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職業教育的機遇、挑戰與應對

2020-04-01     愛農者言


摘 要: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職業教育有必要進行供給側改革,通過校企合作、信息化、智慧化目標、教學資源共享、專業結構優化等策略不斷推進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機遇到來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挑戰,農業職業教育依然存在著整體發展薄弱、教育體系不完善、教學模式落後等巨大差距。分析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以此為切入點探究其挑戰與機遇,並進一步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可以為農業職業教育的轉型與發展提供一定參考。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路徑為:促進城鄉融合,健全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供給側改革,走鄉村綠色發展道路,創新鄉村治理體系,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農業職業教育是為鄉村輸送優質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振興戰略給農村職業教育帶來了什麼樣的機遇與挑戰,政府、學校、教育工作者等如何應對挑戰,如何培養符合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的新型職業農民,也是推進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要研究的重要內容[1]。

一、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業職業教育帶來的機遇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目標的重要舉措,作為農業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農業職業教育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進入新的發展周期。下面將圍繞農民素質新需求、農業職業教育地位及農業職業教育空間、資源方面作出闡述。

(一)農業職業教育重要性得以凸顯

鄉村振興人才隊伍的優化是促進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懂農業、有文化、技術高、會管理、善運營」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是現代化農業人才建設的迫切需求,因此農業職業教育重要性得以凸顯[2]。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需要具備如下特徵:

第一,具備從事農業生產的專業技能,在農業領域具有較高的穩定性;

第二,具有較強的市場運營能力,可以根據市場變動情況提前預測或調整農業運營方案;

第三,具備較強的現代化意識,為農業發展提供可持續發展動力。

通過上述描述可知,鄉村振興戰略對新型職業農民的素養要求較高,但現有農民綜合素質水平與新興職業農民存在較大差距,在現代化高素質農民需求量大且迫切的背景下,農業職業教育的重要性被充分凸顯出來。因此,社會各界(政府、適齡青年、家長、農業、商業等各領域)均對農業職業教育改變看法,各機構、組織或個人也會因此為農業職業教育投入更多的資金,提供物質或資源、基地、師資等的支持與幫助。

(二)農業職業教育為農服務價值面向「三農」

農業職業院校的教育對象為適齡青年學生,在新型職業農民緊缺的鄉村振興背景下,尤其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措施的要求下,必須通過農業職業教育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才能實現最終的改革目標[3]。由於農業職業教育辦學理念面向「三農」,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高素質人才需求一致,因此其重要性得到凸顯。從某種程度上講,農業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價值。

農業職業教育的為農服務價值主要凸顯為兩點:培養農業高素質人才與強調涉農專業設置。首先,區別於傳統農業人才培養方案或目標定位,農村職業院校具有更系統的人才培養體系,不僅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現代專業素養,還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向學生滲透農業相關的思想與國家戰略需求,以此喚醒新型農業人才的職業發展動能,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職業發展平台(可自主選擇農業領域與非農領域)。其次,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更加強調了涉農專業的設置,農業職業院校不僅將城市與鄉村的農業人才彙集在一起,充分發揮了職業院校的培育功能,還在人才輸送方面為農業領域提供了優質人才資源,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與保障。

(三)推進農業職業教育空間、資源的拓展

隨著農業專業人才的數量、規格、結構需求的轉變,鄉村振興戰略促進了農業現代化進程與其他產業領域的結合。與此同時,農業職業教育的空間與資源將不再局限於傳統農業格局、模式的發展框架中,而是聯合現代化多元產業共同發展。

在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時代,農業職業教育並不只涉及養殖、品種、培育、生產、運營等規範化、標準化技術集成,專業領域還涉及溫濕度傳感器相關自動化系統的研發、自動澆灌技術的研究、物流生產與商業化運營的策劃、品牌的培育與經營、產品的包裝、設計及營銷策略等。由上可知,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業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更加多元、豐富的空間。正由於各領域人才需求的增加,國家與政府也紛紛出台相關優惠政策,或者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進一步推動農業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在國家與政府的指導下,產學研結合成為農業職業教育的一大發展途徑,企業為農業職業教育提供學校缺少的資源、項目、場地或技術工作導師,而學校則可以派教師與企業進行研學溝通,並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實習或參觀基地,使農業職業教育資源配置得到優化,為農業職業教育的現代化轉型發展提供了便利。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專業實操能力與崗位需求存在鴻溝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職業教育愈發強調實際操作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要求學校配備「雙師型」教師,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依然呈現出「理論比例遠大於實踐比例」的教學,最終導致學生具備的專業實操能力與實際崗位需求存在鴻溝。

其一,專業設置尚未適應農村經濟發展新需求。一些農業職業院校為了響應國家號召,一味追求新興、熱門專業的設置,並未結合自身的辦學優勢與當前迫切的實際需求形成自身特色專業。

其二,部分農業職業院校技能訓練依舊延續落後技術,而現代化農業多採用智能化、自動化、雲計算等信息化技術,學生學習過時專業技能,畢業後無法與高素質人才崗位需求對接。

其三,實訓實踐模式單一,頂崗實習流於形式。一些實習實訓活動並未真正訓練到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活動大多以參觀、調研等形式替代,學生課堂上習得的理論知識難以與崗位技能需求實現對接,不能滿足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需要。

