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講究和的國度。和而不同來自論語,"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過我們先不要去道德綁架,我想孔子在說這個君子和小人的時候,並沒有牽涉太多的品德方面,更多的是學識方面的不同。
孔子口中的君子和小人與現在含義應該不同。比如他也說過,唯女子與小人難養,因為古代的女子是不受教育的,所以知識和認知水平極為有限,孔子把女人和小人放一起,其實他這裡的小人說的也是沒有受過太多教育的人,而不是現在我們所認為的道德水平低下的人。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提倡有教無類,"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說的就是只要交了學費的人,我(孔子)都願意去教的意思。所以他口中的君子和小人,不是道德方面的不同,而是知識和學識方面的不同。有了知識的人懂得和而不同,而那些受過教育的人,只知道同而不和。
"懟"字這幾年在網際網路上比較火,應該是發自於民間,不過現在大學教授等文化名人都在用這個詞。我想"懟"這個詞,就是同而不和,按說那些受到高等教育的人不應該不懂,和而不同。很多的網民,因為一直沒有話語權,(在傳統媒體時代,普通人是沒有話語權的),所以他們對社會輿論的影響不是很大。但是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讓普通人都有了屬於自己的話語權,有了表達自己想法的平台和渠道,但是限於自己的認知和知識水平,免不了懟天懟地,看到相同的就贊同,看到不同的就懟,這就是同而不和。
當然很大一部分黑白分明的人並不是壞人,只是很多超出了他們的認知範疇或者思考範疇,沒有辦法只能是非黑即白,要麼贊同,要麼反對。很難讓他們去客觀的分析,再加上人的立場不同,對同一個時間的看法不可能相同,所以網絡出現了很多兩極化的觀點,真正理性的觀點卻很難被接受。
再說說那些專家們,這些人剛開始其實挺好,利用自媒體平台把自己的專業知識分享給讀者,既擴大自己的知名度又教育了很多人。但是畢竟每個人的能力和學識都是有範圍的,這些專家們也開始慢慢教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東西了。搞國家關係的開始講技術,搞歷史開始講戰鬥機,等等,全能專家越來越多,那些真正沉下心來搞研究的要麼更新頻率很低(因為沒那麼多東西可講),要麼已經遠離自媒體。倒是很多專家已經逐漸偏離自己的主業,什麼熱講什麼,完全不顧自己的專業領域。反正以他們的學識,不論講什麼總能講出一些道理,中國那麼多網民,有辨別能力的只是極少數。完全背離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理念,因為他們要的只是點擊和影響力。有些甚至為了標新立異而標新立異,心口不一。
不知道寫啥了,不過我知道這些都是暫時的,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