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家墨跡欣賞

2020-01-03     語文夢工廠

顧炎武 鶴從珠樹舞 行楷聯

「鶴從珠樹舞,鳳向玉階飛」,鶴和鳳都是人們心目中稱賞的珍瑞之禽,而它們出入居住的地方,不是珠樹,就是玉階,為人們所嚮往。現在顧炎武把這寫成對聯,送給求字的長者,那求字者的高興勁兒,也就可想而知了。因為這不僅是一種對人的尊重,並且還有祝他長壽,祝他平步青雲的意思含在裡面。

顧炎武(1613—1682),原名絳,字寧人,自署為蔣山傭,江蘇崑山人,居住在那裡的亭林鎮上。著名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是他提出來的。據說,他從小為人聰明,讀書一目十行,並且秉性剛介,不同流俗,所以人家把他和崑山的另一名家歸有光一起,看作是「歸奇顧怪」。明朝滅亡以後,因為抗清失敗,於是他便關起門來治學。他為學主張博學有恥,斂華就實,開清代樸學的風氣。

在這副對聯中,他落筆壯實,結體敦厚,為了不使布局太實太悶,於是便又拉開字距,讓一股勻凈之白滲透出來,從而在沉重之中顯示出一種樸學者的清剛風度,可謂字如其人。


查士標 華堂來紫燕 行書聯

書法藝術之所以能夠在古今中外各種藝術門類中獨占鰲頭,其功臣當推這豐富多姿的線條。你瞧!這儀態萬方、神奇奧妙的線條筆畫,或左或右,或靜或動,蘊涵無窮,確實不可端倪。正是通過線條的不斷變化,使書法藝術具備了與繪畫相似的「氣韻生動,千姿百態」的特色,從而成為人類藝術的一大瑰寶。

清朝初年與孫逸、汪之瑞、僧弘仁合稱為「海陽四家」的查士標,不僅是位著名畫家,也是一位擅長線條變化,講究用筆大膽的書法家。查士標(1615—1698),字二瞻,號梅壑散人,安徽休寧人,後一直居住揚州。

從查士標這副「華堂來紫燕,喬木倚青雲」行書聯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他在用筆和結體等方面都很講究線條的錯落有致和參差變化。如「華」、「燕」、「喬」等字,線條起伏很大,粗細變幻莫測,輕重分明,活潑流動。全聯字與字之間的線條搭配也頗精到,看上去清晰明快。

查士標的書法初學唐朝顏真卿,後又醉心於宋代蘇東坡和米元章,同時又摻進了明人草書的用筆,力求平穩中求險疾,故而他的書法線條質感強烈,字體凝重而又活潑自然。

龔 賢 魚躍清波徹 行草聯

金陵城外有一座清涼山,清朝順治年間,一位生性孤僻,與人落落難合的畫家流落到這裡。他被這裡幽靜清新、空曠舒適的自然環境所深深陶醉,於是便託人修築了一幢簡陋的「別墅」,號稱「半畝園」,並在園前蓄一池塘。他在這裡栽花養魚,悠然自得地度過了大半生。此人就是被程青溪稱為「用筆如龍馭風,似雲行空,隱現變幻,渺乎其不可窮,蓋以韻勝,不以力雄者也」的龔賢。

龔賢(1618—1689),又名豈賢,字半千,又字野遺,號半畝,又號柴丈,江蘇崑山人。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龔賢突然被窗外的鶯啼聲吵醒,披衣出門,又見池塘中漣漪四徹,魚兒歡騰,不禁心花怒放,趕緊鋪紙磨墨,即興揮就了一副對聯。聯中,他把鶯啼、魚躍的動態和清波、眾綠等自然之景揮寫得聲情並茂,動靜有致,同時也把自己那種奇逸的閒情雅興流於筆尖,著實自我陶醉了一番。

不知何年何月,龔賢那時書就的這副「魚躍清波徹,鶯啼眾綠深」的行草聯流傳到了上海,以後又輾轉成了收藏家劉靖基先生的藏品。現在將它影印出來,重新欣賞這神采飛揚、激情四溢的點畫,龔賢當初即興揮毫的那一幕情景,自然會清晰地浮現在我們眼前。

