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女生立遺囑,百萬房產不給父母:「我終於能好好活著了……」

2020-02-27   青年文摘

作者:溫一

來源:野生觀(ID:wildmind2017)

圖/《非自然死亡》

在中國傳統觀念里,立遺囑是件很「觸霉頭」的事,特別是年紀輕輕就立遺囑,更是不吉利。但放眼當下,年輕人立遺囑正變得越來越稀鬆平常。

是的,第一批90後已經開始立遺囑了。

「我,90後,立遺囑,房產給閨蜜。」

這不是一個段子,而是上海女生王俞(化名)的真實故事。

出生於1992年的王俞是上海某知名醫院ICU護士,或許是職業原因,看過太多的生命無常,年紀輕輕的她對於「生與死」有著更深刻的理解。

她活得很「養生」,或者說很「惜命」。

不喝奶茶,不熬夜,沒排班時11點就睡覺……定期做體檢,身體有一點不舒服,立馬去做檢查。

但在醫院工作,她直言「壓力很大」。

查房、掃床、輸液、記錄病情……她常常忙到不敢喝水,因為根本沒時間上廁所。

流感或者過節期間,患者增多,科室人手不足時,5+2,白加黑,更是常事。

一天,同事工作中突然發病猝死,就發生在自己身邊幾米遠處,王俞深深地感受到生命的無常。

死亡要來,才不管你是否準備好,是否已經料理好了身後事。

「如果有一天我突然死去,我的父母怎麼辦?

這樣的問題,在王俞腦子一直轉,最終她決定立下遺囑。

圖/《入殮師》

王俞在遺囑中這樣寫道:自己去世後,將自己的一套房產,留給自己最信任的朋友。

為什麼將房子給閨蜜?王俞說:「父母不缺錢也不缺房子,但他們只有我一個獨生女,如果發生什麼意外,父母最缺的就是關愛。」

獨生子女,萬一猝死,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父母。沒有自己照顧,父母的晚年生活怎麼辦?

王俞把房子留給好友,也是希望如果自己發生什麼意外,好友能替自己「儘儘孝」,有時間常去看看自己的父母,就可以了。

以前由於缺乏溝通,王俞和她爸爸經常發生一些爭執。一次爭吵後,王俞從家裡搬了出來。

經過訂立遺囑,王俞想通了。在生死面前,這些爭執矛盾算得了什麼?現在她只想和父母好好相處,陪伴在父母身邊。

「立好遺囑,我就打算搬回家去住了!」 王俞說著開心地笑了。

年輕人開始嚴肅思考「死亡」這件事

90後女生立遺囑,將房產留給閨蜜,這事在網上引起熱議。

有人表示反對:

「怪怪的,不符合一般認知。這樣做,容易誘發犯罪。」

「真正的朋友就算不給房產,也會時常關心她的父母的。」

有人表示理解:

「她希望她的閨蜜能夠代替她照顧父母,『報酬』就是這一套房。」

「覺得很能理解。如果父母不缺錢,自己有意外了,肯定希望有人經常關心父母,既然留給朋友,說明對其人品極其信任。」

有一條評論特別戳心:「小時候,總害怕父母離開我們,長大了,就反過來了,害怕自己有一天離開父母。

其實,像王俞一樣,年紀輕輕就立遺囑的,並不在少數。

此前,90後電競選手若風給自己立遺囑的消息,還曾上過熱搜。

在《我家小兩口》中他透露,之前打職業電競時,工作壓力特別大,失眠非常嚴重,每晚需要依賴藥物才能入睡。

他經常會想,萬一自己猝死,家人們怎麼辦。立遺囑是以備萬全。

若風說:「這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能讓自己更好地去面對生活,沒有後顧之憂,心裡也能做更多更好的準備。」

和若風想法類似,90後女生崔文姬在她25歲生日當天,也立下了遺囑。

這一決定,父母並不理解。但崔文姬覺得,死亡離每個人都很近,如果意外來臨,這份遺囑至少能讓自己不留遺憾。

崔文姬生日當天立遺囑

年輕人立遺囑,已經不算是新鮮事了。

據中華遺囑庫數據,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國有236名90後訂立了遺囑。其中,年齡最小的是18歲,普遍年齡在25~28歲。

雖然這些遺囑絕大部分都還沒有生效,但信號意味十足:年輕人已經開始嚴肅思考「死亡」這件事了。如果那一天真的來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父母。

「立遺囑,是想保護愛的人」

「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里泡枸杞。」 養生已經不是什麼新鮮話題。

快節奏高強度的工作,許多人白天泡枸杞,晚上熬大夜。一個項目做完了有下一個項目,別說什麼朋友圈自由了,連關機自由都沒有。

日出而作,日落也不能息,早睡早起是「可望而不可及」,規律的三餐成了奢望,上班打卡前的衝刺是每日唯一的運動……

你問年輕人怕死嗎?當然怕死!都說這屆年輕人比誰都惜命。

其實立遺囑,也是惜命的另一種表達。

中華遺囑庫工作人員曾透露:「大多數訂立遺囑的90後,主要是企業白領。他們工作壓力比較大,經常熬夜,比較擔心發生意外情況等問題。」

圖/《東京家族》

況且,生死往往不是個人的事,而是關乎一個家庭。

怕自己死,更怕的是自己死後,父母怎麼辦?特別是獨生子女。

就像王俞,也是因為她沒結婚、沒小孩,是家裡的獨生女,萬一發生意外,就是希望好友能夠照顧父母,才把房子相贈。

有句話說:你永遠無法確定,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2019年12月24日,重慶一男子跳樓自殺,砸死兩名女生,其中一個被砸女生就是失獨再生女。

第一個孩子十幾歲時離世,父母將所有希望寄托在來之不易的第二個孩子身上,結果又發生了這麼致命的打擊。女孩父親看孩子遺體時,悲傷得根本走不了路……

難以想像的哀傷,無法承受的悲痛。 看到這些新聞,90後不得不多想一點:

如果有一天我意外死去,我父母該怎麼辦?

那些熱鬧團聚的節日,他們該怎麼度過?

他們如果生病了,誰能照顧他們……

所以,很多90後立遺囑,是為「求心安」,萬一自己意外死去,至少對父母還有個交代。

寫在最後的話

中國人忌諱討論生死的背後,是死亡教育一直被忽視的事實。

白岩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在孩子受教育的階段,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很少談論死亡的話題,更別說開展死亡相關的活動。

中國人的「死亡」這堂課,大多是「社會」教的。

我們的生死觀,受自己身體狀態變化、頻頻爆出的猝死新聞、社會潮流等的影響,和上一輩對比,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死亡不再是需要避諱的話題。

認真想過死,才會好好活。

圖/《入殮師》

就像蔡康永說的:「如果我們不能夠接受,死亡是一定抵達的事情,我們其實就沒有辦法,為了自己好好活一次,因為我們會浪費非常多的心力,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也許立遺囑是心理層面上離死亡最近的一次。

寫遺囑的過程,就像是整理當下生活的過程。重新審視自己擁有什麼,想要什麼,哪些事是重要的,哪些人是要花時間陪的……

在死亡到來前,告誡自己珍惜生命,活好每一天!

這才是90後立遺囑的最大意義。

「中國人被迫在家理髮」失敗成果大賞

成年人的崩潰,從缺錢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