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現在什麼綜藝最下飯,那麼《吐槽大會》、《王牌對王牌》、《婆婆和媽媽》、《乘風破浪的姐姐》這些話題不斷的爆款節目肯定會擁有姓名,但是我最近卻被一檔新上的綜藝吸引住了,它的名字也很勵志叫《向上吧少年》。
跟其他的周播綜藝不同,《向上吧少年》是周一到周五播出,而且每集的時長只有半小時,形式也比較單一,每集邀請兩個小朋友分別乘坐電梯從第1到第5層進行闖關,同時孩子的父母和觀察嘉賓會對孩子的表現進行評論。
《向上吧少年》的主題是青少年的生活力,目的是引導家長為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活力培養理念,並傳遞健康而時尚的教育法則。
對於我這樣的媽媽粉來說,吃著別人家孩子的瓜,下著自己的飯,實在再合適不過。
節目設置的5層關卡,分別代表了培養孩子生活力的5個方面,任務的難度也是按從低到高排列。
比如,第一層考察的是孩子的動手能力,設置的任務是讓孩子1分鐘內剝一個雞蛋,或者倒一杯牛奶等;
第二層的家務能力,會讓孩子在2分鐘內整理好雜亂的房間;
第三層的生活常識認知的能力,場景設置的是超市,需要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從品類眾多的蔬菜水果里挑出指定的蔬果;
第四層要考察孩子的社交能力,讓他們去解決一個生活中會遇到的矛盾衝突;
第五層考察的能力更全面,需要孩子手腦並用地完成挑戰。
這些關卡雖說是挑戰,但節目中的場景遠比現實生活簡單。可就是這些生活中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讓我在看了節目後至少有三個「萬萬沒想到」。
在第一層動手能力的挑戰中,沒想到竟然有好多孩子,沒辦法在一分鐘之內完整地剝出一個煮雞蛋,沒辦法在超市的規定時間裡,準確分辨出韭菜和小蔥。
孩子年齡小還情有可原,可有的已經是十多歲的小學生了,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學霸孩子,他說自己只負責學習,所有的後勤工作全部交給媽媽來完成。
據他媽媽介紹,平時在家裡,雞蛋都是大人給剝好,而且還要把雞蛋黃去掉,孩子只吃雞蛋白。龍眼也是要剝殼去子地弄好,甚至連魚肉都要把刺挑好,不然孩子不吃。
享受這樣的待遇,一看就不是一般人。
果然,在前兩關和生活能力相關的挑戰,他全部失敗。
直到後面動口動腦的關卡,才挽回顏面。
看了這個節目,我還有一個感受是,在父母眼裡自己的孩子永遠不能是完美的。父母總有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會不自覺地在自己心裡橫著一桿秤,用來衡量自己的孩子,找出並放大他們身上的缺點。
比如有一個胖胖的小男孩,順利通過了五關的挑戰。要知道所有參加節目的孩子中,能完成全部挑戰的寥寥無幾。
而且別看他胖,他一分鐘可以跳200多個繩,是他們班的第一名,按說這樣的孩子應該很棒了,但媽媽還是覺得不滿意,說「就是太胖了,要是瘦一點就好了」。
不過就算這個孩子真的瘦下來,他媽媽可能也不會滿意,因為她會找到孩子身上的其他缺點。
節目中有的父母是包辦型的,比如上面那個連魚刺都要替兒子挑好的媽媽,還有的父母卻把孩子的獨立性看得很重。
比如,有個媽媽讓孩子在三歲的時候就獨自去坐網約車。
她的理念就是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要求孩子能夠從小就獨當一面,有她和沒她都能活得很好。
獨立當然是孩子都必須經歷的重要一課,但也不意味著要在孩子年齡很小的時候就強硬的推出去,還是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和培養。作為觀察嘉賓的傅首爾和沈亦斐也及時指出了這個問題。
還有一位媽媽,每一門興趣班都堅持要和孩子同時上,不管孩子學什麼,她都會跟著坐在教室里一塊兒學,並且自認為不會對孩子造成任何壓力。
這個媽媽的觀點就是,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所以她必須時時刻刻給予最好的陪伴,有些事如果她現在不做,害怕將來會後悔。
