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顧天嬌
目前市場上最「炙手可熱」的新冠概念股就是與口服藥相關的公司了,其中尤其是華潤雙鶴、新華製藥、奧翔藥業和君實生物頗受投資者熱捧,公司股價相較低點實現了1-3倍的增長。
這背後,一是真實生物的口服藥阿茲夫定即將揭盲,華潤雙鶴、新華製藥、奧翔藥業均與真實生物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參與阿茲夫定的加工生產和銷售。君實生物則是由於其口服藥VV116近期公布在中國奧密克戎感染受試者中首個臨床研究數據,研究數據顯示,在首次核酸檢測陽性5日內使用VV116的奧密克戎感染患者,其核酸轉陰時間為8.56天,小於對照組的11.13天。
目前,國內市場獲批的新冠口服藥只有輝瑞的Paxlovid,一旦阿茲夫定、VV116等其他口服藥用於新冠治療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那麼市場格局必將改寫,相關公司也將躋身「百億俱樂部」。
然而對於投資者來說,需要警惕的是,自新冠大流行以來在不同階段相關概念股輪番演繹「過山車」行情。活躍於2020年的手套股英科醫療距離高點已下跌85%、口罩股振德醫療已下跌63%;活躍於2021年上半年的疫苗股康希諾、復星醫藥已分別下跌81%、50%。
2021年下半年來,檢測試劑龍頭明德生物、九安醫療漲幅驚人,如今口服藥也持續上漲,是否也會在不久的將來步前輩後塵。
國內疫情反覆,「復工復產」成了不少疫情爆發地的最大心愿,而要解決這一問題,最後還是要落到有效的新冠治療藥物的面世上。
目前真實生物的阿茲夫定、君實生物的VV116以及開拓藥業的普克魯胺都已進入III期臨床,被認為有望衝擊首款國產新冠口服藥。
這三款藥物目前進展和臨床效果如何?
阿茲夫定原是抗愛滋病藥物,於2021年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在疫情出現後,被證明具備抗擊新冠病毒的能力。事實上,輝瑞的Paxlovid也用到了用於治療愛滋的藥物利托那韋。
根據公開數據,從II期臨床和一部分III期臨床的結果看,阿茲夫定核酸轉陰時間為3-4天,平均用藥時間為6-7天,平均出院時間為9天。重症與輕症治療效果類似,對使用其它藥物無效的患者同樣有效,而且不像Paxlovid需要在感染新冠的早期服用。
至於阿茲夫定的III期臨床結果,目前真實生物還沒有公布,因此近日其一系列戰略合作的簽訂,也被認為是阿茲夫定臨床結果表現良好,即將獲得國家藥監局審批的信號。
在進度上,君實生物的VV116與阿茲夫定相近。5月20日,君實生物與海正藥業簽署生產及市場開發等方面的戰略協議。
目前VV116在國際多中心開展的III期臨床研究結果尚沒有明確消息,不過另一項與輝瑞Paxlovid在瑞金醫院的頭對頭臨床試驗進展不錯。根據近日網上流傳的「上海瑞金醫院的副主任醫師交流紀要」顯示,VV116轉陰天數平均在5天多。一部分患者轉陰的時間和輝瑞的臨床研究相似,大部分在3-5天,很少超過7天。對於高血壓等女性患者,個例會有12-14天。
而5月18日公布小樣本量研究結果看,VV116的轉陰時間是8.56天。綜合結果來看,略高於阿茲夫定3-4天的轉陰時間。
更早之前,4月6日,開拓藥業公布了普克魯胺治療輕中症的III期全球多中心臨床試驗結果,領先於阿茲夫定和VV116。
但是普克魯胺的臨床結果也有不明晰的地方,比如結果顯示,普克魯胺治療組從給藥第3天到第28天,可顯著持續降低新冠病毒載量。一是具體轉陰時間不清楚,二是28天的治療期也被質疑療效是否更多來自人體自愈能力而非用藥。
對比來看,在臨床進度上,普克魯胺快於阿茲夫定和VV116;在轉陰時間上阿茲夫定表現更好;在拿審批環節,目前還沒有定論,推測阿茲夫定的進展會略勝一籌。
輝瑞的Paxlovid在國內是2300元/盒,一盒一療程;VV116在烏茲別克一個療程的售價為185美元,約合人民幣1243元,如果能在國內上市那麼價格可能更低,將極大減輕治療負擔。這也是國產新冠口服藥備受期待的重要原因之一。
截至5月20日,已有新華製藥、華潤雙鶴、奧翔藥業披露與真實生物簽訂委託生產協議。
三家公司在2021年的收入分別為65.6億、91.12億、5.7億。假設國內未來需求在100萬份,每份價格1000元,那麼市場規模約10億,真實生物的阿茲夫定率先上市並拿下50%的市場份額,那麼銷售額在5億,分配到三家合作方身上,單家也不會超過5億。這對於新華製藥和華潤雙鶴來說,收入貢獻會很有限,奧翔藥業因為基數小可能會有較高的增速,但也要看具體真實生物委託其加工的訂單量有多少。
另外,國內本土疫情隨著管控措施的落實,以及天氣逐漸升溫對病毒的抑制作用顯現,目前每日新增病例已經逐步減少;其次,國內已經採購了一批輝瑞的Paxlovid,來滿足當下臨床需求。除非在管控政策上有所改變,感染者增加,否則國內市場可能沒有想像的那麼「豐滿」。
因此,對於國產新冠口服藥來說,本土市場固然是必爭之地,但海外市場空間要更大,出海獲利也將更為豐厚。就拿新冠抗原自測試劑來說,同樣一人劑次,海外5美元,國內不到10元,這中間利潤差極大。
投資者需要注意的除了各家公司本土審批的進展,還要看看海外訂單的情況。
如果觀察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在市場上階段性表現出眾的個股。可以發現,像振德醫療、英科醫療這類低值易耗品在2020年業績隨市場需求大幅提升;2021年增速放緩,業績達到頂峰;2022年開始業績開始下降。像康希諾這類疫苗公司,則是在2021年密集接種疫苗階段業績達到頂峰。前者門檻較低、競爭者眾;後者主要是政策導向和政府採購,高業績都是「非常態」,所以這兩類公司的股價均已大幅回落。
目前市場活躍的如明德生物、九安醫療等新冠檢測公司和口罩股邏輯是相似的,也要警惕業績增速下滑後股價回落的風險。
新冠口服藥的命運則可以錨定疫苗,而且前者的市場空間還受限於應用條件(患者被感染),在業績爆發力稍顯不足,投資者追高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