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究】根據民居建築特點判斷自然環境特徵!中國傳統民居里的地理文化

2022-08-27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地理探究】根據民居建築特點判斷自然環境特徵!中國傳統民居里的地理文化

根據民居建築特點判斷自然環境特徵

解題通法

傳統民居往往是當地自然環境的映射,根據民居建築的用材牆體厚度、屋頂坡度、窗戶大小、房屋朝向等,可以推知當地的自然環境特徵。

(1)判斷氣候特徵

根據牆體厚度判斷冷暖及晝夜溫差

一般來說,寒冷的地方,民居的牆體厚度大;溫暖的地方,民居牆體厚度小。另外,晝夜溫差大的地方,牆體厚度大。根據屋頂坡度、房檐寬度判斷降水量的多少

一般來說,屋頂坡度大,有利於排水,有利於積水傾瀉或積雪滑落,因此降雨量大或降雪量大的地方,民居屋頂坡度較大;而在降水稀少的地方,民居屋頂坡度較小,多為平頂。房檐越寬,越利於遮擋風雨,因此我國北方地區的房檐寬度一般小於南方地區。

根據窗戶大小判斷風力、風向

一般來說,北方地區冬季寒冷,民居的窗戶較小,且北窗較南窗小;南方夏季濕熱,民居窗戶較大以利於通風;風沙大的地方,民居窗戶較小。

根據房屋朝向判斷氣候特徵

我國北方地區的民居多坐北朝南,而南方地區則表現不明顯。原因:北方冬季寒冷,為了獲取更多的陽光,民居多坐北朝南;南方夏季炎熱,對日照沒有較高的要求,所以民居朝向一般更為自由。

根據民居的用材判斷氣候特徵

以磚土建造的磚牆結構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地區,一般來說氣候相對乾旱,降水偏少;以木結構為主的民居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氣候濕熱,植被茂盛;江南地區的民居主要是內部主體為木結構、外包砌牆體的磚木混合結構。例如,我國新疆地區多以黏土製作的土坯牆、土塊牆為主要材質的民居,說明當地氣候乾旱、降水少。

(2)判斷地形特徵

根據房屋的進深以及院落的大小判斷地形特徵。一般來說,平原地區民居的房屋進深大,院落寬闊;而山區地形崎嶇,民居進深較小,院落狹小。

四合院

分布地區: 北京、華北。

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乾燥,春季乾旱且多風沙。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門開在東南角,保溫防寒避風沙,冬季多納陽光。

與地域文化的關係:有正房、廂房之分,長輩住正房,體現正統、嚴謹、尊卑有序的特點。

蒙古包

分布地區: 內蒙古。

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溫帶草原,遊牧的需要。

與地域文化的關係:逐水草而居,易於拆卸、遷徙。

窯洞

分布地區: 黃土高原。

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黃土高原氣候乾旱,黃土直立性 好,土質疏鬆。

與地域文化的關係:節省建築材料,冬暖夏涼。

客家土樓

分布地區: 贛南、閩西、粵北。

與地理環境的關係:境內山地丘陵廣布,地形複雜,紅壤土質黏重,氣候暖熱多雨,堅固的土樓既能防震防潮,又能保暖隔熱。

與地域文化的關係:中原漢族遷居此地,為御匪盜聚族共居一樓,具有防禦功能,又體現了家庭中的平等、團結。

徽州民居

分布地區:皖南

與地理環境的關係:多建在山之南,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

與地域文化的關係: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皆備的條 件,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幽靜、典雅、古樸。

傣家竹樓

分布地區:雲南西雙版納。

與地理環境的關係:氣候濕熱,因地制宜,竹子和茅草築成,通風散熱。

與地域文化的關係:上層住人,防禦蟲蛇侵襲;樓下 飼養畜禽。

中國民居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符合地方環境特質、反映當地文化習俗的多種民居類型。其中,院落式民居在中國比較典型。四合院是我國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民居的代表,以正房倒座、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對稱、封閉的布局形態。

不過,不同地區的四合院也有差異,例如,山西的四合院南北狹長,庭院簡單;北京的四合院方正寬敞,院內植樹栽花,庭院優美。「三坊一照壁」則是西南麗江地區的院落模式,正房加兩側廂房組成的三合院,再加上正房對面照壁,形成中軸對稱的院落形式,但是和南北坐落的北方四合院不同,它的座向皆為坐西朝東。江南民居建造色彩淡雅,多為粉牆黛瓦,也普遍採用院落式布局,但是庭院一般狹小高深,稱為「天井」,便於通風透氣。水鄉民居多依水而築,前街後河。此外,各地還有很多特色民居。

例如,北方遊牧民使用便於搭拆、運輸的帳篷民居。蒙古族牧民的蒙古包,生活在高寒地區的牧民用毛氈等作材料搭建的氈房,能夠更好地抵禦寒冷。

新疆阿勒泰地區的牧民,則利用當地豐富的木材建造木製房屋。

黃土高原地區洞穴式民居窯洞是人們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但缺少石料、木材,氣候乾旱少雨的資源條件和氣候特點,而採用的一種居住方式。

少雨的新疆吐魯番、喀什等地的民居,以土坯平頂民居為主。在南方氣候濕熱、地勢崎嶇的地區,民居多以干欄式建築為主,如廣西壯族的吊腳樓、雲南傣族的竹樓多採用竹木結構,上下兩層,一樓為架空的底座,二樓住人。

