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累一天回到家,還要做家務?讓伴侶感到被肯定、被欣賞

2020-05-03   鴿子醫生育兒

一個人在家帶小孩,再怎麼辛苦、努力,縱使伴侶、長輩感謝在心,但一整天只有自己跟小孩糾纏的生活,總有種無人能感同身受的苦悶。表達感同身受,最有效的即是行動支持。當伴侶參與家務、用行動支持時,被懂的感覺隨即油然而生。


『請問手機還要看多久?』『不是說你要洗碗?』、『把孩子哄睡後,記得倒垃圾!』、『衣服我放到洗衣機了,等下洗好幫忙晾起來。』、『奶瓶不要等到明天再洗,睡覺前一定要弄好。』


在外努力工作的爸爸們,這些話是否熟悉到覺得耳朵癢?與其回家做家事,不如留公司加班,反正都沒得休息,還可賺點加班費?


在家奮鬥的媽媽們,是否覺得另一半莫名其妙,不願分擔家務?如果照顧孩子加上打理好整潔衛生的家,輕鬆寫意自個兒做得來,何以苦苦相逼,破壞鶼鰈情深?


也許爸媽的角色是對調的,或者兩人都在外打拚,沒有分什麼主外主內,但回家卻只有一人單打獨鬥,變成不是比慘就是比爽的殘酷擂台。做的人也許心甘情願,但不做的人只是被交代點小事,怎能唉聲嘆氣。


幫忙做家事之必要


成為人父後,我也同時經歷許多身份:在家相妻教子家務幾乎通包的全職爸爸,同時也是每日『在外努力工作,回家只想撲床』的上班族。因此,我在疲憊不堪、到家即接獲指令時,滿腹怒火地執行任務;也曾在另一半前腳才進家門,馬上迫不及待宣布她最新的待辦事項。


然而,也是經歷這樣不只一次的角色轉換,我才領悟到做不做家事無關乎『誰比較累、誰比較不累』的問題。


無論在家還是上班,基於人性,我們多少都覺得自己比較辛苦。記得當上班族的那段日子,由於工作時間特殊,即使時間一到馬上打卡閃人,回到家也已近九點。九點時孩子正在刷牙,準備就寢,也是妻子一天勞累晦氣累積至頂點、蓄勢待發之良辰吉時。


八九不離十,我在家門口就能聞到戰火硝煙,開門後隨即接手兩個孩子的所有相關事宜,直到他們搞定躺平。狀況好時,會有種『捨我其誰』的氣魄,搞定小孩後,還能輕聲安慰老婆,洗耳恭聽屁孩一天的逆襲;但當自己被工作弄得傷痕累累時,難免會想:『我知道全職在家帶小孩很辛苦,但你的時間那麼彈性,不能做更好的時間管理?一定要等我回來做這些事嗎?』


問題的答案在我成為『在家主要照顧者』時,得到完美的回覆。


在家的真是覺得上班的比較不辛苦,才要他們『回家加班洗奶瓶』?一定要伴侶回家做,才做得完?要做可以,不能等嗎?不能明天做?就不能有彈性點嗎?


都不是,而是因『幫忙家務』這動作,具備意想不到的生活療效。


讓一整天在家的伴侶,感到被肯定、被欣賞

雖然在職場奮戰的那一位,在充滿上司、下屬、同事、競爭者的環境中,加減可以得到歸屬感,而這樣的歸屬感,是在家全職照顧孩子的一方沒有機會感受到的。


一個人在家帶小孩,再怎麼辛苦、努力,縱使伴侶、長輩感謝在心,但一整天只有自己跟小孩糾纏的生活,總有種無人能感同身受的苦悶。表達感同身受,最有效的即是行動支持。


行動支持不是要你獻花送禮,而是捲起袖子,一起努力。如果當初耶穌、釋迦牟尼沒有用行動和人民站在一起,兩大宗教可能不會有今日光景;同樣地,許多政治人物深諳此道,才會終日下鄉視察、勘災。甚至我們最愛戴的老師,經常都是和我們一起打掃、跑操場的那幾位。

當伴侶參與家務、用行動支持時,被懂的感覺隨即油然而生。接手喂小孩吃飯、幫忙換尿布、跟鬧情緒的兒子玩個小遊戲……那是一種家人的感覺,一陣『你懂我、我懂你』的安慰。縱使過沒多久還得進房加班忙事情,直接昏死沙發到天明,但那種被認同的歸屬感,是無價的啊!


最精心的時刻,就是當下的陪伴


沒有人能忽視在外上班的辛苦,在家的那位(或者同樣要上班,但下班繼續辛勞的那位)當然也有本事獨攬一切,『回家幫忙做家事』不是爭一口氣,也非夫妻間的權力爭奪,反而代表一種行動,認同彼此的辛勞,願意把握一日最後的幾個小時,有感覺、有溫度地一起度過。


為什麼累一天回到家,還要做家務?讓伴侶感到被肯定、被欣賞

從回家的那一刻起,為雙方築起最精心設計的五分鐘。放下今晚要達成的目標,暫不檢討此刻之前彼此的生活,單純地擁抱,讓今晚可以從放鬆、互相接納開始。


也許在一天的最後半小時,能擁有凝視彼此的時光。


祝福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