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溺於遊戲,責任在父母,做個終身成長父母幫助孩子走出遊戲

2019-06-20   花姐姐家庭教育

文|花姐姐

孩子沉溺於遊戲無法自拔,問題來自於父母不願意學習,不願意成長。

為什麼?

因為你會用傳統觀念認為遊戲就是來禍害孩子,於是,就會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對遊戲圍追堵截,在這樣的一個狀態下,試下,孩子會聽爸爸媽媽的話嗎?

肯定不會,一個人怎麼會聽敵人的話呢,對不對?

所以, 當孩子沉溺於遊戲,最應該學習的是爸爸媽媽。

為什麼這麼說呢?

雖然千百年來,我們的成長軌跡就是出生,在爸爸媽媽的羽翼下長大,然後碰到合適的人,結婚生,再漸漸老去。

然而,我們所面臨的環境卻非常不同,所以,出現的問題也不同。

例如,在舊社會,整個大家族住在一起,為了讓家庭能夠更加和諧,我們可能會立家規,幫助大家規範每一個人的行為。

而現在大部分的家庭是三口之家或是四口之家的小家庭,那如果我們用立家規這個家庭教育理念的話,可能就會存在問題。

家裡就這幾個人,爸爸媽媽都是老大,這個家規是給誰立的,孩子會不會認為這個家規其實就是給孩子立的呢?

還有,過去,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主要是通過父母和周圍的人,而今,孩子認知世界的方式部分來自網絡,或者是書籍,他們的知識豐富程度可能遠遠超過我們的認知。

記得,有一段時間,我家老二臨睡之前要求喝杯牛奶,那我呢不太喜歡他們晚上喝牛奶,於是就想看能不能說服他不要喝,於是,我問他,你為什麼要喝牛奶,他說,睡前一杯奶,不做惡夢不失眠。我問他,你是怎麼知道的,他說,光頭強說的,我說:「光頭強本身不靠譜,他說的話就更不靠譜了,之前你沒有喝牛奶的時候睡覺做惡夢失眠了嗎?

老二說:」沒有。「

我以為我得逞了,但是,老大跑過來說,「光頭強說的是對的,我在我們學校少先隊的雜誌上看到的,有科學研究的。

我一下啞口無言。

本來試圖不讓老二喝奶,結果因為這次談話,老大也跑去喝了一杯。

所以,過去做為父母,我們在教育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孩子接觸到更多的信息,而今天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主要任務是如何幫助孩子甄選信息。

所以,不要以為做了爸爸媽媽,就可以不學習。

那孩子也不例外,現在社會變化之外讓人措手不及,有人曾統計過,一個正常的品牌手機正常情況下是10年,我們可以想一想,從手機誕生到現在,手機更新換代多少次了,也就是說技術一直都是不停的往前走,那孩子未來一定是處於是一個變化的社會環境中,為了應對這種變化,終生學習也就變得非常有必要了。

做個終身學習的爸爸媽媽也能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對不對?

好,那問題來了,如何成為一個終身學習的爸爸媽媽呢?

很簡單,我們只需要帶上兩件武器:

第一個武器是:成長心態;

第二個武器是:刻意練習。

我們先看第一個武器,成長心態;

什麼是成長心態呢?

就是要相信智力水平不是固定的,而且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也就是說只要我們相信我們可以學好,那麼就可以學好。

說起來似乎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因為長久以來,我們都認為孩子的成績好與壞,似乎就是天賜的,是這個家庭的幸運。

但是,心理學家會告訴你,孩子的成績好壞完全掌握在父母和孩子的手中。

講到成長心態,就不得不提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她是這個領域裡最權威的專家。

他曾在紐約州一所成績比較差的小學七年級開了一間工作室,幹什麼呢?

