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罵人搶東西不寫作業撒潑打滾......有一招幾乎包治百病

2019-06-02   噗噗記

孩子經常會有這樣的行為:取笑或者言語譏諷其他孩子,導致對其他孩子的傷害;或者語言已經發展挺好了,解決問題衝突時仍然選擇推人咬人等武力方式;也有些小朋友會無緣無故突然攻擊小夥伴,通常受到傷害的同伴毫無防備;也有些小朋友事情不如意時,會用非常激烈的方式來表達抗議.,或者默默趴地上流眼淚;要寫作業了,不寫作業,在做其他事,或者寫的作業極其不好......

這些行為共同的特徵就是孩子們本來可以有更好的行為來表達他們的需求,可是他們都選擇了不合適的或者不符合社會期望的方式。作為家長,很多時候特別頭疼,明明很用心,一遍又一遍教導,孩子還是這些行為頻發,甚至給孩子貼了很多負向標籤,覺得無能為力。

其實,他們只是不知道什麼是更好的行為,他們更需要引導告訴他們合適的行為是什麼



溝通原則

在和孩子溝通時,有幾點原則:

應該重點告訴他們他們應該怎麼做,將他們引向正面反應,而不是強調告訴他們不該做什麼。

父母遇到這樣的孩子,應該更多去思考「我們引導孩子去怎麼做呢?」精心選擇技巧幫助孩子用更合適的方式體驗情感。因為大多數父母在面對孩子的負面行為時,包括我自己,常常迷茫。我有時候都要有一個重啟按鈕,來幫助自己跳開媽媽的身份,來看待這件事,來刻意思考「我該怎麼做?」

合作: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是合作的,而不是強迫的、不平等的。


圖片來自網絡


錯誤的引導方式

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負面行為,特別是長久以來屢次發生的負面行為時,都難免會採取一些不合適的做法:

1.優勢:利用成年人的權威來強制性解決問題。凡是利用成年人的力量優勢或者身份優勢(我是你媽你老子),來強迫孩子同意他不情願的事情,本質上都屬於這個類別。

2.懲罰:用懲罰來逼迫孩子就範,很典型的就是「你再這樣,我不給你......」還有打罵等。

3.「報復」:就是孩子你不是不怎麼著嗎?我就採取和你一樣的方式,讓你嘗嘗滋味兒。「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你剛剛對媽媽大吼,媽媽也要吼吼你,讓你知道吼別人是什麼感受。

4.粗暴:簡單粗暴地制止孩子的行為。「說過多少次了,不要這麼做。」

5.憤怒:對於孩子一次又一次的負向行為,積累了很多憤怒。因為和負向行為孩子接觸的成年人也會受到傷害,因為這是人與人之間不良互動帶來的必然結果。這些傷害不斷累積,就會產生憤怒。然後,在孩子發生這些行為時,控制不住地生氣憤怒,因為父母自己也為此受到了很多傷害。

6.貼負向標籤:孩子一次又一次發生這些行為後,甚至,孩子剛一發生一個普通行為,父母心裡的評判,尤其是負向評判一下子就跑出來了。比方孩子因為委屈,大聲喊叫著要什麼時,很多父母都會無意識地說「看這孩子脾氣差的」等等負向標籤。甚至有很多認為是品行問題。

這些錯誤的示範方式,都是沒有教會孩子更好的做法,而讓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孩子不是品行有問題他只是不知道該怎麼做。這也是我看了很久很多這樣的孩子以後,有一天突然醒悟過來的。

我一直都清楚該怎麼做,可是即使這樣,當我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面對這樣的行為時,有時也會產生懷疑,我想大多數父母都是這樣。那個醒悟是指面對當下這個孩子,突然理解了他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不要去懷疑他的品性,直接去告訴他該怎麼做!引導孩子慢慢學會自我控制!


圖片來自網絡


怎麼做?

