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3萬塊,請人虐待自家孩子」:不是所有人,都配為人父母

2019-12-13     家庭雜誌



如果孩子叛逆不聽話,你會怎麼辦?

是耐著性子勸導,還是恨鐵不成鋼地打罵,又或者任其自生自滅?

試想一下,

假如有這樣一個地方,只要交上萬把塊錢,甭管多頑劣的孩子,都能給你製得服服帖帖。

你要不要把孩子送進去?




「拯救一個孩子,就是拯救一個家庭」。

打著這句口號的成都嘉年華,是一家隱秘經營了十來年的問題少年矯正機構。

宣稱可以根治厭學逃學、網癮早戀、離家出走等疑難雜症。

在家長眼中,它是救世主一般的存在。

可對送進去的孩子而言,它是人間煉獄,代表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5年前的一天,解羽被父親用買電腦的名義騙出門。

剛出成都東站,三個黑衣大漢將他強行押上車,一路開到了荒郊野嶺中的嘉年華。

一進去,立馬扒光衣服安檢。

初來乍到,解羽反抗情緒激烈。

為了給他個下馬威,教官和監管的老學員拿擦腳毛巾塞他嘴裡,用膠帶捆住他的手腳。

強迫他站在一塊地板磚上。敢挪出半步,立馬一個過肩摔把他掀翻在地,腦袋震得嗡嗡響。

不吃不睡罰站半宿,他手腳發冷,幾乎暈厥倒地。可一旦倒地,迎接他的又是「甩翻」伺候。


這是一個比軍隊更講究紀律的地方。

上廁所的時候,大家整隊、報數,兩兩一組,面對面蹲一個坑,拉不出來也得硬蹲。

每天早晨五點半,學員就被叫起來跑圈。如果跟不上,就是被人架著、拖著,把褲子磨破也得跑完。


要說嘉年華最大的辦學特色,那一定是「教官管老生、老生管新生」這套等級森嚴的規訓體系。

學員熬完1~3個月後,教導員和心理老師會從中物色一部分人來管理新學員。

想到自己以往受過的屈辱,老生們管教起新生來往往毫不留情。

碰到消極抵抗的,最普遍的懲戒措施是「加體能」。

蛙跳、下蹲、高抬腿、伏地挺身……有人加到幾萬個小時,不吃不睡,也要好幾年才能做完。


新學員想要儘快升級,必須多掙表現。

掙表現,說白了就是挖空心思巴結教導員和老生。

給他們洗襪子、洗內褲、刷鞋,端洗腳水、按摩等等。

無盡而黑暗的日子,逼的很多人冒著生命危險去爭取逃離機會。

喝碘伏、拿磚塊相逼,吞釘子、吞鏡片、吞石頭……還有情緒失控的新生,走到馬桶邊吃糞便。

總的來說,靠自殘重獲自由的機率很低。有膽大者便試圖翻圍牆逃跑。


這是一招險棋。

如果被抓,教導員會召集一幫老生,在講台上扒了逃跑者的褲子,用掃把木棍,一次次抽打,直到屁股滿是血痕。

目睹了這殺雞儆猴的一幕,旁觀者大多會自行掐滅叛逆的火苗,儘可能去表現陽光積極。

那些藏不住的痛苦,只在深夜偷跑出來,化為一兩聲極其隱秘的嗚咽。




在這種層層欺壓的畸形環境里待久了,人的性格會扭曲,對善與惡的判斷,也會模糊、動搖。

最直觀的感受是,自己變成了曾經討厭的樣子。

有女學員回憶,剛進去的時候,看到幾個老生圍著逃跑未遂的新生拳打腳踢。她心疼,嚇得流淚。

後來看得多了,神經漸漸麻木,與生俱來的那種悲憫心好像憑空消失了。

等她成為老生時,懲罰新生居然也成了為數不多的娛樂和發泄。


與父母設想的不同,每個從嘉年華走出來的孩子,無論生理還是心理,都被烙上了終身難以彌合的傷痕。

解羽變得瘋狂嗜睡,注意力渙散,面對課本就焦慮抓狂。只隔了3個月,幾個黑衣人再次將他押回嘉年華。

2017年,他被醫院診斷患有嚴重的雙向情感障礙。吃了兩年多的藥,累積了20多張藥單,病情仍不見好轉。