其四,師資力量難以滿足實際崗位需求,理論型教師比例過大,而真正具備實踐經驗或現代化農業實操能力的教師比例較小,學生難以從中獲得正確、充分的專業實操技能指導。

(二)校企合作與職業教育發展對接不足

雖然農業職業院校基本已經建立了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關係,但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合作內容及形式依然浮於理論教學與參觀教學層面,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鄉村振興背景下,國務院提出的有關加快現代化職業教育發展的規定中涉及了校企深度融合的相關要求,但在真正施行方面,「學校熱、企業冷」的局面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進程,校企合作過程中並未取得切實、豐富、價值高的合作成果。

面對鄉村振興政策提出的要求,農業職業教育院校依然有許多工作亟待完成,校企合作方式不應僅局限於企業為學校提供實習基地,因為這種情況下,有些企業其真正目的在於招攬廉價勞動力,依賴學生的短期實習謀求短期利益,不能實現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初始目標。從另外一個層面講,即使企業願意培養學生,但害怕學生因經驗不足對自身的利益造成損害,企業亦不敢讓學生去接觸核心或者深層次的技術,因此,學生從事的任務簡單,實習時間短,難以得到深層次的學習和技能訓練機會。校企合作的困境最終制約了校企合作與農業職業教育的深度發展。

(三)專業技能教育與思想教育不相匹配

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的是「愛農業、懂技術、會運營」的新型農業職業人才,培養優質農業職業人才的第一要義是「愛農業」,需要學生從心底認識到農業行業改革與進步的重要性。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現代化農業技術人才缺口較大,每年從農業職業教育相關院校畢業的學生數量也很多,但畢業後真正到農村就業、創業或在城市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人卻極少。目前農業職業教育領域面臨的重大問題在於畢業人才數量充裕,政府項目資金到位,企業農業崗位需求大,但相關人才極度缺乏,最終導致農民致富項目久久不能實施。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是,多數人內心依然持有歧視農業職業的偏見,農業職業類院校學生大多只想混個文憑,而非真正對農業感興趣,愛農務農思想淡漠。在此形勢下,農業職業院校只重專業教育而忽略人文素養教育的問題必須儘快解決,否則農業職業教育所謂的建設、發展和改革最終都會成為無用功,農業領域依然無法注入新鮮的現代化高素質「血液」。

(四)實踐實訓平台建設與管理水平滯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政府有必要幫助職業院校引進資源,為職業教育提供必要的干預支撐。然而隨著現代化農業進程的快速發展,新的業態不斷湧現,鄉村振興戰略對實訓基地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現有的實踐實訓平台已無法滿足現代化農業職業教育的需求[4]。

從相關的調研與分析結果中可知,農業職業院校實踐實訓基地主要存在教學設施更新不及時、學生人均實驗面積不足、校內實訓基地與現代化農業培訓需求不一致、實訓平台的建設相對滯後等問題。在上述硬體設施不完善的條件制約下,學生在實踐學習中無法在相應的實訓基地得到實操訓練,而院校設計的、或者說是可以提供的實踐實訓內容單一,農業操作手段落後,學生無從了解現代農業實用新技術的應用方法與實際應用領域。此外,由於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學校投入建設的實踐教學資源使用率低,損壞率高,學生難以共享校內實踐資源,最終導致學生完成實訓後卻達不到崗位技能要求。

三、促進農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優化策略

(一)對接崗位信息,打造特色資源平台

針對農業專業技能人才與崗位需求對接存在鴻溝的問題,農業職業院校需結合人才缺口,實時對接農業崗位信息,並通過信息技術構建農業生產與校內教育資源共享的特色平台,在彌合鴻溝、設置對接緊密專業體系的同時,推進農業職業院校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

首先,在當地做好農業產業調研、評估工作,結合當地產業特色開設符合當地鄉村振興發展方向的課程或實訓項目,並聯合當地項目組織者或企業,開設資源共享平台,學生與教師可在平台上實時關注農業項目動態,同時可依據實地需求,結合理論知識共同將研究成果分享至平台進行交流。其次,數位技術模擬真實工作環境。由於農業生產周期較長,受季節與氣候的影響較大,雖然農業崗位在某一時間段對某些領域的人才極度缺乏,但是卻缺少合適的基地進行訓練。基於此,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提前設置學習內容,學生在模擬環境下感受農業生產現場,初步對農業生產需求有一定認知,在自然環境適宜的條件下才可以更快進入學習狀態,提高實操學習效率。最後,推進農業職業院校教學資源的共享,打造「政府、高校、農科院、鄉村」四方聯合的農業育人合作平台,由四方共同參與到農業職業課程的建設與設置工作中,並定期邀請農業實踐工作方面的專家到學校開展講座或交流活動,以實現學校與農業需求之間的有效對接,保障學校開設的課程、實訓項目有針對性地培養出專業與實用的新型農業職業人才。