1.榜樣行為

當遇到孩子有什麼行為表現時,父母都應該第一反應先反思自己或者其他家人或其他親近的人的行為表現。比方孩子不喜歡看書,希望孩子喜歡看書,父母最先應該考慮的是「我是不是喜歡看書?有沒有經常在孩子面前看書?」;比方孩子喜歡暴力解決問題,父母最先應該考慮的是「我有沒有通過暴力來解決問題?有沒有哪一次在孩子面前大聲嚷嚷?」「和他一起玩的同學朋友,有沒有人暴力解決問題?」......

有一些行為孩子是向身邊人學會的,這是不可否定的。身邊人最重要的是父母,但也包括其他主要照顧人、孩子的朋友同學、老師等等。如果是父母自己的行為導致的孩子某些行為,第一步應該做的是「調整自己的行為」。榜樣行為的力量是無窮的,調整好自己的行為,孩子會隨之改變。再按照以下的方法進行進一步的強化。

如果是身邊其他人的行為,或者看不出來是哪裡學來的行為,父母可以做的是以下的方法,按照下面分享的來試一試。



2.正向闡述與忽視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什麼是「正確行為」「更優的選擇」。父母有時候不需要告訴孩子不該做什麼,而只需要告訴孩子應該可以做什麼,什麼是更好的行為。

直接告訴孩子什麼是更好的行為選擇,簡短、清晰、具體、有細節。這樣孩子的注意力會全部集中在「我可以怎麼做上面」,而不是「爸爸媽媽批評我了」「爸爸媽媽說不能怎麼做上面」。孩子的注意力本來就珍貴,儘可能集中火力,去攻克「我可以怎麼做」難關。

舉例:孩子取笑其他孩子衣服像坨屎時,直接告訴孩子:「哦,這個小朋友穿著藍色的衣服,看起來很可愛。小朋友,你衣服上有一隻可愛的小猴子。」

孩子推人咬人,直接告訴孩子:「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兒,你可以拉小朋友的手;也可以這樣拍拍小朋友的衣服,小朋友就知道你想和他玩了。」或者「你可以告訴小朋友,這個玩具我在玩兒,請你等一下,我們輪流玩。」

孩子無緣無故突然攻擊小夥伴,直接告訴孩子:「你想讓小朋友聽你講話,引起他的關注,你可以走到小朋友面前說嗨,我想和你玩兒。」

孩子事情不如意時,用非常激烈或者默默流淚的方式表達不滿,可以直接告訴孩子:「你很生氣,你很傷心,媽媽知道了。如果你需要一段時間來緩衝,媽媽可以抱著你。下一次你傷心的時候,就告訴媽媽,媽媽抱抱我,好不好?」

最重要,這些正向闡述,表達了父母對孩子的信心,「我相信你可以做到」「我相信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這種信心,對於孩子,非常重要。

忽視孩子的錯誤行為,直接告訴正確的做法。


圖片來自網絡


3.正向強化

當你渴望孩子有某個行為時,如果他做了,一定第一時間讓他知道你看到了他的進步。比方,和噗噗一起玩的姐姐,噗噗想玩的玩具,她眼疾手快可以先拿走,然後看著噗噗哭,然後被她媽說,她再給,或者她想玩玩具,噗噗在玩的時候,一定要她玩才行。我一直跟她說「噗噗想自己先玩,等她想分享的時候,再和你分享。」

或者她在玩什麼,噗噗也有樣學樣去跟她搶,我會跟她說:「你不需要現在就分享,你有不分享的權利。你可以告訴噗噗,我想自己先玩兒,等我一會兒想分享了,再讓你玩兒。你可以在你想分享的時候再分享。」我現在都記得,小姐姐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眼神里的震動。

有一天,她想騎噗噗的滑板車,噗噗不同意(本來噗噗是來者不拒的,可是正是因為和小姐姐長期上面那樣相處,她也學會了用小姐姐的方式對待小姐姐)。她那天罕見地說:「那你想讓姐姐騎的時候,告訴姐姐。」因為我一直教她,別人拒絕她的時候,她可以怎麼回應漫長的一次又一次以後,終於實施起來。

我馬上衝過去,抱起她,親了親她的頭髮,「你做的太好了,噗噗不同意你騎滑板車,你學會了等待,告訴她她允許的時候,你再騎。寶貝兒,你做到了。」她有點害羞地笑了,後來又問了三四次,最終噗噗同意了,她才騎得滑板車。