因為同性戀被送進去的劉梓涵,出來以後性取向沒變,跟父母的關係倒是徹底惡化了。

放棄學業離家出走那年,她才17歲。在陌生的西安,靠跳爵士舞為生。

當初被罰做了太多體能,她被診斷為永久性半月板損傷。如今,每次下蹲時膝蓋還會隱隱作痛。

為了證明自己不好惹,她紋了大面積的紋身。

但這層保護色,終究還是抵擋不住負面情緒的侵襲。

自殺的念頭,每到深夜就跳出來攫住她。

兩年來,手腕上劃出了深深淺淺近20道口子。


好像無論逃到天涯海角,心都還被那個暗無天日的魔窟禁錮著。

很多人一聽到父母說帶他去哪玩,身體就會控制不住地發抖。

他們竭力展示在嘉年華學到的,拖地,洗碗,疊被子……整天緊張兮兮,唯唯諾諾,父母稍加威脅,就撲通一聲跪下來。


電影《狗十三》點贊最高的豆瓣短評說,

「你看,這個孩子好懂事啊。」

「你怎麼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協呢?」

父母們享受著孩子改造後的畢恭畢敬,

殊不知,磨平了稜角的孩子,已經成了偽裝乖巧的精神病人。




在「用暴力征服所有不服」的網戒學校里,嘉年華不過是冰山一角。

想想雷電法師楊永信,高壓電路直通太陽穴,電到人全身痙攣,大小便失禁。



還有前陣子因志願者遭到死亡威脅重新進入大眾視線的豫章書院。

前學員在裡頭遭受的非人待遇,觸目驚心:

南昌40度的高溫下,扒光衣服,赤身裸體關在一個髒的要死的小黑屋裡,每天只給少量的水和麵糊;


被戒尺和龍鞭(實心鋼筋)打得血肉模糊,同性戀孩子遭到教官猥褻;


還有一種叫做「鳳凰涅槃」的處罰。

兩面合在一起的牆,一面自帶人形凹槽。將被懲罰的孩子夾在兩面牆中間,大小便都在褲子裡解決。

可以說,這是再窮凶極惡的犯人也不曾經歷的刑罰。

最初曝光此事的知乎大V溫柔說:

「估計希特勒也沒料到,集中營還可以用來賺錢,而且一個人每半年就是三萬人民幣。」



可以想像這些家長把孩子騙進魔窟時的心理,

他們覺得自己正把一個倔強任性的孩子放進微波爐,只要等上一段時間,就會出來一個香噴噴的、冒著熱氣的、成熟的孩子。

即便這類特訓學校的恐怖教育手段被公之於眾,他們依然對其感恩戴德。

豫章書院被迫關停整改後,許多家長在大門前拉起情願支持的橫幅。

幾乎聲嘶力竭地質問媒體:


「我孩子在這過得挺好的,現在突然要關門,我的孩子送到哪裡去,堆到你家裡去啊?」



虎毒不食子,這些家長卻執迷不悔地要將孩子推向火坑。

可見對他們而言,親自教育孩子是件多麼痛苦的事。

柴靜曾經做過一期關於楊永信戒網癮的節目。

被問到「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的順從是真正改變還是出於對儀器的恐懼」時,一位家長大言不慚地回答:

「如果他能一輩子對機器恐懼,也是好事。」


這個回答著實讓我不寒而慄。

原來在有些父母眼裡,孩子的健康、尊嚴、生命都不如聽話來的重要。

可是聽話這種屬性對孩子自身發展有意義嗎?

沒有。它只對管理者有意義。


初中有段時間,我是班裡的乖乖女典範。

有人調皮搗蛋,老師總喜歡指著我對他們說,

「要是你們都像XXX那樣聽話,我哪裡會這麼辛苦。」

那時候我心裡還有些小雀躍,可如今回想起來卻很不是滋味。

與聰明、可愛、有趣這些真正的閃光點不同。

「聽話」就像一件老氣橫秋的外套,剝掉以後,只剩下一個人格模糊的書呆子。

老師與其說在誇我,倒不如說是感嘆我為她帶來便利。

我指東你不敢往西,多省事啊。

所以那些無底線要求孩子聽話的父母,是真的愛孩子嗎?

