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學生,家長做好3件事,父母省力又省心,孩子終生都受益

2020-09-30     若蘭媽咪的育兒日誌

原標題:家有小學生,家長做好3件事,父母省力又省心,孩子終生都受益

前天和大學舍友曉嵐聊天,得知她辭職了。曉嵐一畢業,就在家裡的安排下進了當地的一家知名企業,這些年工作順風順水,一路升職加薪,是我們同學當中「混得最好」的一個。

曉嵐說她辭職是深思熟慮的結果:之前的工作雖好,但非常忙,兒子洋洋今年9月份都上小學了,這些年自己都沒怎麼管過。前些天去開家長會,老師的話讓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虧欠了兒子太多。小學是孩子成長重要起點,這幾年的時光和經歷,決定和影響了人生後面的大半輩子。所以,自己準備換一份時間稍微寬裕一點的工作,好好的陪伴兒子度過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

小學階段(6歲—12歲)是為人一生的學習活動奠定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的時期,是身心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小學階段是兒童走向社會的起點,習得社會角色的重要時期,個性逐漸形成的階段,也是他們的思維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時期,其思維由具體形象逐步轉變為抽象邏輯,生活環境和人際關係都發生著重大變化。所以,這一階段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

眾所周知,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體系(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方面。)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孩子的個人成長和長遠發展影響深遠。

小學是孩子成長中一個承前啟後的關鍵階段,小學是學習生涯的起點,又是孩子可塑性最強的時期,也是形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因此,說「小學階段是人生最重要的階段」也不為過我雖為曉嵐辭去了那份令人羨慕的工作而可惜,但非常認同她的決定。工作可以暫時緩一緩,孩子的成長,錯過了,可就補不回來了。

小學六年,對於孩子而言,是剛剛走出家庭、結束幼兒園生涯之後,正式步入義務教育階段。家庭教育作為後天教育的開端與歸屬,在小學生的身心發展中占有重要位置。那麼,作為家庭教育的主要責任人的家長,又該怎麼做呢?

作為《名師E課》的授課教師,上海市特級校長,中學高級教師,上海市人民政府督學孫納新老師指出:整個小學階段,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老師,都把精力聚焦在學習上,說得更直接點,是聚焦在成績或分數上。但事實上,相對於緊盯著學習成績,對小學階段的家長來說,有三件事要比「成績」重要得多。

第一件重要的事:激發興趣

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像海綿般綿綿不絕地汲取知識。我們都希望無論學習環境如何變化,有人監督還是沒有監督,線上學習還是線下學習,一眼瞅見孩子都是在熱情高漲地認真學習。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家長們做了無數的嘗試,苦口婆心的規勸、高壓之下的威逼、赤裸裸的利誘,云云種種,但大都收效甚微。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厭學呢?其實主要就是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

調查顯示,對學習有濃厚興趣、自覺性強的學生,大都能鑽心聽講,注意力集中,肯動腦筋,愛提問題,按時完成作業。而那些缺乏學習興趣的學生,學習上往往很被動,學習不專心,敷衍了事,遇到困難易產生消極畏難情緒,把學習看成一種負擔。究其原因,用心理學來解讀,這其實是一個激發動機的問題。

動機,通俗來說就是使一個人開始行動,維持行動,並且決定著行動方向的力量。動機可以分為內部動機外部動機,內部動機通常是指個體內在興趣、好奇心或成就感等內部原因引起的動機;而外部動機就是用一些外部獎懲手段(既包括物質的與也包括精神的)來激發行為。

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讓孩子學習的動力源自內心(內部動機)。內部動機總是與興趣、好奇密不可分。凡是孩子感興趣的活動,一般都能在這方面表現出某種潛在的能力。

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動力源,尤其對小學生更為重要。他們年齡小、自制力差,學習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擾。只有當孩子有了強烈的學習興趣後,才會主動地學習,持久地學習,學習成績才會提高。

現在很多家長從孩子一入學開始,就千方百計想孩子學得好,懂得多,所以家長把孩子的雙休日、節假日都安排得滿滿的。殊不知,這種做法很危險。無視孩子的心理特點,任意延長學習時間的做法會使孩子把學習和遊戲對立起來,厭惡學習,對學習沒有興趣,還會養成磨蹭、注意力不集中的壞習慣。所以,家長切莫目光短淺,捨本逐末,不能忘記培養孩子的興趣是頭等大事。