每一次她詢問以後,像上面那樣等待噗噗同意的時候,我都會再一次強化重複上面那段話,給她點贊等肢體鼓勵,不斷讓她體會「尊重別人帶來的愉悅的感受」。後來她媽媽來以後,我又鄭重其事地興奮地告訴她媽媽她這個偉大的進步。這也是強化。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來:

強化最好要及時

語言強化:一定描述細節,而不僅僅是你做得好。因為描述細節會讓孩子知道他怎麼做得好,他下一次才會知道該怎麼「複製」上一次的行為;

肢體語言強化:比語言強化更強大的是,肢體語言強化,比方親親孩子、抱抱孩子、給她點個贊、握握他的手、拍拍肩膀、肯定的眼神、誇張的表情等等。因為身體聯結,會給孩子力量,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身體聯結。比方小嬰兒喜歡抱抱一樣。


圖片來自網絡


4.指一條明路

眼看孩子要發生不好的行為,趕快給孩子指另一條「明路」,將不好的行為扼殺在搖籃里。

比方孩子注意到別人在玩的東西,要準備搶的時候,先一步上前,問孩子「你看,這裡有......你要不要試試?」或者孩子做什麼事情沒有成功,接下來就要掀桌子的時候,不妨趕快提前一步,「你很生氣,怎麼試了這麼多次,都不成功。你要不要試著將這塊積木放在這裡?」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不需要等孩子表現出不好的行為以後,再去糾正,而是提前告訴他「他可以有什麼其他的選擇」。這種思維方式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孩子慢慢會學會「我還有什麼其他的選擇」來控制自己的行為。

插播一句,所以你看,我們無論做什麼行為,都是在潛移默化地養成了孩子的某種思維方式。正是因為這樣,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才是深遠的。這就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影響的根本原因因為你的每一個行為都在潛移默化孩子的思維方式。

難點在於,需要父母好好觀察孩子,在孩子做出行為前就行動,難度比較大,對父母的要求比較高要時刻保持警覺、要仔細觀察、提前想對策。可能在小寶寶時期,大家都會時刻保持警醒,隨著孩子越來越大,可能很多時候,都在忙著自己的事情,而沒有看到孩子要發生的行為。


圖片來自網絡


5.「睜眼說瞎話」

這是我的獨門秘訣,我用了十來年了,幾乎沒有不成功過。對於年齡大的孩子尤其適用。

比方孩子寫作業,總是稀里糊塗的,不認真完成。即使已經正面闡述過許多次,「寶貝兒,作業格子本來就這麼大,我們可以將字寫得小一點。這樣看起來好看,老師也可以方便找到你的答案。」孩子仍然「沒有一絲長進」。我就會「睜眼說瞎話」。

「哇,寶貝兒,你今天的作業,字看起來寫的比原來小了,整個頁面布局漂亮了好多。」其實他的作業和原來一模一樣,但是要「假裝已經發生」,「哎呀,我們寶貝兒,真是越來越進步了。」再及時強化,語言加上肢體,如前所述。

這裡的「寶貝兒」,已經十四五歲了,照樣聽了美滋滋的,「從來沒有人懷疑是不是真的」。因為年齡越大的孩子,越少得到鼓勵,當你將鼓勵化成「具體細節」時,沒有人會懷疑。小寶寶們,就更不用說了。

如果,你期待的孩子的行為,一直沒有發生,不妨自己人為製造一個出來,百試百靈。對於這一點,我太有心理體會了。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以後寫個詳解版本。


圖片來自網絡


好了,這就是今天的「包治百病」。親身實踐多年,真的非常有用,看到的人一定要用起來。

總結

1.溝通原則:引向正向反應、我該怎麼做、合作;

2.錯誤方式:優勢、懲罰、報復、憤怒、負向標籤;

3.怎麼做:榜樣行為、正向闡述、強化與忽視、指一條明路、睜眼說瞎話。

如果想不起來說了什麼,不妨回頭再粗略看一遍。

今天就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