(二)深化產教融合,完善實訓提高技能

黨的十九大指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健全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舉措。」針對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的問題,農業職業教育應認清校企合作的本質目的即解決學生實訓基地不足,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實現理論知識的遷移,進而掌握並提升農業職業技能。在深化產教融合方面可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第一,農業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開發課程,圍繞「工作過程系統化」教育理念進行農業產業項目的實訓課程,實訓內容以企業實際的工作任務為主,以完整項目為貫穿課程的線索,以實現項目為課程目標,以項目完成情況為評價目標,以此實現產、教、學為一體的校企合作。

第二,嘗試集團化辦學模式,打破單一校內教學的固化模式,搭建企業教師、學院教師共教,資本合作、資源共享的職教集團運行機制。

第三,以企業技術人員等級考評體系作為人才培養方案依據,不再延續傳統「2+1」或「1.5+1.5」的校內學習與企業實習安排,而是以周為單位,每周3天在校內學習理論知識,2天到企業做農業產業學徒。

第四,嘗試改變「學校熱、企業冷」的校企合作現狀,針對企業的真正需求制定符合企業利益需求的校企合作計劃,明確學校在校企融合中可為企業提供的便利,同時為學生爭取學習具備一定難度的專業技術的機會。

(三)激活幫扶血液,創新活動強化認同

農業職業院校需重視「工匠精神、農民心態」的人文素養教育,通過設計與開展一系列創新活動吸引學生參與到農業創新、創業事業中,並在活動或項目參與過程中強化學生對農業的認同感,藉助幫扶項目激活農業職業院校「血液」,為農村輸送高素質新型農業職業人才[5]。

第一,搭建「農業幫扶項目」平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志願活動,在下鄉幫扶過程中了解農業產業文化,並從中獲悉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必要性,激發學生的認同感。如每年學校組織農業幫扶小組,選派上百名學生參與「農業科技下鄉」活動,教師帶領學生共同為農戶提供農業科技力量,助推農村經濟發展,充分發揮農業職業教育的育人作用。

第二,開展「企業文化進校園」活動,將企業的優秀成果引進學校,通過向學生展示,激發學生對農業領域的敬畏感與好奇心。也可以邀請一些成功的農民企業家到學校開展講座,為學生講述在農業領域努力奮鬥及抓住機遇的路徑,激發學生的工匠精神與社會責任感。此外,學校也應邀請農業科技研究院的專家到校對接農業技術前沿,向學生灌輸農業崗位所需知識,鼓勵學生不斷鑽研農業技術,培養學生的職業追求信念。

第三,定期開展專業技能競賽。學校或企業可以聯合起來定期設計不同專業種類的競賽主題,如以弘揚傳統茶文化為主題的「茶藝競賽」,以激發學生愛心為目的、面向畜牧業的「動物科技文化節」,以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一粒米,一世界」文化節等。

(四)創新評價體系,優化人才培養質量

農業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農村輸送優質的農業職業人才,面對多數學生「混文憑」「及格萬歲」的錯誤思想,農業職業院校需要構建多元化的創新評價體系,通過豐富評價模式、手段、指標等方式,優化農業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

首先,構建多元化課程評價體系。以創新教育理念為指導,本著重新定位教育功能的思想,重視教學評價診斷與調節功能的發揮,建立科學量化、客觀應用的課程評價指標,構建以發展創新人才、培養全面素養為指導的課程評價體系。其次,採取過程性評價、表理性評價、作品評價與階段成果評價為一體的課程評價模式。其中,過程性評價面向多個評價主體,評價方式包括表現性評價、作品評價與階段成果評價。表現性評價具體指課堂考勤、學習態度、參與活動積極性、小組合作等,作品評價與階段成果評價一般以自評、互評、師評三種形式呈現。以職業能力為核心元素,構建學生、政府、企業多方參與的多維全過程評價體系,最終的效果評價指向學生的期末理論考試成績與企業實踐環節的考核成績。最後,加快評價手段的信息化改革,利用信息化輔助平台進行實時教學評價,以此實現量化、多維度綜合測評、網絡化評價等準確、智能、便捷的客觀評價目標。

四、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促進我國小康社會全面實現的重要舉措,新型農業職業人才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而農業職業教育是「造血」「輸血」的主要承擔者。在此背景下,農業職業教育面向三農的為農服務價值、人才培育重要性得到體現,政府及社會各界也因此為其提供了更多的教育空間與資源。然而,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不平衡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依然存在矛盾,專業技能與崗位需求的鴻溝、人文素養的缺失、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等均導致農業職業教育無法充分發揮其關鍵作用。為了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農村職業教育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功能,通過大力加強農村職業教育的建設,走出人才瓶頸制約困境,促進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培養進程的發展,使我國農民隊伍由傳統農民轉型為新型職業農民,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作出貢獻。

作者簡介: 王平平(1979—),女,山東青州人,北京農業職業學院黨校工作部助理研究員,學士。研究方向:教育研究管理、基層幹部培訓管理。

來源: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20年02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Z1weNnEBnkjnB-0zgkp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