這個興趣,既包括學習興趣,也包括學習之外的興趣。新入學的孩子對學校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有趣,他們回到家會興致勃勃地向父母講述學校的學習生活,這時,家長應耐心傾聽,和孩子一起討論,並為孩子提供有關的書籍,創造機會讓孩子參加一些有益的活動和比賽。

做父母的責任,並不在於強迫孩子學這一樣,不學那一樣,而是應該多給孩子一些自由寬鬆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選擇感興趣的、喜歡的事。家長應該注意把孩子原有興趣與知識學習聯繫起來,將興趣引導到學習上來,以培養和激發新的興趣。

第二件重要的事:養成習慣

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陳鶴琴說過:人類的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所以在幼年時代,應當特別注意習慣的養成。但是習慣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壞;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得不好,則終身受其累。

著名教育專家,全國家庭教育專家講師團首批專家關鴻羽教授在《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中這樣說到:「孩子年齡小的時候就像一包熔化了的鐵水,它可以澆鑄成各種各樣的形狀。但等孩子長大了,就像冷卻了的鐵水變成一塊鐵砣子,再改變就困難了。」他這種形象的方式揭示了這一時期兒童具有的特殊特性:可塑性

幼兒階段與兒童階段都是形成良好習慣的重要階段。但是,幼兒階段只是讓兒童有了各種習慣的意識,而真正進一步鞏固和強化還應該是在小學階段,使之真正形成穩定的行為習慣。小學生階段是人形成終身習慣的最佳時期。

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後續學習過程的動力,好的學習習慣是後續學習過程的基石。父母在一二年級的時候給孩子灌輸的學習觀念、培養學習習慣等,是孩子一生中對學習的「第一印象」,會深刻地影響孩子整個學習生涯。如果從一開始就形成良性的循環,養成好習慣,發展好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反之亦然。所以,小學階段,我們最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階段,家長要注意跟孩子多交流學習方面的事情,在詢問與指導的過程中,讓孩子形成熱愛學習的態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合理安排時間的習慣,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獨立閱讀思考的習慣、自學與預習的習慣、制定學習計劃並堅決執行的習慣、複習與整理的習慣... ...

小學階段,與學習有關的一些好習慣,這裡無法一一羅列。說了這麼多,無非就是想告訴各位家長朋友們:好習慣真的太重要了!

家長要記住,在培養孩子一個新習慣、新興趣的時候,在計劃執行的過程中,家長起的主要作用是「督促」和「鼓勵」。家長一定要陪著孩子一起成長,不能偷懶。好的習慣一旦培養起來,孩子就會終身受益。

第三件重要的事:培養性格

小學教育為人的一生奠基,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老師或者家長)面對那些幼小的心靈,都應該有一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慎重心態,這越來越為世界各已開發國家所認同,為越來越多的人日益達成共識。

孩子的內心和身體一樣需要成長。成功的父母能夠引導孩子的內在成長,也就是心智的培養和成長。

好習慣養成好性格,好性格決定好命運。良好的性格在一個人的事業成功過程中,就好比是水泥柱子中的鋼筋鐵骨,而知識和學問則是澆築的混泥土。如果沒有鋼筋鐵骨的支 撐,再多的混泥土也建不起高樓大廈。因而,完全可以說,成就一生最重要的條件就是人的良好性格。

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過得快樂、幸福。孩子不會天生擁有一個好性格,好性格是從小培養出來的。所以,在早期教育中,性格的培養應該放在首位。

在小學階段,要著重培養孩子的正知正見:在生活中培養孩子勤勞、善良、尊師敬長、友愛同學,在做人上培養孩子真心、真誠。一旦在孩童時期養成了這些良好的品德,就如同天性一樣成為自然習慣,並以此獲益終身。從小養成的良好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

孩子的性格在小學高年級時期的可塑性是最強的,幫助孩子培養更好的性格,就是送給他們一份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禮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Zue73nQBURTf-Dn5SVZ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