媽媽想要給予孩子陪伴的情感是真摯的,但就像蘭海老師問的,媽媽到底是把自己主觀的錯誤和正確放在第一位,還是把孩子成長中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這真的值得思考。
生活力,我的理解就是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的生存能力。《向上吧少年》就像一面鏡子,它讓我們看到,孩子所有展現出來的問題,其實就是父母自己的問題。
比如,那個不會做家務的學霸。當問及媽媽為什麼要替他包辦一切時,媽媽說,不幫他弄好他就不吃,孩子不吃會讓媽媽感到非常焦慮,因為擔心孩子會營養不良,所以只好替他做。
事事替孩子代勞,表面上是暫時解決了媽媽自己的焦慮,但長遠地看實際是剝奪了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
如果想要改變,最好的辦法就是不管是學習還是家務都儘量放手讓孩子去做。
說起放手,我想起了日本一檔跟拍30年的寶藏級真人秀——《初遣》,這個節目裡的主人公是一個個第一次被父母派出去完成任務的孩子,他們其中小的才兩三歲,大的也不過六七歲,但是他們的任務卻一點也不簡單。
不僅要自己穿過馬路,自己乘坐公共運輸,還要到達指定的地方,完成父母指定的各項任務。
望著孩子們小小的背影,他們的父母當然也會有不舍。那種感覺就像我家孩子幼兒園的時候,第一次自己出門買東西。
雖然去的地方只是小區門外的小賣店,雖然我站在窗口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線,雖然他全程帶著兒童智能手錶,但他第一次獨立出門完成任務,我也是會放心不下。
但是父母再不舍,也要鼓勵孩子踏出人生的第一步。
不過這裡還是要強調一下,在安排孩子的任務時,安全一定要放在第一位。《初遣》里接受任務的孩子,全程會由工作人員暗中保護,安全性遠大於上面所說的讓三歲孩子獨自坐網約車。
04
當然培養孩子的生活力,不是只有讓孩子獨自出門這一個方法,只要根據自己家裡的實際情況,儘可能讓孩子參與於到家庭的各項工作之中就可以。
比如,去年疫情期間,快遞不讓進小區,每次都得自己去小區門口拿。我就趁機給了孩子很多鍛鍊的機會。
我讓他戴上了口罩、手套之後,還給了他一個電話,告訴他拿快遞的時候要核對單子上我們家的地址和名字,如果遇到其他問題解決不了,可以用電話跟我聯繫。
可即便這樣,因為拿快遞要走得比較遠,所以他第一次去的時候,我還是有點緊張。非常想和他一起下樓,悄無聲息地跟著他。
在等待他回來的過程中,我一直站在窗口看,直到看見他的身影出現在了我的視線內,才鬆了一口氣。
有了第一次,以後再安排同樣的任務就放心許多,老師來家訪,也是他親自去小區門口接。
我還嘗試過跟孩子角色互換,讓他自己做主當一天媽媽。早上我躺在床上讓他給我做早飯,我聽到一開始是他用刀切胡蘿蔔的聲音,接著就是不小心割傷手的聲音。如果平時,他一定會哇哇大哭,但可能是想到今天自己是媽媽,居然忍住了,還自己去拿了創口貼貼上。他後來跟我說,原來當媽媽並不是他想的那麼輕鬆,那麼隨心所欲。
我不敢說兒子去挑戰《向上吧少年》的五個關卡,就一定能全部完成,但至少在生活里我願意給他嘗試和學習的機會,而且通過這樣的嘗試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孩子的變化。比如 ,當兒子完成了第一次買東西的任務後,膽子明顯大了很多,也自信了很多,在徵得我的同意後,還花五塊錢給自己買了瓶水喝。
如果說,我們養育孩子的樂趣,就是看著他一次又一次地突破局限,變成更好的自己,那麼父母一次次的放手,就是孩子突破自己的最好時機。
龍應台在她經典的文章《目送》里寫道: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身為父母,我們誰不是在依依不捨中,一次又一次地目送孩子離開,因為我們知道,孩子既需要父母不變的守望,也需要被父母賦予相信的力量,並且這種力量最終會變得無堅不摧,代替我們陪伴孩子走過餘生所有的路。
作者介紹:陳妍,愛好看電影,觀察小孩,吃瓜另種親子關係,提供育兒內容。新書《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網同步上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