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孩子,和好勝心強的孩子,哪個更好?

2023-11-14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佛系孩子,和好勝心強的孩子,哪個更好?

有一種孩子,非常佛系, 對於輸贏從不在乎,父母總是覺得恨鐵不成鋼。

還有一種孩子,好勝心特彆強,看不得其他人比自己強,比自己好,父母又覺得孩子玻璃心,輸不起。

佛系孩子,和好勝心強的孩子,哪個更好?

其實,有好勝心是件好事,說明孩子有想贏的主觀衝動,但孩子的好勝心就像一把雙刃劍,如果能健康引導,會讓孩子更加積極、上進;如果好勝心過強,就會變得輸不起,太過看重結果,很可能因為一次失敗就一蹶不振。

那麼父母該如何做,才能幫助建立良好的競爭意識呢?

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輸贏觀

家長在教育引導孩子時,不要把失敗妖魔化,要告訴孩子輸贏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不論是什麼記過,我們都要學會認可並接納它。

很多父母一味地鼓勵孩子去成功,卻很少讓孩子直面失敗。

英國心理治療師尼克·盧克斯摩爾說,「無休止地從失敗的經歷中保護孩子們對他們是有害無益的,當失敗再次發生時,孩子們就會覺得很羞恥、難以理解甚至難以接受。」

因此,家長們應該用淺顯易懂的事例告訴孩子,去追求成功固然沒錯,但是,千萬不要懼怕失敗。

一時的成功不是永久的成功,同樣,一時的失敗也不是永久的失敗!相比超越別人,最重要的是超越自己。

教孩子區分競爭和攀比

孩子的好勝心是競爭意識的萌芽,在外界環境影響下可以發展成不同品性特點。

當孩子一開始出現好勝心時,只想著爭輸贏,比誰更厲害,還分不清什麼是競爭和攀比。

比如,孩子們在一塊玩耍,有時會比較誰的玩具更好玩,誰的衣服更好看,誰得到的壓歲錢更多……

上述這種比較,若不加引導,很可能會形成盲目攀比心理,甚至是嫉妒心理。

小時候攀比的是玩具和衣服,長大後攀比的是家境,成人後攀比的可能就是名與利,很容易誤入歧途,給自己帶來諸多困惑。

與攀比不同的是,健康的競爭心理更應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在與對手不斷切磋的過程中,相互學習。

可以說,良性的競爭應該是一種雙贏。

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敢於競爭,樂於競爭,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一個難得的機會或者榮譽,不管結果如何,都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不要拿孩子來「撐面子」

為什麼有的孩子好勝心太強?他們對贏的渴望甚至超乎本身年齡該有的認知水平,總想在別人面前證明自己。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父母對孩子的評價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自我價值評判,每個孩子都特別在意父母對自己的看法。

還記得《小捨得》里的田雨嵐和顏子悠這對母子嗎?

田雨嵐的人生信條就是愛拼才會贏。她拚命地把孩子培養成學霸,並且非常看重孩子成績。每一次家庭聚會,兒子都會被她用來撐面子。甚至有一次在家庭聚會上讓兒子當眾背誦圓周率。

兒子的優秀成為田雨嵐炫耀的資本。當兒子沒有如她期望中那般優秀時,便會受到她的斥責。

劇中,顏子悠不堪精神重負,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他哭著說媽媽根本不愛自己,而是愛考滿分的自己。

不要以為孩子小就什麼都不懂,其實大人的情緒,孩子都看的明明白白。

很多孩子為了獲取來自父母的認可,給父母爭光,抱著極強的好勝心去對待每一件事。他們渴望自己一直是最優秀的孩子,能夠成為父母永遠的驕傲。

但是當那根緊繃的弦斷了,孩子的精神就毀了。所以,別讓父母的攀比心,成為孩子的競爭壓力。

教孩子學會為他人鼓掌

一說到競爭,大多數人想到的就是壓力,對成功的渴望,甚至還有對失敗的畏懼。

但是現實生活中,並不能單純地用成王敗寇來評判一個人的能力,也不能以一次成敗論英雄。

其實,只要調整好心態,競爭也可以是件快樂的事情。

我記得我初中時就讀在當地的一所重點中學,當時那所學校的學習氛圍很好,雖然經常考試,但同學們並不牴觸。

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考試就像家常便飯。每次考試後,我們幾個經常考在前幾名的同學就一起對題,猜測誰會是這次的第一名。

成績出來後,沒有考第一的同學也不會氣餒,相反還會為對方道賀、鼓掌。然後繼續查漏補缺,爭取下一次拿第一。

很多小孩子小小年紀就表現出極強的好勝心,當自己不是最厲害的那個時,就會哭鬧、發脾氣。

這時候,家長要引導孩子多多關注競爭的過程,不要過度執著於輸贏。

學會為他人鼓掌,不吝嗇表達對他人的讚美,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不僅能幫孩子疏導負面情緒,還能建立友好的人際關係。

不要總是拿比賽的形式來督促孩子

孩子小時候自控力差,很多父母為了督促孩子儘快完成一件事,就喜歡採用比賽的形式。

吃飯時會說:「來,比賽了,我們看誰吃的快!」

睡覺前會說:「我們看誰先上床躺好!」

上學前會說:「我們比比誰先洗刷完收拾好!」

如果想達到目的,父母肯定會刻意讓孩子贏,這樣才能調動孩子有成就感,進而調動積極性。

長此以往,我們會發現,孩子會認為自己就是最厲害的,他們在父母這裡獲得太多贏的滿足感而沾沾自喜。

面對真正的競爭時,沒有人會刻意讓著他們。當結果達不到自己的預期時,孩子就會感覺特別失落而無法接受。

父母在建立和孩子之間的遊戲規則時,多數情況下都會「放水」,只為讓孩子開心,然後達到讓孩子配合自己、聽話的目的。

但真正的遊戲規則是公平公正毫無偏袒的,我們應該讓孩子學會正視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讓孩子一直沉浸在自我滿足的假象中。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和其他生物一樣,生活中充滿了競爭。

身為父母,有責任培養孩子形成健康、良性的競爭心理,用積極向上的心態去引導孩子,讓孩子在成長中通過實踐證明自己。

家長們在面對好勝心過強的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合理引導、正確教育,使他的好勝心保持在一個合適的度上,真正成為幫助他前進的驅動力。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05d6dac1f64fc2acbf04e3622208c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