鄭 簠 晝泥琴聲夜泥書 隸書聯

這是集唐代詩人元稹詩句所寫成的對聯。從寫作技巧看,聯語採用的是一種重言的形式。所謂「重言」,就是在同一句聯語中,多次使用某一個詞,從而取得迴環動人的藝術效果。據說,金聖嘆曾經為「半夜二更半」這句首尾重言的上聯想了好久,直到臨死之前,才把下聯對出,原句是「中秋入月中」。可見要做好重言對聯,並不是十分容易的,尤其是這聯還受著時間「半夜」和「中秋」的限制,那就更見功夫了。這副「晝泥琴聲夜泥書,醉聞花氣睡聞鶯」對聯,上句中的「泥」字既然兩次分別出現在第二字和第六字中,那麼下聯的重言也要和它對應,出現在同一個位置上,否則便錯了位而不成其為對聯了。正因為這裡的重言用得好,所以全聯顯得十分的溫馨委婉,動人情思。

對聯的書寫者鄭簠(1622—1693),字汝器,號谷口,江蘇上元(今南京市)人。鄭簠是清朝初年有名的書法家,他一生沉浸在漢隸中30多年,最後又在隸書中加進了草書的疏動筆意,從而形成了自己以古出新,姿態駘宕的獨特面目。梁img22《評書帖》說他「八分(隸書)學漢人,間參草法,為一時名手」。現在,我們不妨對他這副隸書對聯的風采,作一番仔細的品味,從中不難得到悠然怡動的精神享受。

毛奇齡 午日到門聽磬遠 行書聯

這是一件書法極有韻味的對聯佳作。聯末落款「西河毛奇齡書」。毛奇齡(1623—1713),字大可,號初晴,又號西河,浙江蕭山人。康熙年間,毛奇齡以博學鴻詞的身份,出任翰林院檢討。一生著述宏富,有《毛西河全集》存於世。

在這副對聯中,每一個字的間架結構,都安排得十分緊湊雅致,而字的姿態,則端正樸實得很,加之勁健的筆致和疏朗的字距,使得整副對聯好比高士品茗一般,一點兒也沒有嫵媚的甜味,使人感到的只是一種茶味的苦澀和清香。

其實,毛奇齡這副對聯書法,之所以寫得如此清遠,耐人尋味,從實質上來說,正和聯語「午日到門聽磬遠,春風吹樹隔林寒」的內容暗相吻合。午日到門,遠處傳來陣陣磬聲,春風吹樹,隔林的料峭寒意還沒有消盡,而門裡的主人,或許正在看書,正在品茗,正在敲棋,或許正在和人閒話,甚至還在午睡吧?這一切的一切,竟是那麼的雅致,那麼的靜謐,那麼的富有情趣,那麼的使人嚮往,使人留戀。

朱 耷 幾閣文墨暇 行書聯

園林闃寂,綠陰清森,滿地的落英繽紛,春天已經深入尾聲了。而高雅的主人在這一片爛漫的春景之中,臨窗設幾,文墨之暇,那心中的清曠味兒,該是一種多麼美妙的人生享受啊!然而這種享受,卻又多半成了文人隱士的專利品,對於那些熱衷於功名利祿、患得患失的俗子來說,又哪裡夢見得到呢?朱耷的這副「幾閣文墨暇,園林春景深」對聯墨跡,說明的難道不正是這個問題?

