不少病人積極治療都能活到70歲!

有患者出來現身說法:

我自己就是馬凡患者。馬凡危害最大的就是心臟方面的問題如主動脈竇部瘤,升主動脈增寬等導致的血管破裂危及生命。

知道自己是馬凡了定期去醫院檢查,到指標就手術就行。能和正常人一樣活到七八十歲沒問題。

我老婆家族也有這個遺傳,定期檢查,出現風險做手術,壽命不會差太多。

唯一麻煩的就是手術後要一直服藥,不能做太重的活。

我自己就是馬凡患者。馬凡危害最大的就是心臟方面的問題如主動脈竇部瘤,升主動脈增寬等導致的血管破裂危及生命。

知道自己是馬凡了定期去醫院檢查,到指標就手術就行。能和正常人一樣活到七八十歲沒問題。

我老婆家族也有這個遺傳,定期檢查,出現風險做手術,壽命不會差太多。

唯一麻煩的就是手術後要一直服藥,不能做太重的活。

所以說,是因為馬原的固執和對現代醫學的無知害了自己的兒子,不算冤枉了他。

明明可以治好的娃,被親爹諱疾忌醫坑死,卻美化成「壽數盡了」。。。

(但你說他諱疾忌醫吧,他每天給自己打胰島素倒是勤快,一天三餐都不落下!)

只能說,孩子,投胎是個技術活兒啊!

關於這事兒的第二個爭議就是:當父母的,有沒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孩子生病怎麼治療呢?

「一個老頭失去了自己的兒子,心裡應該很難過吧,外人就不要評價了。」

這裡就需要說明一下,這種事兒還真不是爹媽做主就可以!

法律上有個詞兒叫兒童忽視(Child neglect)。

意思就是父母或監護人沒有提供足夠的基本生活需求和關愛,或者沒有滿足兒童生理、情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對孩子醫療保健的缺失等等。

這在很多郭嘉都是嚴重犯罪呀!

父母確實有權力決定自家娃生了病怎麼治。

但這個決定權,一定是以孩子的最大利益為優先的。

如果是馬原兒子這種,得了很高死亡率的病、有明確有效治療方法、家裡不差錢、醫生也告知了不治療的後果,但家屬還是堅持放棄治療,搞反智操作——

醫生是有義務報警的!最起碼也要上報到兒童保護組織來干預。

當然,每個娃具體情況不同,它背後的倫理也非常複雜。

但無論如何,孩子只要出生了,就是公民,父母就有義務保證他的健康,尤其是不能故意「找死」,一言堂是絕對是不行的。

還有這個孩子媽也是一言難盡。

一個剛愎自用的爹,背後一定有一個懦弱的媽。

根據文章里的描述,馬原老婆表面是城堡女主人,實際上呢,她沒受過太多教育,婚後只是馬原的保姆加助理。

每天伺候老公穿衣吃飯,照料他生活,還要養雞喂鴨,種菜採茶。

對娃怎麼養育沒有任何的話語權。

她想讓兒子正常上學,正常看病,住在城裡,正常社交。

但「說不過」老公怎麼辦?說不過就不說了。

最終,她也不過是自私老公用來索取的道具。

也有一些人更深地揣測馬原的動機。

他會不會是想借著兒子,重新打造一個類似海子的傳奇

文學是浪漫的,也是遺憾和殘缺的藝術。

他和兒子的遭遇越悲慘,就越容易為他文學創作提供素材和靈感。

當然,這種觀點只是對馬原的揣測。

我覺得他更像是靠「出世」「與眾不同」來尋找自己的存在感。

馬原走紅得很早。

他1982年考上遼寧大學中文系,當年就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的時候就已經成名了。

那時候他才31歲。

但如今,那些曾經和他一起玩的兄弟們(莫言、劉震雲、余華)一個個都成為了一線作家,他卻靈感枯竭,很多年沒有太響亮的作品。

在一次座談上他曾說:

我的好朋友們都得到了官方的獎,到了官方的位置,全部成了文學界的領導人,擁有了話語權,文學就突然變成了特別官方的一件事情。

大家都知道文學圈內的紛爭,像我這種把文學當命的人不知道世界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文學變成這個樣子。讓人不可思議。

我的好朋友們都得到了官方的獎,到了官方的位置,全部成了文學界的領導人,擁有了話語權,文學就突然變成了特別官方的一件事情。

大家都知道文學圈內的紛爭,像我這種把文學當命的人不知道世界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文學變成這個樣子。讓人不可思議。

寫作能力不受認可,這對作家應該是致命打擊吧(比如海明威直接一槍崩了自己,茨威格喝了毒藥)。

而馬原的應對方法是逃離圈子,拉著老婆孩子陪自己在雲南城堡里造夢。

他的心臟殘疾的兒子,也成了他的造夢養分之一。

他把自己對浪漫和詩意的偏執想像,全部投射到兒子身上,不讓他上學,覺得學校那些東西沒有用,「見識更重要」。

但他又是怎麼帶孩子增長見識的呢?

非是圈養在自己的深山城堡里,自己制定孩子應該學什麼內容,比如每天只讀童話書。

馬原的學生也說:「他是一個跟別人不太一樣的人,有一套自洽的邏輯。」

這種自大,本質上是為了營造自己不在乎世俗評價、「出世高人」的人設。

也有人說這是「虛偽的神秘主義」。

最後,看到網友@里昂之城 的評論挺有意思,就用它來做結尾吧:

有些具備「藝術家人格」的人,是不適合一起生活的。

尤其是繁衍後代,生兒育女。

因為作家是很容易出現自戀特徵的群體(原本想說作家都是高度自戀的人。怕太絕對了。)

自我意識是作家最大的武器,也是唯一的武器。

尤其是成名過的作家,ta們的自我意識變成了被現實驗證過、被讀者人群高度認同的超越了精神的東西。

並且會變成ta們的謀生技能,會直接變成金錢、聲望這類直接提升物質生活水平的東西。

這時,自我意識很容易無限膨脹。

當一個人在意識領域做自己的帝王、並因此在真實世界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時,自我意識可能會像癌腫一樣,悄悄入侵現實生活。

ta們自己不一定能意識到。

男性藝術家尤其如此(可能有點絕對,但不想展開說了)。

有些具備「藝術家人格」的人,是不適合一起生活的。

尤其是繁衍後代,生兒育女。

因為作家是很容易出現自戀特徵的群體(原本想說作家都是高度自戀的人。怕太絕對了。)

自我意識是作家最大的武器,也是唯一的武器。

尤其是成名過的作家,ta們的自我意識變成了被現實驗證過、被讀者人群高度認同的超越了精神的東西。

並且會變成ta們的謀生技能,會直接變成金錢、聲望這類直接提升物質生活水平的東西。

這時,自我意識很容易無限膨脹。

當一個人在意識領域做自己的帝王、並因此在真實世界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時,自我意識可能會像癌腫一樣,悄悄入侵現實生活。

ta們自己不一定能意識到。

男性藝術家尤其如此(可能有點絕對,但不想展開說了)。

每天和孩子一起進步,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

每天和孩子一起進步,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57c01eb7067d7124e36b7a12d877f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