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外資銀行渣打中國被指39項違規,月均投訴上百件

2023-02-23     全球財說

原標題:第二大外資銀行渣打中國被指39項違規,月均投訴上百件

作者:王莉

出品:全球財說

2月17日晚間,中國銀保監會網站公開一系列大額罰單,涉及建設銀行、中國銀行、民生銀行、渤海銀行、渣打銀行(中國)(簡稱「渣打中國」)5家銀行,罰款總額超3.8億元,另有14名相關責任人一併被罰。據了解,此次處罰源自2019年銀保監會對前述銀行此前年度的業務專項檢查。

渣打中國是所涉受罰銀行中唯一一家外資銀行,其因39項主要違法違規事實,被中國銀保監會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合計4965.94萬元。其中,總行3625.94萬元,分支機構1340萬元。

儘管疫情三年,渣打中國在渣打集團業績貢獻地位仍然不低,持續保持渣打集團網絡收入貢獻最大的市場地位。得益於渣打集團的國際化網絡和品牌,該行在國際貿易和跨境銀行業務等方面具有競爭優勢。但與主流中資銀行相比,該行規模仍然偏小。

此輪受罰事項最多

在此次處罰批次名單中,渣打中國不僅是唯一一家受罰外資銀行,還是違法違規事實項目最多的銀行,高達39項。

此次渣打中國涉及的違法違規事實主要圍繞制度管理、信息披露、信貸業務、同業業務等方面。

其中制度管理方面主要涉及四項違規,分別包括部分高級管理人員未經核准履職、行內部分重要政策制度未附有中文譯本、與渣打集團的職責邊界不清晰,管理獨立性不足、績效薪酬延期支付不合規、董事會未按監管規定履職。

在該行2019年報中,對當年薪酬總額和薪酬遞延支付情況表述為「渣打中國董事會成員於2019年度的薪酬總額為人民幣2375.17萬元,高級管理人員薪酬總額(除董事會成員外)為人民幣4095.28萬元,其他對風險有重要影響崗位的員工(除董事會及高級管理人員外)的薪酬總額為人民幣8946.56萬元。根據集團績效薪酬遞延機制以及《渣打中國關鍵風險承擔者績效獎金遞延指引》的規定,共計有63名員工的績效薪酬達到遞延要求。其未需遞延的績效薪酬在2020年3月發放,而需延期支付的績效薪酬則將在未來按照上述遞延支付政策循序發放。」

其2020年此部分表述內容除了數字的變化外,結構均類似,沒有太大變動,不過2021年有所變動,在披露了績效薪酬達到遞延要求的員工數後,又進一步披露了這些員工的構成情況,其他仍然沿襲了過往表述。

在符合法律法規方面,該行2019-2021年表述基本一致,認為自己薪酬政策合法合規,具體表述為「渣打集團及本行的薪酬政策符合中國銀保監會、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和審慎監管局(PRA)有關薪酬的規定,並達到高標準的合規要求」。

信息披露方面的違規包括年報披露不合規、未按監管要求披露股東變更信息等。因為具體的不合規在哪裡並沒有完整對外公布,外界不好揣測。根據當前渣打中國披露情況,其每年僅披露當年年報,外界可參考的也為過往年報,比如標普信評在2022年12月29日評定的渣打中國主題評級報告中,所參考的數據主要為2021年報數據,未涉及到2022年季度或半年度的數據。

實際上,現在的評級依靠一年前的數據是否還能真實反映評級對象當前現狀,評級內容是否存在滯後性,在投資者及業內也有所爭議。

《全球財說》對比該行2019年以來年報變化,發現最大的變化是2021年該行年報增加了董監高簡歷信息披露。

2019年該行股權發生重大變動,該行對此在年報中的披露內容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於2019年5月21日批准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受讓英國渣打銀行有限責任公司持有的渣打中國100%股權。變更後,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持有本行100%股權。本行已於2019年6月1日完成股權變更,並於2019年6月5日在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完成了變更登記。」

