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的王維,寫下一首隻有28字的小詩,卻流傳了1000多年

2020-03-03   慶余

縱觀我國古代詩歌史,其實有不少早熟的詩人,他們年紀輕輕就創作出了很多思想深刻的優秀詩篇。譬如,14歲的王勃寫下了《滕王閣詩》:「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16歲的白居易寫下了《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18歲的李賀寫下了《雁門太守行》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便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17歲時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雖然當時王維才17歲,寫下的這首詩也只有短短28字,但是卻將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表達的曲折有致、含蓄深沉,歷來深受世人的稱道與感動。尤其「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更是打動了無數人。那麼王維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出這首詩,又具體寫了啥呢?

首先,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下原註:「時年十七」,這就說明它是王維十七歲所作的詩。而王維當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舉目無親。作為一個少年遊子,又適逢重陽佳節,王維心中自然少不了思鄉懷親之情,於是便寫下了這首流傳了1000多年的思鄉名篇。然後,王維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的首句「獨在異鄉為異客」,即離開故鄉獨自一人去往他鄉,便成了他鄉的客人。這句詩的意思很好理解,畢竟我們現在絕大部分人都是「異客」,也都要和王維一樣去習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等。但我們卻有著交通、通信上的極大優勢,想要見到親人,也不過是一張機票,或者是一通視頻電話罷了。

但在古代,人一旦離開了故鄉,往往就要數載才能再見到故鄉的親人。像詩人賀知章更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因此王維作客他鄉,一旦產生了思鄉懷親之情,它的分量之重可想而知。所以次句「每逢佳節倍思親」,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深沉。因為王維的思鄉懷親之情,不是只有在佳節的時候才會產生,而是日日夜夜如此。

只是每次到了本該家人團聚的節日,王維的思鄉懷親之情,更為深沉,更難抑制罷了。這也是這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成為千古名句的主要原因,可以說只要是人,就都能體會到其中的思想感情。眾所周知,古代詩歌創作貴在含蓄,忌直白,但王維這首詩的前兩句早已經把感情揭露了出來,是不是就說明它不是一首佳作呢?

其實不然,王維這首詩的特點之一,便是曲折有致。前兩句的直白,是為了後兩句的含蓄做鋪墊,也能使得思鄉懷親之情,一步一步達到高潮。下面我們便來看詩的後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它的意思是說,我知道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日登高,插戴茱萸的時候會感嘆少了我一人。登高、插戴茱萸都是古代重陽節的傳統習俗。

從這兩句詩的意思來看,它的構思就特別的新穎,即王維不說自己如何思念兄弟們,而是以兄弟們的思念來反襯王維對兄弟們的思念之情。這樣表達就顯得曲折有致,並且出乎常情,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真情都是相互的。由此可見,17歲的王維,不僅具有超乎常人的思想感情認識,還具有高超的詩歌表達技巧。總的來說,17歲的王維寫下的這首詩,短短28字便打動了無數人。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