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
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人入朝,並在玄武門埋下伏兵,在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入朝之時半路截殺,史稱玄武門之變。
最終李淵禪位,李世民登基稱帝,是為唐太宗,並於627年1月23日改元貞觀,揭開了「貞觀之治」的序幕。
李世民為什麼會發動玄武門之變?
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與李建成、李元吉的矛盾的是根本原因
李世民是個文武全才,頗具雄才大略,當初李淵晉陽起兵,李世民便積極為李淵出謀劃策,保證了李淵起兵的成功。當時李淵便告訴李世民,如果成事,就封李世民為太子。
上(高祖)之起兵晉陽也,皆秦王世民之謀,上謂世民曰:「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子。」世民拜且辭。
而李世民之後也不負眾望。平定西秦薛舉父子,連續幹掉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強敵,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打下了唐王朝的半壁江山,積累了赫赫戰功,威望日盛,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班師返京時,受到長安軍民的隆重歡迎。
對於如此優秀的兒子,李淵自然十分欣慰,並有心想立李世民為太子。
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
影視作品中的李建成
但在清朝雍正皇帝創立密詔立儲制度之前,中國古代各王朝冊立儲君選取皇位繼承人的時候,通常採取的是嫡長子繼承制,也就是所謂的「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而李建成作為李淵的嫡長子,是嫡長子繼承制的直接受益人。因此當李淵被楊侑封為唐王之後,李建成便成為世子;而當李淵成為唐高祖之後,李建成也名正言順得成為了儲君,也就是太子。
而且李建成並非歷史上記載的平庸無能、殘暴不仁之輩,真實的李建成頗具帝王之才。他曾在短時間內擒殺高德儒平定西河;隨李淵進圖關中,為李淵出謀劃策,打下霍邑;領兵斬殺潼關守將劉綱,占領都尉南城,保障了李淵攻取長安的後方安全。
進入長安後,李淵擁立代王楊侑為天子,改元義寧。李建成繼續領兵征討,平山東,拒突厥,殺亂軍,立下了赫赫戰功,李唐江山的建立,有他的一份大功勞。
隋末農民起義
只是李建成的功勞相比李世民就顯得微薄許多,因為李世民立下的功勞已經是賞無可賞、封無可封。而且李世民常年領兵打仗,手中握有強大的兵馬,並且得到了朝廷中諸多武將的強力支持,無論聲威還是實力都要強於李建成。
李建成擔心李世民會奪走自己的太子之位,畢竟太子還不是皇帝,位子並非十分穩固,而歷史上廢黜太子提拔其他皇子的事例比比皆是,前朝太子楊勇被楊廣取代便是最好的前車之鑑。為了保證自己的太子之位,他必須消除李世民這個威脅。
而李元吉是李淵四子,為人驍勇,猜鷙驕侈,又長得不好看,並不受李淵寵愛;而且無論身材、樣貌或是才能都不如李世民,與李世民非常不對付;加上李元吉常年跟隨李建成,因此很快與李建成勾結在一起,共同排擠李世民。
而李世民為了自保,同時也是為了爭奪皇位,雙方的矛盾開始激化。
宮闈模型
東宮和秦王府的黨爭令雙方矛盾不斷激化,不死不休
因李世民常年征戰功勞太大,常規職位已經不足以彰顯李世民的功勞。於是在武德四年十月,為了犒賞李世民的無上功勞,李淵冊封他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萬戶,成為僅次於李淵、李建成的大唐第三號人物。
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開設文學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文學館與秦王府相結合,秦王府儼然形成一個小型政府機構。
而太子李建成常年幫助李淵處理政務,加上他也頗具才能,又廣納賢才,為人處世圓滑老到,因此也帶著李元吉網羅組建了自己的東宮勢力。
朝中大臣也因此分為三派: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也追隨李建成;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李世民舊部跟從李世民,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也在暗中支援李世民;其餘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李淵
