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山茶,來自神奇的毛公山

2020-05-02     最憶是巢州


作者:何義群

庚子年春,通過「最憶是巢州」這個家鄉的公眾號平台,認識了親人在巢湖南岸毛公山種茶的蕭先生。


據蕭先生介紹:毛公山位於巢湖南岸壩鎮境內,方圓20餘平方公里。它南接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周家大山,北鄰江北名剎「西九華寺"所在的都督山,名列巢湖西南名山之一。關於毛公山最富神秘色彩的要數「藏經洞」了。宋《太平寰宇記》記載,秦時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為避「焚書坑儒」之亂,攜《詩經》來此,並將其刻石深藏於毛公山東側的石洞內,故洞名為「藏經洞」,毛公山也由此得名。


另一種傳說,漢代廬江孝子毛義為陪伴母親,辭官於此埋頭讀書,隱跡不出,故名毛公山。史載毛公山「三塢六島,環二十里,甲西南諸峰」,山之偏東有一廣九尺、深三尺之石洞,洞旁原產白牡丹,相傳毛父母深愛此種,義望天哀吁,少頃遍地皆花,遂種延不絕。

或許因山洞藏經之故,毛公山自漢代開始,一直遊人不絕,至明清之際更成為文人雅士遊覽勝地。據當地人介紹,「藏經洞」極深,入內者多感到毛骨悚然,通常一兩人不敢入內。又說,「文革」期間曾有一隊掃除「四舊」的人攜槍入內,打算尋找《詩經》刻石將其毀掉,途中火把突然熄滅,於是倉皇逃了出來。後來山民怕孩子好奇進洞,便壘起石塊封堵了洞口,現在的遊人已難尋其景了。


如果將來「藏經洞」重新開發出來,文史學界或許會掀起一場軒然大波,因為《詩經》的傳本中以「毛詩"為最好,現在傳世的《詩經》恐怕是漢儒憑記憶編纂,而真正的「毛詩"至今仍沉睡於毛公山的「藏經洞」中,一旦發掘出來,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和深入的研究了。

在毛公山區,比「藏經洞」流傳更廣的,要算山澗的「仙人種樹」和山頂「釣魚台」神奇故事了。

「仙人種樹」說的是,有一位仙人因喜愛毛公山地氣旺盛,決定廣種松柏加以美化。每逢月圓之夜,仙人便攜金牛、金耙下凡將滿山嶙峋亂石耕作平整,然後種樹。經過數日勞作,快大功告成時,一個深夜入山的山民看見這位銀須皓首的老者在月下耙石,非常奇怪,於是走上前去探問仙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得到的回答是耙石種樹。山民譏笑說,「漫山亂石,怎麼能種樹?」仙人不再回答,卻變作一道金光羽化而去,金牛、金耙則遁入山石叢中。如今,當地山民中仍然流傳著「金牛、金耙,藏在毛公山窪」的說法。並且毛公山松柏漫山,獨有仙人最後耙過的那塊山坡,棵木不長。外來遊客若在當地人的帶領下,找到這塊山坡,便可看到坡上大小山石都有深深的耙齒印痕。


「釣魚台」則是毛公山頂一塊上部較為平整的巨石,巨石旁另一塊歪斜的巨石因主體部分掩埋土中,而微露的石脊很象一根斜靠於「釣魚台的釣杆,魚杆附近還有魚簍形巨石。據說,先前毛公山樹木不太高時,坐在「釣魚台」上目極看到毛公水庫旁一塊巨石,猶如一對戲水的鯉魚。那位曾靜坐「釣魚台」的仙人或古賢,就曾經下了一番工夫要釣取這條鯉魚,不過最終還是丟下釣竿,失望地走了。

在「釣魚台」下,嶙峋亂石及松柏間零星散落長著幾棵不知年代的老茶樹,是否是「仙人種樹」時仙人種下的?也無從考證。據當地人介紹,毛公山人家的茶園,就是從這幾株老茶樹上剪枝、扦插繁育栽培後逐漸形成。一開始就是每年春天采些鮮葉,手工做成成茶自家喝喝,也就是這幾年茶園擴大了些,人們經濟意識覺醒了,才開始做了包裝,在朋友圈裡賣賣。


收到蕭先生寄來的茶葉,我就迫不及待地打開泡了幾杯,同幾位茶客朋友品賞,幾秒鐘的時間茶香隨著冉冉升起的水氣飄滿整屋,品一口滿嘴清香,茶香濃郁。以我這個資深茶客的評判,屬於綠茶中的珍品,只是產量太低,每年只是幾百公斤的量。但它畢竟是農家自給自足的茶園,純綠色有機茶葉,好似於小家碧玉,喝的就是味道,喝的就是放心。


巢湖也是我的故鄉,據悉縣旅遊局及所轄的壩鎮打算開發毛公山旅遊資源,待計劃實現時,應蕭先生之邀,在飽覽毛公山四時如畫的佳景之後,再進入山下清溪環繞、綠竹掩映的石屋,品一壺香醇的「毛公綠茶」,再聽一聽純樸、敦厚的山裡人娓娓道一段毛公山的神奇傳說,全部身心一定會溶入毛公山這人間仙境之中。


最憶是巢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_NMQ23EBnkjnB-0zmDr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