朱耷(約1628—1705),原是明朝的宗室,明亡以後,他懷著深深的亡國之痛出家為僧,後又做了道士,並用書畫來寄託他那無可寄託的感情。在書法上,他學得最多的是王獻之,而行筆往來卻又獨樹一幟,處處藏頭護尾,很少出鋒,使得他的作品,有著一種筆致圓渾、精氣內涵的美韻。眼前我們所看到的這副對聯書跡,就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他的這一書法特色的。原聯見載於《明清楹聯》(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朱耷一生取了很多的別號,最為出名的是「八大山人」。在署名時,他總是把「八大」和「山人」兩字上下聯成「哭之」或「笑之」的字樣,可見他的內心一直是非常痛苦的。

姜宸英 優遊樂閒靜 行書聯

在清初的文學家兼書法家中,姜宸英(1628—1699)是很有聲望的一位。他字西溟,號湛園,浙江慈溪人。因為考運不好,晚年以前一直做不上官,所以和當時的朱彝尊、嚴繩孫有「江南三布衣」之稱。直到70歲那年,方才被他高中康熙丁丑科進士第二名,並當上了翰林院的編修。

仕途的挫折對他來說,並不看得很重。對聯「優遊樂閒靜,恬淡養清虛」,就是他最好的內心寫照。只有優遊,才能領略閒中的幽靜之樂;只有恬淡,才能涵養胸中的清虛之氣,否則終日忙碌,神經繃得太緊,這種樂趣和怡養就全都失掉了。

在書法上,姜宸英先後學過米芾和董其昌等人書法,後又學晉人書法。梁同書《頻羅庵題跋》說他的書法「妙在以自己性情合古人神理,初視若不經意,而愈看愈不厭,亦其胸中書卷浸淫醞釀所致」,這對我們理解欣賞他的這副對聯,想來不無幫助。

呂留良 天地入胸臆 行楷聯

文章乃天地詩心的再現。筆走龍蛇,「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以達到「函綿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劉勰《文心雕龍》語)的藝術境界。清呂留良的這副行楷對聯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風雷」,源出唐詩人孟郊之詩。其詩原文為:「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風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呂留良巧妙地把「文章」二字前移,替代「吁嗟」二字,從而把孟郊原詩中並不對仗的詩句綴成了一副佳聯。「天地」對「文章」,「入」對「生」,「胸臆」對「風雷」。在書法上,該聯結體厚實端重,「天」、「文」二字用濃墨開啟,穩健遒勁;「地」、「章」二字繼以枯筆,蒼渾奔放。上聯的「入」和下聯的「生」字結筋有力。上聯「胸臆」二字,猶似湧泉噴涌,澎湃不已;而「風雷」二字則狀極風急雷迅之勢,呼之如聞其聲,氣度飛動。一般說來,在書法中只有草書方能達到「狀飛動之趣,寫真奧之思」的藝術效果,然而呂留良的行楷竟也能臻此境界,其筆力可謂深且浩矣。

呂留良(1629—1683),名耐可,初名光倫,字用晦,又字莊生,號晚村,又號東莊,浙江石門(今桐鄉崇德)人。清代學者。因富有民族思想,書稿文字屢遭清廷焚毀,流傳甚少。今能見到他的墨跡,實屬萬幸。

朱彝尊 千樹梨花百壺酒 隸書聯

對聯和其他文學作品一樣,一般由作者自己創作。但是對聯又有一個較為特殊的「創作」方法,便是集聯。所謂集聯,指的就是摘取他人詩詞文章中的詞句集成對聯。一般來說,人們都以集唐宋詩詞句為多。

清朝詩人書法家朱彝尊這副「千樹梨花百壺酒,一莊水竹數房書」隸書聯,便是從唐人詩句中集下來的。這副集聯對仗工整、平仄貼切,用語如信手拈來,毫無做作之態。聯中「千樹」對「一莊」,「梨花」對「水竹」,「百壺酒」對「數房書」,無不顯得貼切而又工整,生動而又別致,就是把這些詞單個拆下來,也都個個精到巧妙,剔透玲瓏,意蘊深遠。

朱彝尊(1629—1709),字錫鬯,號竹垞,又號金風亭長、小長蘆釣魚師,浙江秀水(今嘉興)人,康熙年間中舉博學鴻詞科,曾經做過翰林院的檢討。他精通詩詞,學識淵博,難怪能集出如此精彩臻熟的作品了。朱彝尊的書法得力於《曹全碑》、《乙瑛碑》等,秀勁超逸,饒有雅韻,從這副對聯的結字、用筆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在這方面實實在在下過的一番苦功。

