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中午在學校吃飯,所以每天放學接兒子,他跟我聊得最多的就是吃。
比如,他最高興的是食堂里的「廚師奶奶」值班,因為奶奶會在給他添飯的時候,把他的餐盤「堆得像小山那麼高」。
再比如,他曾經非常疑惑地問我,「媽媽,怎麼會有人不喜歡吃肉丸,看著其他同學把肉丸倒掉,真的好可惜呀!」
有一次放學,他神神秘秘地跟我說,「媽媽,今天中午我的飯不小心弄灑了,我又去打了一份,就吃到了兩份雞腿耶!」
「先把肉吃掉,再把汁澆在飯上,拌起來吃,特別好吃……」看他一邊說一邊配合著表情,我都差點被他說餓了。
吃能帶給兒子快樂,但他也沒少為吃生氣。有一次,接他的時候被老師留下來談話,都說中午吃飯的時候他沒吃。我當時的反應是,「不可能啊,這不符合他吃貨的人設啊」。問了之後才知道,他是因為他們這個小組每次總是最後一個去打飯,所以到了最後,他想吃的菜會沒有,所以特別著急,就在排隊的時候敲盤子,被老師批評,覺得委屈就沒吃飯。
他跟我說,「媽媽,太不公平了,我數了,我們這組已經第13次最後去打飯了,我今天連烤腸都沒吃到。我要去找校長告狀。」如果他能把這種執著用在搞懂每一道數學題上面,我估計會更欣慰。
總之,兒子是真的很享受,也很在意「吃」這件事。
享受吃東西,並不是壞事,但是吃作為人類最容易滿足的慾望之一,它對應的重點不應該是慾望,而是滿足。那種感覺就是,自己特別喜歡的的東西,其實吃一點就夠了,但是不喜歡的東西,塞了一肚子還覺得不滿足。我自己就試過那種胃被撐得很滿,但還是一點都不開心的感覺。所以吃雖然人人都會,但有的人能很快讓自己滿足,有的人暴飲暴食還覺得不夠。
女明星對食慾格外嚴苛,鄭爽會去超市看各種零食,然後把它們抱在懷裡就覺得滿足,章子怡最多吃三口泡麵就會放下,這都是多年曆練的結果。
我們普通人雖不至於像明星那樣約束自己的食慾,但了解一些基礎的營養知識還是很有必要的。特別是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吃垃圾食品都很煩惱,擔心孩子發胖,營養不良,或者牙齒壞掉。其實從心理層面來說,孩子喜歡吃什麼都沒關係,粗暴地阻止孩子對食物的熱愛,不如教他怎樣通過吃來達到那種心理的滿足感。只要他明白了只吃一點點,也能獲得滿足感,就不會發胖,也不會無法自拔地沉溺於吃的慾望之中。
這兩天我還發現兒子在玩一種做菜的遊戲,就是按菜譜做成一道菜,然後把菜賣給小動物。他一邊玩一邊把每道做的步驟記在小本子上。我問他是不是將來想開飯店,他說就是想學著做給自己吃。
不過雖然兒子對吃有執念,但也有他不吃的東西,比如木耳、豬肝、蘑菇,還有粥。有一次我用雞肉絲、蝦仁、西蘭花熬了粥,連從不喝粥的老王都喝了兩碗,可是他就是不願意吃。
兒子這種七八歲的小男孩,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平時活動量大食慾也非常旺盛。但是同樣是填飽肚子,與其塞了一肚子碳水化合物,過一會兒就餓,不如吃的時候就講究一些,注重搭配不要讓自己一次吃得過飽。另外也不要放任孩子偏執地喜愛某一種食物,這會影響到他們的胃口。
所以應該是孩子越小,吃的越要講究,不但要讓孩子不挑食厭食,還是要讓他從小有一個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理念。所謂愛吃還要會吃,才能讓吃得更享受,更健康。
好在兒子從書本上已經學過,不同的食物對應著我們每天身體所需的不同營養,所以我會在他吃東西的時候引導他想一想,所吃的這種食物代表了什麼營養。比如,他不怎麼喜歡吃核桃,我告訴他每天吃一個,大腦更聰明,為了聰明,他也試著在早飯時,搭著牛奶吃下去。
還有,一天至少要吃20種食物才能保持營養均衡,所以哪怕再不喜歡的食物,遇到了也應該嘗一嘗。
我自己本身不太會做飯,但有了孩子之後也只能趕鴨子上架。好在兒子很捧場,每次都把飯菜吃光光,有時還表揚我是「天底下最好的廚師」。為了既照顧兒子的胃口又兼顧營養,我還是琢磨出了幾道快手的營養餐。
比如,早上我會在西紅柿雞蛋面里搭配一些蝦仁,也鍋撒上蔥花。這樣兒子就會把平常不太愛吃的蝦仁吃進去。
晚上煮飯的時候,把一些穀類跟大米一起煮成雜糧飯。
菜色上也儘量是葷素搭配,保證營養又不浪費。
吃,雖然是人類無師自通的本領,但是人們對吃的態度卻天差地別。有的人覺得吃是生命中美好的所在,會努力讓每一塊肉,每一片蔬菜都死得其所。而有的人就覺得吃只是維持身體運轉,生命延續的手段,怎麼吃不重要,重要的是吃什麼才健康安全高效。
對於像兒子這樣,天生對吃既有天分又有熱情的孩子來說,食物最好的歸宿當然是變成他們身體必不可少的養料。那麼我們父母要做的,不僅是用心地準備好今天的一餐一飯,還要把如何吃得健康,如何好好生活的精髓,就著每天飯菜潛移默化地轉遞到孩子的生活習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