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逆流加倉,舊能源有新故事?

2022-09-23   英才雜誌

原標題:「股神」逆流加倉,舊能源有新故事?

本文作者 | 劉超然

堅定價值投資,持股14年的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8月底到9月初首次減持了比亞迪(01211.HK),「股神」舉動也引起了比亞迪的股價大幅波動,8月31日在港股公告後,A股比亞迪(002594.SZ)當天大幅低開,形成巨大缺口,當天收跌7.36%,減持形成一定的恐慌情緒,5個交易日,股價回調14.28%。

比亞迪作為電動車、新能源板塊的代表之一,實際上背後是一整條新能源產業鏈,本身由於經濟和市場的動盪,投資者的神經緊繃,風險偏好較保守,巴菲特的動作更是動搖了市場信心。

不是看衰比亞迪,只是有更好的投資標的

實際上,比亞迪半年報業績也相當出色,營收高增,歸母凈利翻倍,因此並沒有看衰比亞迪,推測大機率只是對資金另有打算。結合目前全球經濟偏弱,甚至衰退情況,以及新舊能源短期局勢下,舊能源需求更強勁來看,投資者減倉獲利了結、「落袋為安」再正常不過。

數據來源:公告

而且不排除「股神」找到新的投資機會。根據西方石油(OXY.N)的公告來看,巴菲特分別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和個人的名義大量買進這家美國石油上市公司,8月初以公司名義持倉西方石油20.2%的股份,9月9日又公告加倉約6%,相當於一個月時間,巴菲特斥資超56億美元(接近400億人民幣)買入西方石油,目前合計持有26.8%的西方石油股份,持股比例超過了四分之一。

其實,買入的邏輯非常簡單!

先不說供需因素,單看業績,西方石油半年報非常出色,首先是公司營收達到1376.29億人民幣,雖然同比增長僅17%,但極為亮眼的是凈利潤,今年半年歸母凈利達到616.50億人民幣,同比去年虧損的3.07億人民幣;其次,盈利能力從前幾年慘澹的凈利潤率僅個位數甚至負值,增長至2022年平均51%的凈利潤率!盈利能力可以說是「脫胎換骨」。

再者,按照目前的宏觀局勢和供需情況來看,全年業績大增基本「板上釘釘」;再看業績大漲後的相對估值,5.69倍的市盈率和4.11倍的市凈率,同比前幾年低估不少。

西方石油更簡單的商業模式,毛利率70%、凈利率50%的強盈利能力以及天然護城河,與比亞迪的業績預期、盈利能力、估值和競爭局勢對比來看,若投資標的只能「二選一」,聰明的投資者會怎麼選?

油氣價格上揚驅動較強

9月13日凌晨,美國公布了8月CPI指數,由於美國8月CPI同比上漲8.3%,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成分的核心CPI同比上漲6.3%,雙雙高於市場預期。對通脹控制不當,加劇了美聯儲繼續加息的預期,14日國際油價有所反彈,在90美元關口附近窄幅震盪;同時,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月報來看,雖然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預期小幅下調了約11萬桶/日。但未來兩年石油需求仍將保持增長趨勢,IEA預計2022年全球石油消費量將同比增加200萬桶/日,至9970萬桶/日,2023年需求將繼續增加210萬桶/日至1.018億桶/日。加息預期使得經濟下行壓力繼續加大,一定程度上會抑制油氣需求,但即使油價預期有所下調,相比歷史仍然處於相對高位。

後面,隨著歐佩克+再次減產捍衛油價,疊加歐盟對俄羅斯石油禁令將於12月初生效,未來石油供應總體上仍可能較為緊張;

同時適逢冬季來臨,油氣作為剛需,受到價格影響的敏感程度將出現下滑,屆時可再生能源等替代能源無法填補缺口時,油氣價格走高的驅動性很強,上漲空間仍然較大。

國內油氣公司業績不差

全球原油價格的高位震盪,無疑帶動了油氣板塊上市公司盈利狀況的改善,而適逢當前的時間節點,在剛剛結束的半年報「大比拼」後,傳統能源板塊的業績大機率符合甚至超預期。

油氣公司的盈利狀況會有多大改善?

就拿中秋期間被一款脫口秀綜藝意外帶火的上市公司ST洲際(600759.SH)為例,雖然這家公司由於2021年經營不善,具體是由於投資失敗導致計提大量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減值損失,使得公司虧損而ST。但是細看,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是石油天然氣等的勘探與開發,半年報業績大「洗牌」,上半年營收13.35億,增長不多,重點是歸母凈利達到1.24億,扣非甚至達到1.73億,並且沒有投資收益。更重要的是,盈利能力改善明顯,不僅毛利率重回65%以上,凈利潤率更超過了10%,相比往年還是相當亮眼。

中石化(600028.SH)、中石油(601857.SH)、中海油(600938.SH)作為國內油氣板塊的絕對龍頭,「三桶油」2022年上半年營收和歸母凈利紛紛創歷史新高,中海油雖然半年營收僅2024億,但歸母凈利潤超過了中石化,達到了719億,凈利潤率高達36%。根據申萬一級行業分類,石油石化板塊47家上市公司,上半年合計創收41235億,歸母凈利2290億;預計全年營收和歸母凈利增速可以達到22.3%和56.93%,明顯歸母公司的凈利潤增速處於高位。

從估值角度來看,目前油氣板塊頭部企業的估值普遍處於相對低估的狀態,首先以PE(TTM)為例,縱向與A股全行業對比來看,截止9月15日收盤,申萬一級指數的石油石化(801960.SWI)PE(TTM)為9.01倍,處於全行業的27/31;即使在中信一級行業分類中,石油石化(CI005001.CI)的PE(TTM)為9.08倍,處於26/30。

橫向對比來看,據中信指數統計,從2005年至今,石油石化板塊的相對估值已經達到2005年的估值水平,顯然處於歷史低位,近16年多的均值和中值分別為20.78倍和17.66倍。

同樣,PB(MRQ)也已經回調至歷史低位。

總的來說,當初市場給風電、光電、電化學等新能源板塊的高估值背後是對未來市場和個股業績高增速的預期,也就有了之前熱門新能源板塊的估值溢價。但是經歷疫情、經濟下行壓力和地緣衝突後,「舊能源」板塊的石油、天然氣、煤炭企業的業績增長並不遜色,甚至更具確定性,這無疑可以為後面板塊均值回歸甚至價值重估帶來較強的支撐邏輯。

而且從目前的趨勢來看,中短期在全球能源供應緊張的時刻,即使光伏、風電、鋰電等新能源發展火熱,背後多多少少都存在技術瓶頸和漏洞,雖長期看好,但中短期在「黑天鵝」事件頻發的當下,能撐起「牌面」的還得是舊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