對於此次的罰單,渣打中國發布回應表示,公告提及的相關問題,源自監管部門開展的現場檢查,所涉及問題均發生在多年以前,不影響現有客戶目前的業務。渣打高度重視監管部門在相關檢查中所發現的問題,根據要求進行整改並已取得良好進展。

是否整改完成,目前在其回應中沒有看到明確的答案。

「入鄉隨俗」吃息差

根據渣打中國官網介紹,其是紮根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國際性銀行之一,渣打從1858年在上海設立首家分行開始,在華業務從未間斷。2007年4月,渣打中國成為第一批本地法人化的國際銀行。目前,渣打中國的營業網點已覆蓋近30個沿海和內陸城市。

作為國內第二大外資銀行,渣打中國業務特點也和內資行趨向類似。

和已開發國家相比,內地財富管理業務起步相對較晚,內資行儘管在努力改善中間業務狀況,提高中間業務能力,但目前為止仍處於吃息差的階段。

渣打中國雖然財富管理業務的名聲也比較大,但其當前業務特點同樣為息差收入為主流。

《全球財說》統計發現2019-2021年間該行利息凈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分別為65.84%、62.75%、56.49% ,手續費及佣金凈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分別為18.35%、19.72%、19.23%。顯然息差收入占比有絕對優勢。

不過近年來內資銀行息差收入持續吃緊,渣打中國也不例外。2019、2020年利息收入和利息凈收入均下降,2021年利息收入仍呈下降趨勢,不過因利息支出的下降,保證了利息凈收入與微增。

值得注意的是,該行2020年營業收入是下降的,對下降原因該行將之歸結為凈息差收窄影響。足見得該行也具有了「靠天吃飯」的特點。

值得欣慰的一點是2019-2021年,該行手續費及佣金凈收入實現了持續增長,且其中理財產品手續費收入是手續費及佣金收入構成的主要部分。

既然渣打中國「吃上了息差飯」,那麼其客戶結構中重視對公業務也就不奇怪了。該行對公業務貸款占比較高,在8成左右,個貸在2成左右。同時在個貸中,個人住房貸款是構成個貸的主要內容。

對公房地產貸款占比也高於外資銀行平均水平。在標普信評出具的該行主體評級報告中顯示,截至 2021 年末,該行對公房地產行業貸款占其貸款總額的比例為 6.12%,敞口占比略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但高於外資銀行平均水平。

對公存款也在存款中占比近9成。評級報告顯示,截至 2021 年末,該行客戶存款(含結構性存款)1585 億元, 其中 4.07%為結構性存款。該行存款 88.04%為對公存款,11.81%為個人存款。不過標普信評表示,由於對公客戶在該行開立的帳戶以企業經營帳戶為主,存款黏性好,對存款利率的敏感度不高。

資產質量方面,整體表現穩定。近三年不良貸款率最高的年份是2019年,超過了1%,且當年信用減值損失增幅也較大,逾期核銷也較上年增長,其後就出現回落,2020年和2021年不良貸款率均低於1%,逾期和重組貸款均下降,信用減值損失也在下降。撥備覆蓋率水平也均處於適當水平。

服務行業經常會面臨大量投訴,金融服務機構也不例外,渣打中國2021年全年共受理個人客戶及中小企業客戶月均投訴161件,其中個人貸款業務占比約31%,信用卡投訴占比約30%,分支行帳戶服務業務占比約18%,經調查核實的有效投訴率占全部投訴的5%,年度內辦結率為98%。

2021年受理企業、金融機構及商業銀行客戶月均投訴7件,渣打中國稱所有這類投訴均快速有效地完成了內部調查,並積極與客戶達成諒解,辦結率100%。

敬告讀者:本文基於公開資料信息或受訪者提供的相關內容撰寫,全球財說及文章作者不保證相關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無論何種情況下,本文內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1362ca40b44f6f2fbaec2ca132fcc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