他們明明是把孩子當負擔,生怕擾亂了自己的生活節奏啊。

從某種意義上說,豫章學院、嘉年華這樣的人間地獄,都是由家長們一手締造的。




說實話,看了十幾篇與問題少年相關的報道後,我最大的體會是: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照出父母身上大大小小的問題。

可悲的是,父母對此視而不見。不反省自身,還動輒把孩子的正常品性當成需要診治的病。


王凌,曾經兩次把兒子容煒送進嘉年華。她覺得孩子叛逆,沉迷上網。

升初二那會,容煒突然不願上學了,躲在家裡玩了幾天遊戲。父親要揍他,他從廚房拿起菜刀揮舞。

從此,容煒在王凝心中就成了定時炸彈般的存在。

可站在容煒的視角看,這完全是另一個故事。

小的時候,母親經常通宵麻將。進入青春期,父親酗酒。酒後常常砸他的房門,隨意進入他的房間,翻他的書包、日記。

他還被要求服用安神藥物,喝「聽話符」熬成的水,以緩解暴力傾向。

厭學是因為在校經常受到同學欺凌,想要轉學父母不肯,他便索性沉溺在虛擬世界裡。

至於那次拿菜刀,也不過想嚇唬嚇唬父親,讓他不要動不動就拿手銬控制自己。

可王凌哪裡了解的到這些。

她滿腦子期盼的都是天降神兵,讓兒子重新做人。

發現了嗎?

問題少年的身後,往往站著病態,善於甩鍋的父母。



他們對孩子的童年不聞不問,等孩子長大以後,又試圖在孩子的世界裡橫行霸道;

他們出口成髒,當著孩子的面大打出手,轉頭又怪孩子脾氣暴躁,粗野無禮;

他們嫌孩子鬧騰,把手機、IPAD當「降噪法寶」。等孩子跟遊戲難捨難分了,他們又吹鬍子瞪眼。

本質上,嘉年華、楊永信的出現,都是在迎合父母們僵化懶惰的教育思維:

孩子不聽話,換個環境吃點苦頭就好了。

孩子出來以後要是跟父母訴苦,父母往往會覺得矯正不徹底,乾脆送他們二進宮三進宮。

雖然被曝光的特訓學校基本都已關停,

但只要妄自尊大,盲目迷信威權式教育的家長依舊存在,類似的機構就永遠有重生的機會。


《大佛普拉斯》里有一句相當悲觀的台詞:

「現在已經是太空時代,人類可以搭乘太空船到達月球,卻永遠無法探索人們內心的宇宙。」

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真的這麼難以逾越嗎?

在我看來,作為血濃於水的親人,父母本來有一百種方式去走進孩子的內心,可他們卻偏偏選擇了最簡單粗暴的一種。



須知叛逆是成長必經之路,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訴求,才是疏通之道。

在此給大家一些建議:

1.

失控少年的解藥,是朋友一樣的父母。

青春期,生理髮育讓孩子產生成人感,開始追求人格獨立和家庭地位的平等。

作為家長,務必低下你高貴的頭顱,學會平視孩子。

要記住,聽比說重要得多。

孩子不是沒有發言權的提線木偶,認真傾聽他們的想法,代溝才不會越拉越大。

2.

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有出格的行為,是因為他們感受不到愛,無法從正常途徑完成情緒抒發。

所以希望孩子幹什麼的時候,不要用冷冰冰的命令式口吻。

你要耐心告訴孩子,你的出發點是帶著愛意的,並且幫他分析擺在面前的有哪些選項,各有什麼利弊。

最後,給他們自主選擇的權利,同時也提醒他們承擔相應的責任。

3.

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

如果家庭是一台複印機,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父母的言行舉止,思維模式每時每刻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所以,與其大刀闊斧改造孩子,不如先把自己活成理想中的樣子。

4.

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

永遠記住,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財產,你對他沒有生殺予奪的權利。

父母要做的,是幫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不是拿世俗定義的成功標準規訓他們。

曾經看到過一段話,我認為是最理想的親子關係模式:


我愛你

如果前方有一條我曾經跌得面目全非的路

而你卻執意想要去

我希望我愛你的方式不是拉住你、告訴你不能去

而是給你準備好最耐穿的鞋

備好雨傘

告訴你第二個路口地很滑

第五條街道有小偷

去吧

回來家裡有飯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是放手,目送,和成全。

給他們棲身之所的同時,也留一道自由來去的門。

給文章點個「在看」,願「馴獸式教育」的悲劇,不再重演。


文:啊窺

本文系《家庭》雜誌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改編,否則追究其法律責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YIdfAm8BMH2_cNUg4NG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