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看到一段有趣的視頻,小朋友正傷心的哭著,卻被媽媽一句話堵了回來。
媽媽問:「嘴巴是用來幹嘛的?」
孩子說:「嘴巴是用來哭的。」
「不對!」
被否定後,男孩含著淚說,「嘴巴是用來吃飯的。」
「那為什麼要哭呢?」
男孩反駁不了媽媽,抹了抹眼淚,為了證明自己不哭了,還對媽媽露出了「職業」假笑。
小男孩強顏歡笑的樣子萌萌的,為了配合媽媽不讓哭,眼淚還沒幹,就擺出了微笑的表情。
做父母的,總希望孩子能夠堅強勇敢,而不是有淚輕彈,所以孩子哭起來,我們難免心煩意亂,希望孩子能立刻打住。
可一直被否定的孩子是悲傷的,眼淚也許不會外流,可它卻會鬱積在心裡。
孩子哭時,我們很容易焦躁,特別是耐心安撫卻沒有效果,最後自己的火氣也蹭蹭上漲,忍不住對孩子大吼:
不許哭!哭有什麼用!
其實,哭泣是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也許我們不理解孩子的行為,但是孩子確實受到了某種困擾。
俄羅斯心理醫生納傑日達·舒爾曼曾說:「眼淚,是緩解精神負擔最有效的良方。」
愛哭的孩子,情感是流動的,他們釋放情緒的通道沒有阻塞,哭泣是治癒的開始。
如果孩子的悲傷或者無助情緒經常被否定,孩子很可能為了迎合父母,壓制自己真實的情緒,用「另一個自我」滿足父母的期待。
影片《Boys Don't Cry》里,男孩剛開始運動,就被告誡:
「跑快點,再快點」
「你要勇敢點,好嗎?」
男孩傷心哭泣時,卻被媽媽反問:「你為什麼要哭?請做個大男孩好嗎?」
男孩在父母的期望中,壓抑了所有的情緒,但是影片最後,他將拳頭揮向了同學。
哭是孩子釋放情緒的通道,所有被壓抑的情緒終將以某種方式發泄出來,不是對外朝向別人,就是對內朝向自己。
允許孩子哭,給他們想哭就哭的權力,不被限制情緒的孩子才是幸福的。
孩子愛哭,除了生理性的刺激,比如疼痛,不舒服等,大部分是情感性的表達。
如果孩子愛哭,可能有這幾個原因:
孩子天生氣質敏感
孩子的氣質類型各有不同,愛哭的孩子,氣質通常是以負性情緒為主。
這類型的孩子情緒敏感,如果遇到不如意,他們常常會用負面的情緒,比如哭鬧,發脾氣來表達自己。
情緒表達的方式
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當他們內心充滿著不安、無助、恐懼時,他們只能用哭表達自己的感受。
這時候,如果我們心煩意亂,粗暴地制止孩子,孩子也許不哭了,但是受過的傷卻沒有痊癒,而是積壓了起來。
尋求關注的方式
孩子需要愛和安全感,特別是當他們感到壓力,緊張或者無助的時候。
所以某些時刻,比如上完一天的學,孩子會顯得特別脆弱矯情,一點小事都會表現激烈。
其實,孩子這時候只是用哭來喚起我們的關注,希望感受到我們的愛。
控制父母的方式
如果孩子動輒哭鬧,而且有著很強的目的性,那麼哭鬧就成了控制父母的手段。
如果父母總是不斷妥協,那麼孩子的錯誤認知就會越來越深,將哭鬧當成有效的溝通方式。
哭能夠幫助孩子平衡自己的內心,不過我們也不希望哭泣成為孩子唯一的表達途徑。
如果孩子愛哭,我們可以試試這樣做:
接納孩子的情緒,不強硬地制止他哭泣
汪小菲作為一個把手切破,卻把手藏到口袋裡的人,對兒子也不例外地要求他勇敢。
然而大S卻會立刻制止他,從不會用「男孩子有什麼好哭的」來限制孩子。
孩子哭時,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不要粗暴地打斷孩子,情緒不受阻礙的孩子才是健康的。
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年幼的寶寶如果總是哭,可能是語言能力不完善。他們情緒詞彙匱乏,也無法準確的表達需求。
孩子鬧情緒時,我們要教會孩子表達,比如:你現在很「傷心」,因為你的玩具被搶走了,對麼?
如果這樣經常和孩子交流,孩子就能學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給孩子樹立「堅強」的榜樣
孩子都有喜歡的動畫或者繪本,我們可以找到孩子願意學習的那個榜樣。
當孩子脆弱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榜樣的行為來鼓勵他。
當然,前提是不要否認和壓抑孩子的情緒。
提前設立規則
如果孩子把哭鬧當作手段,父母可以和孩子提前明確規則。
面對哭鬧撒潑的行為,我們可以陪著孩子,但是一定要堅守原則。只有這樣,孩子才會知道,哭鬧並不是有效的手段。
孩子哭,不過是一種自然的情緒,擰巴的是我們面對孩子哭的態度。
就像德國心理學家卡蘿拉.舒斯特所說「其實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家長的情緒。」
孩子哭,常常讓我們陷入一種無能為力的狀態,為了儘快解決問題,只好想辦法解決麻煩的「源頭」。
可是,哭卻是孩子面對自己的方式,孩子在我們面前哭,無非是依賴和信任我們罷了。
台灣作家,導演吳念真曾經說,他一輩子跟父親說的話不超過兩百句,極度害怕父親,什麼也不敢說。
所以孩子出生後,他跟太太說:若是有一天,兒子失戀了會跑回來抱著我們哭,那我們就成功了。
好的親子關係,一定是沒有阻礙和掩飾的,孩子可以無所顧忌地展現他的喜怒哀懼,不用害怕被指責,不用擔心被否定。
為人父母,允許孩子哭,才是我們對孩子最大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