吳 歷 一溪煙水明如畫 行楷聯

說起墨井道人吳歷(1632—1718),大家都知道他是清朝一位有影響的畫家和詩人。他字漁山,號桃溪居士,江蘇常熟人。他不但畫好詩好,書法也頗有成就。從這副「一溪煙水明如畫,十畝桑田誰並耕」行楷聯中,我們不難看出,吳曆書法在深受唐宋書家影響的同時,又頗具魏晉遺韻。他的字不但講究用筆的嚴謹和法度,並且還極能另闢蹊徑,自創一面。聯中所書,穩健而有動感,朴茂而又疏朗,點畫橫細豎粗,饒有變化。

通常人們只認為詩貴有韻,對聯又何嘗不是如此?有韻則意態萬千,令人回味。這副對聯不僅書法值得欣賞,聯語更是寓情於韻,值得品味。「一溪煙水」對「十畝桑田」,簡潔明快地將陶淵明筆下那清新空曠、富有雅趣的田園風光推到了我們面前。「明如畫」與「誰並耕」雖然在對仗上並不顯得那麼工整貼切,但一個「明」和一個「畫」,則把這田園、山川給點活了。下聯妙不可言地問上一句「誰並耕」?把聯語的內涵推到了更深的層次,讓人們自己去體會、去想像作者不同流俗的孤高情懷。這副對聯可以說是內容與形式相契之作,已被收入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明清極聯》一書。

王士禛 淡如秋水閒中味 行書聯

這是一副詩人書法家王士禛(1634—1711)的對聯手跡。在清代詩人中,王士禛以創神韻說而負有盛名。他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今桓台)人。在仕途上,他以順治進士的出身而一直官至刑部尚書。

在這副「書贈來九年翁」的對聯中,那清秀流暢的筆致和清遠疏朗的結字布局,和所書內容「淡如秋水閒中味,和似春風靜後功」配合得十分貼切,好比乳水交融,渾然一體。據說,王士禛從小就生得非常聰明,九歲就能作草書了。後來曾對唐朝大書法家褚遂良的行書《枯樹賦》下了很大的功夫,進行臨習。平時人家求他書法,他總是讓他的學生為他代筆,除了好朋友外,作品從不輕易出門。而他的學生因為摸到了他的脾氣,所以想要得到他的書法,總是藉口向他求教,於是他便隨意落筆,把自己的經驗之談寫在紙片上面。而這些學生則把這些紙片裝裱成冊。雖然上面塗塗改改,卻也如獲至寶。因此,當我們在這裡欣賞到他的這副書法墨跡時,無疑會對自己的眼福不淺而感到高興。

王原祁 疏鬆影落空壇靜 行草聯

俗語「書畫同源」,通常來說,畫家總能書法,只不過因為畫家學識修養和筆墨功夫的深淺,遂使得其書法有格調高低之分。

這副「疏鬆影落空壇靜,細草春香小洞幽」行草聯便是一位畫家的作品。作者王原祁(1642—1715),或作(1646—1715),字茂京,號麓台,一號石師道人,江蘇太倉人。他是清朝大畫家王時敏的孫子。康熙九年進士,官至戶部侍郎。登第後,專心畫學,山水繼祖法,尤對黃公望淺絳山水研究極深。他的書法與他的畫一樣,熟不甜,生不澀,淡而厚,實而清,書卷之氣盎然流於筆墨之間。

這副對聯是他於己卯春初寫給友人的祝壽聯,聯中布局舒展,結字大小錯落,富有音樂的節奏感。上聯的「疏鬆」明顯受宋代米芾的影響,「影落」兩字奔放遒勁,流動不息,給人以飛舞凌空之感。下聯「細」和「春」字同樣寫得穩中有險,氣勢不凡,頗具跌宕奇逸的韻味。可惜由於只講究氣息,疏忽了上聯與下聯字數之間的輕重比例,因此未免給人帶來一絲淡淡的遺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_056bW8BMH2_cNUgUp9T.html





名家構思拾趣

2020-01-31










楹聯趣話8則

2020-01-19



勵志語錄100句

202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