但李世民此時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和他手下的將官們的功勞太大,不僅為李建成和李元吉忌憚,也讓李淵忌憚。
而且李淵晚年組織了龐大的後宮,努力耕耘生出了滕王李元嬰等近二十位小皇子,有好幾個寵妃。但李世民並不願意阿諛奉承李淵的後宮妃嬪,經常拒絕妃嬪們的不合理要求,還經常在李淵舉辦宴席大宴賓客、與妃嬪尋歡作樂的時候嘆氣流淚,感嘆生母太穆皇后竇氏未能享受到大唐建立之後的榮華富貴。妃嬪們趁機說李世民壞話,搞得李淵對李世民很是生氣。
而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則恰恰相反。兩人經常對後宮妃嬪們阿諛奉承,給她們送禮,希望她們可以幫自己在李淵面前說好話;後宮妃嬪為了結交皇子鞏固自己的地位,也經常跟李建成等人來往,在李淵跟前誇獎李建成和李元吉。
世民獨不奉事諸妃嬪,諸妃嬪爭譽建成、元吉而短世民。
唐朝的商業
因此儘管李建成功勞、實力不如李世民,但他和李元吉因為會來事兒,得到李淵更多的寵信和支持。兩派人馬在朝中相互侵軋,而李淵選擇偏向太子李建成。他不僅收回李世民的兵權,還將李世民的親信班底進行分化瓦解,程知節、房玄齡和杜如晦等人先後被外放,甚至把禁軍指揮權交給太子李建成。
由是無易太子意,待世民浸疏,而建成、元吉日親矣。
除了朝堂上、後宮之間的爭鬥,李元吉則乾脆就準備殺了李世民以除後患。有一次唐高祖李淵帶著李世民去李元吉的府中,李元吉安排自己的手下宇文寶埋伏在府中準備刺殺李世民,被李建成阻止。
太宗嘗從高祖幸其第,元吉伏其護軍宇文寶於寢內,將以刺太宗。建成恐事不果而止之,元吉慍曰:「為兄計耳,於我何害!」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後來李建成在夜間召來李世民,與他飲酒,暗中在酒中下毒害他。李世民吐血數升,還好淮安王李神通攙扶著他返回西宮,最終未能得逞。
後來李元吉又暗中請求李淵殺掉李世民,但苦於找不到藉口作罷。
而李世民也沒有坐以待斃,而是招來謀士商議對策 「太宗之謀建成、元吉也,嘗引師立密籌其事,或自宵達曙。」。
由此導致了雙方的鬥爭不斷激化,已經上升到了一種不死不休的地步。
當時的皇宮地圖
太子和齊王密謀殺死李世民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626年6月29日,突厥郁射設帶領數萬騎兵駐紮在黃河以南,並派兵突入長城邊塞包圍烏城,太子李建成見剪除秦王府的時機已到,便推薦齊王李元吉代替秦王李世民都督各路軍馬北征以抵抗突厥入侵,實際上是想趁機奪取李世民的兵權。
抗擊突厥之事被李淵批准,李元吉乘機請求讓尉遲恭、程知節、段志玄、秦瓊等一眾曾經李世民的幕僚武將與自己一同前往,並且檢閱並挑選秦王帳下精銳的兵士以增強自己軍隊的實力,表面上看好像是為了抗擊突厥做準備,實際上就是想藉此瓦解李世民的部隊,並控制這些李世民的得力幹將。
同時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也想藉此機會一舉擊殺李世民,徹底消除李世民這個威脅,保證李建成太子之位的穩固。
玄武門之變
但李世民棋高一著,早早就收買了東宮更丞王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密謀都被他一五一十報告給了李世民。
元吉請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統軍秦叔寶等與之偕行,簡閱秦王帳下精銳之士以益元吉軍。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曰:「太子語齊王:『今汝得秦王驍將精兵,擁數萬之眾,吾與秦王餞汝於昆明池,使壯士拉殺之於幕下,奏雲暴卒,主上宜無不信。吾當使人進說,令授吾國事。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
得此消息,李世民大驚,最終在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的支持下,決定先發制人,由此也就有了文字開頭那一幕。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對於此次事件,李世民並未有絲毫隱瞞,而是要求房玄齡 「削去浮詞,直書其事」,將事件如實記錄,如此帝王品質當真難能可貴,確實稱得上是「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