福建客家土樓則是一種防禦功能強大的城堡式環樓,一方面可以用來防禦野獸和盜匪入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客家人從中原遷居異地後竭力維護家庭社會結構穩定的心理需求和相對封閉的社會心態。

地域文化與古城麗江發展

雲南麗江的大研鎮是一座有800多年歷史的古城。它地處雲貴高原西北邊緣玉龍雪山下的「壩子」里,海拔2 400多米。獨特的地理環境,特別是在古代交通運輸不便,這裡的地域文化得以長期保存。實際上,這裡自古就是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雲南與西藏貿易交往通道——茶馬古道從此經過,馬幫用騾馬等將茶葉、銅鐵器皿等從雲南各地轉運到西藏昌都、拉薩等地,再將西藏的山貨、藥材等運回。

麗江古城以「四方街」為中心,土木結構房屋、青石板路隨處可見,引自玉龍雪山的清澈河水繞街穿巷,300多座明清時建造的石橋橫跨其上,凸顯古樸自然與水鄉韻味。除了融合漢、白、彝、藏各民族的建築文化精華以外,麗江古城引人入勝的地域文化還包括納西族的獨特風采。在這裡可觀賞納西族風情民俗和服飾,聆聽老人演奏納西古樂,讚嘆用象形文字——東巴文記述的古老傳說。1986年麗江古城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1997年麗江古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後,這裡迅速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旅遊熱點之一。豐厚的地域文化,吸引國內外眾多人士前去旅遊觀光,增加了當地的就業機會,提高了收入,並直接帶動交通運輸、商業貿易、餐飲娛樂、電信服務等行業的發展。旅遊業的發展還促進了農業、建築業等相關產業持續發展。隨著優質地域文化資源的開發,雲南麗江古鎮帶動了周邊地區的城鄉發展。當地現已建有高速公路、高鐵和民航機場,交通運輸條件大為改善。

中國傳統民居

隱藏了那些地理文化?

中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不盡相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築形式,這種傳統的民居建築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環境的烙印,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舊城胡同中,坐落著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屋為合起來的院落,被稱為四合院。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複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並列組成的。四合院大門一般在東南角或西北角,正北房屋為主任的住宅,為正方;兩邊為廂房,為晚輩居住的地方。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

安徽古民居

徽派建築以流暢的飛檐、高翹的馬頭牆、寧靜的街巷、幽深的院落、粗大的冬瓜梁以及精美的雕刻著稱。給人以粉牆黛瓦、錯落有致、寧靜致遠的田園水鄉之美感。徽州建築大門,均配有門樓(規模稍小一些的稱為門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順牆而下濺到門上。大屋頂脊吻,有正吻、蹲脊獸、垂脊吻、角戧、套獸等,沿襲《宋營造法》官式作法。

徽派建築代表——皖南民居,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客家土樓

土樓是客家先人大遷徙的產物。建築面積數千平米,中央有龐大的天井。在中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8000餘座,規模大,造型美,既科學實用,又有特色,構成了一個奇妙的民居世界。中國客家民居建築「福建土樓」建築群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廣東鑊耳屋

鑊耳屋是嶺南傳統民居的代表,多都用青磚、石柱、石板砌成,外牆壁均有花鳥、人物圖案。因其山牆狀似鑊耳,故稱」鑊耳屋」。鑊,是古時的一種大鍋,鑊耳屋,因此亦稱"鍋耳屋"。其建築特點是瓦頂建龍船脊和山牆築鑊耳頂,用於壓頂擋風。「鑊耳屋」一般為磚木結構,青磚(麻石)砌牆,階磚鋪地,紅、白石板鋪天井。潮汕、客家的民居建築亦有類似鑊耳山牆,粵北客家等地稱為「雲牆」或者是「茶壺環」。

湘西吊腳樓

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重慶、貴州等)、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主要分布於渝東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地區。吊腳樓屬於半干欄式建築,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餘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

陝西窯洞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多分布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地處黃土高原,因雨量小、少林木、土層厚,洞頂呈圓拱形,窯洞內側牆與窯洞門相通,成為里外屋的格局。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

西藏碉房

碉房是中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常見的居住形式。這是一種用亂石壘砌或土築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層。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牆體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築平面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碉房在青南藏區適應性很強,特別是在野獸出沒之地,是較好的住居,同時有就地取材、建造方便等特點,故能被廣泛採用和發展。

山西大院

山西大院是中國民居建築的典範,向有「北山西、南皖南」之說。山西民居建築雄偉,精雕細刻,匠心獨具,兼具南北建築文化。這裡的建築群將木雕、磚雕、石雕陳於一院,繪畫、書法、詩文熔為一爐,人物、禽獸、花木匯成一體,姿態紛呈,各具特色,稱得上北方地區民居建築藝苑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山西大院代表建築有喬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莊園等。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傣族竹樓

竹樓是傣家的標誌民居。主要指兩層或以上的竹結構樓房,屬於南方「干闌式建築」的一種。一般傣家竹樓為上下兩層的高腳樓房,高腳可防地面潮氣;房頂呈「人」字型,易於排水。整個竹樓非常寬敞,空間很大,也少遮擋物,通風條件極好,非常適宜於版納潮濕多雨的氣候條件。竹樓主要分布在我國雲南的西雙版納和德宏州的傣族、基諾族等民族地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37fdf059c06a7cc1bab1fbddd5a51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