跟他們講述有關大腦的知識以及有效學習的技巧。

然後將這些孩子分為兩組,一組拿到一份有關記憶的幻燈片,也就是說只講述知識;另外一組則告訴他們努力學習是如何改變大腦的,也就是說,只要努力學習,大腦就會建立新的連結,當努力越多,學習得越多,建立的連接越多,這樣你就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這些學生帶著這樣的觀念重新學習,最後,學期末,第二組孩子也就是相信努力就可以以改變大腦的孩子,成為了主動學習者,進步也更大。

卡羅爾·德韋克把這一類孩子稱之為擁有「成長心態」的孩子,而那些認為成績是固定不變的,出生後就定型的孩子則被稱之為固定心態。

除了相信努力可以使學習變好,這些孩子還有以下不同:

第一,他們如何看待失敗,固定心態的人,會將失敗歸咎於自己,認為自己是不夠聰明,無能,從而顯得無助;而成長心態的人則會把失敗歸因於努力或是策略不夠,從而再深入挖掘,嘗試不同的方式;

第二,對待學習的態度也不同,固定心態的人,他們以成績為目標,努力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他會無意識中限制自己的潛力,因為為了證明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他們會挑選那些自己能克服的挑戰,以表現自己聰明,因此為一遍一遍重複自己擅長的事情;

而擁有成長心態的人,他們努力則是為了學到新知識或技能,他們的目標是提高自己的能力,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就會選擇難度不斷加大的挑戰,而且會把挫折理解為有用的信息,從而集中注意力,更具創造力, 也更加努力。

最終,第二類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

而成長心態是從哪裡來呢?

既然是心態,那一定是從生活中習得的。

那孩子是如何習得這種心態呢?

卡羅爾·德韋克講到,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以及周圍的人是如何夸孩子的。

他們曾經做過這樣的一個研究,就是讓五年級的學生每人解一道謎題,有的學生在解開謎題後被讚揚很聰明,有的學生在解完後被稱讚很努力,然後,三人員讓這些學生選擇另外的題目:要麼與一次難度相同,要麼更難,但可以在讓他們付出更多努力後學到東西,多數被讚揚很聯繫的學生選擇了簡單的題目,90%被稱讚很努力的學生選擇了困難的題目。

所以, 現在的家長特別喜歡夸孩子,從這個實驗上來看,正是你的誇獎讓孩子失去了勇氣。

好,問題來了,我們應該如何夸呢?

答案是,夸孩子一定要具體,其次,是可控。

例如,孩子畫畫畫得好,那究竟是什麼好,是配色好呢,還是眼睛畫得漂亮,一定要具體。

還有,不要夸孩子漂亮,因為漂亮是天生的,是孩子無法控制的,而是要夸孩子懂禮貌,講衛生。

正所謂好與不好,一念之間,而這個念一定是父母傳遞給孩子的,想要把正確的觀念傳遞給孩子,一是需要父母也具有成長的心態,第二,是要學會正確的表楊方式。

講完成長心態,我們再來說說第二個終身學習者武器,就是刻意練習。

說到刻意練習大家可能都不太陌生,說到刻意練習這個詞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最早由萬維剛老師翻譯引進,現在幾乎是學習者都知道的一個詞。

但是怎麼做才叫刻意練習呢?

其實是有4個步驟的:

1.有目標導向;

2.在學習區學習;

3.及時反饋;

4.持續不斷的練習;

我們拿孩子學英語這件事情來說吧,我們的目標培養孩子的英語閱讀能力,這是我們的目標。

在學習區學習是什麼呢,就是難度適中,什麼是難度適中,我們有一個五指法選書標準,就是拿出一本英語書,如果裡面超過5個不認識的單詞,那這本書就越過孩子認知水平了,就不在學習區,那就得換一本簡單的書。

接下來就是及時反饋,這裡的反饋是教練針對學生的水平給一個客觀的評價,哪裡是好的優點,可以繼續發揮,哪裡需要改進,再和學生一起制定一個系統的改進方案。

最後,就是持續不斷的練習,也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萬小時定律了。

總結一下,為什麼孩子沉溺於遊戲,要學習的是爸爸媽媽呢?

因為,雖然千百年來,我們都是從嬰兒長成孩子,再到大人,再有自己的孩子,不斷的循環著這樣的一個模式,但是今天孩子所處的環境和過去的環境已經大大的不同了,當環境不同,我們面臨的問題也不同,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的學習適應環境,也就是成為一個終身的學習者,那如何成為終身學習者呢?

有兩條建議:

一是擁有成長心態;

二是刻意練習。

最後,花姐姐想說的是,孩子玩遊戲,不要急於解決孩子的問題,而是先改變我們自己,也許等我們自己改變了,孩子也就改變了,也只有父母才能幫助孩子走出迷失。

龍芳:家庭教育指導師,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的成長需要家庭教育指導師的陪伴,希望我的分享能陪您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