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名剎古寺-泉州南安雪峰禪寺

2019-05-12     佛系文化

始建於唐乾寧元年(公元894年),曾為福建省佛教協會會址所在地。楊梅山者,雄偉峻峭,梵剎林立,山中水庫水清色透,鑲嵌在林木蔥鬱之中。「諸峰羅列,吐納雲霞,呈翠媚而供幾席,一水迴環,往來帆艇,饒幽趣而豁襟懷。徑緩步,泉洗心。月上當門,樓名山月;石臨碧澗,阪號芭蕉。」有名剎古寺之南安雪峰禪寺就深隱在門綠林木叢中。

雪峰禪寺開山祖師義存禪師,俗姓曾,南安澗亭村梅山下人。被唐僖宗賜號「真覺大師」並隨贈紫袈裟。後高僧遍游名山寶剎,並開山閩侯雪峰寺,今又稱大雪峰。天下龍象,多出其門。曹溪下,若雲門、若法眼,禪門五宗,師傳其二。師篤念父母,晚年歸里,葬親於風水寶地楊梅山,並結茅棚守墳三年,俗稱「白馬墳」。南宋淳佑癸卯年(1243年),樗拙和尚慕真覺之道,依山築庵,上安諸佛菩薩,下列祖師。再經歷代擴修,遂成叢林,取名小雪峰寺,以別於閩侯雪峰寺,後人簡稱雪峰禪寺。

地以人重,人以地傳。依山勢而建的禪院僧舍,歷經修擴,構成而今重檐疊閣、雄崇宏大的規模。寺中僧眾代有名禪高僧輩出宋代大儒朱熹來游時,曾以「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一聯書贈雪峰禪寺。近代曾有佛教三大法師弘一、太虛、芝峰會聚此寺談禪釋義書詩寫悟,留下墨寶鎮寺。其中,弘一大師於1929年、1940年兩度游住此寺,所以寺中處處可見大師獨具一格的題鐫。1984年廣凈法師特倡建「晚晴亭」於寺左竹林邊,並由趙本初先生題寫楹聯」千古江山留勝跡,一林風月伴高僧」。此外,寺內至今仍懸掛著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為雪峰寺題寫「法界藏身」匾額。清代博學鴻儒洪世澤也曾為雪峰寺撰寫碑文。

民國初年,這裡曾作為福建佛教會辦公所在地,為閩境禪宗佛院輸送不少住持高僧。世界佛教協會正副會長宏盤、瑞金、妙燈三大法師均擔任過雪峰禪寺住持或方丈。寺內四周更有諸多名人題刻、碑記、亭榭以及各具風格的歷代高僧舍利塔點綴在寺宇周圍和蔥翠林木之間,為雪峰寺增輝添色。

雪峰景致不僅在山在水更在人文。漫步楊梅山上、雪峰寶剎四周,處處都是怡人逸致的佳境勝跡。獨特的「四景八趣」景觀,構成一幅絕美的天然畫圖。登楊梅山遠眺,阡陌田園,綠浪滾滾。新興的小鎮、潺潺的東溪、寬闊的道路和綠色的原野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高僧輩出的雪峰禪寺留下了唐光化二年皇帝「應天廣福」的題匾,留下了朱熹的楹聯,留下了《瘦松集》和《雪峰寺志》,更留下了千古傳揚的神奇傳說和名山佳話。

1929年農曆除夕,弘一法師偕太虛、芝峰法師陪轉逢和尚度歲,太虛即景賦詩:「寒郊卅里去城東,才過清溪便不同。林翠蔭含山外路,蕉香風送寺前鍾。虎縱笑覓太虛洞,獅窟吟留如幻松。此夕雪峰逢歲盡,挑燈共話古禪宗」--寫盡雪峰禪真。入山最見此山真景真意蘊。

南安雪峰禪寺現為福建南安市佛教協會會址,寺務由僧人統一管理。現任住持法度法師,為靈山正傳第八十六世、臨濟正宗第四十九世傳人,出家於南安雪峰寺,先後求學於廣東雲門佛學院、就讀於廈門南普陀佛學院,並至海外及國內各大叢林參學。遊學歸來,常住雪峰寺,曾擔任寺院知客,監院等職位,後就任雪峰寺住持。二〇一〇年當選為南安佛協副會長兼秘書長,二〇一一年,當選為南安市政協委員。

法不孤起,仗緣乃生。身為臨濟雪峰派子孫,法度法師以祖庭復興、弘法利生是為志,慈悲喜舍、廣結善緣,結合當今社會需求,在雪峰寺定期舉辦精進佛七、凈心禪修和禪文化節等活動,將佛教的平等、慈悲、智慧精神融入活動之中,讓為煩務瑣事所纏繞的紅塵男女能棲於一方凈土,暫時遠離悲喜沉浮,於清明凈樂中得一分安然自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YOFDBmwBmyVoG_1ZzE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