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夏季的時候我們已經詳細談過透氣舒適的草帽,來到了需要保暖的季節自然也少不了關於禮帽的話題。
每當提及這些紳士帽款,總有男士們會吐槽國內沒這個氛圍,戴著在外溜達好像很裝,倘若再穿上一套西裝基本就回頭率爆表,落得尷尬。
誠然,本來它作為紳士禮儀文化中難以忽略的一環,自存在以來已經註定無法低調。
但即使在當下休閒化的語境下,西裝不依然屹立不倒嗎?除了在紳裝和專業領域玩得開,時尚潮流界也沒有少給西裝和禮帽露臉的機會啊,目前的它出現在年輕人的日常穿搭反而是越來越稀鬆平常......
可能你會說年輕人對新事物的接受度會比保守派的男士們高,個人是覺得在休閒場景一試真的沒多大問題,而且實用性非常出挑。
像修飾臉型、遮陽、保暖、凹造型等都能滿足,倘若是短髮或者油頭,頂部足夠的空間並不會對髮型有太大的影響。非要挑致命的毛病,就是風太大的時候不太好受。
我的建議是乾脆把它當作獲取造型感的點睛一筆,要知道能與禮帽相得益彰不是只有西裝,即使服裝再平平無奇,有了禮帽的加持瞬間就將格調提高几個檔次(即使T恤+牛仔褲)。
今天 Leo 會為大家科普一下禮帽的幾個品類,如果實在不感冒、不敢試當然也不必勉強(抬槓更不必哈),當了解一下紳裝文化即可。
- Top hat
以往禮帽、氈帽其實有正式度之分,其中站在金字塔頂端的莫過於大禮帽(Top hat)。
Top hat 通常也會被叫做 high hat 或者 topper 等,早期用海狸毛製成(後來是絲絨為主),多為黑色或者灰色,大約在18世紀末開始作為正裝的定番配件,搭配晨禮服、晚禮服出現於如 White tie 的場合中。
它所帶有高聳的平頂帽冠,似乎與正裝共同意味著當時階級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成為上層人士、中產階級的日常帽飾。
到了20年代,社會開始接受非正式的日常穿著,包括西裝和相對休閒的帽子,如Homburg、Fedora 和 Trilby 等廣為流行,而出現大禮帽的場就漸漸只剩上流社會或政商界高規格會議了。
經歷了60年代的反文化風潮後,象徵著資本主義的大禮帽更不受待見,大家能聯想到的,也就代表美國形象的山姆大叔和帽子戲法。
加上不符合當下審美的誇張外觀,除了極少數正式場合,現在大概偶爾才會通過時尚界或電影、舞台劇等領域進入大家的眼帘。
另一款圓頂禮帽則是擁有英國特色帽款 —— Bowler ,最初是由 William Coke 設計出來,流傳到美國後就被稱作 Derby,在上世紀60年代曾經是金融從業員的標配之一。
Bowler 的正式度雖不及大禮帽,但即使到現在也能在英國的皇家護衛隊中看到它的身影。
不過日常戴用還是多被女士們所青睞,因為外觀圓潤,頗有幾分可愛俏皮的感覺,對硬朗的紳士型男們來說可能不太對胃口。
- Homburg
眾所周知,愛德華七世作為近代男裝的先行者,開拓、發現了不少影響深遠的紳裝元素。無論真假與否,與之相關的故事的確是帶領大家進一步了解紳裝文化的重要線索。
而 Homburg hat (漢堡帽)亦是芸芸被愛德華七世點石成金的經典單品之一,據說當時還未繼位的愛德華七世在德國小鎮 Bad Homeburg 的旅途中發現了這款帽子,回國戴用後成功掀起了新的流行。
起源於狩獵帽的 Homeburg ,多為深色,帽冠中部有一個向下凹陷的溝痕,邊緣則用緞帶作為飾邊;帽檐硬挺,雖然有卷邊的處理但無法塑形。
論正式度的話略漢堡帽低於大禮帽,以往可以在半正式和休閒場合戴用,現在就多見於弄潮兒和各路明星需要強調時髦個性,或者出席頗為隆重的場合時戴用。
個人覺得硬挺的帽檐設計始終讓漢堡帽流露出端莊、嚴謹的感覺,在日常駕馭起來可能仍然會有較大難度。
- Fedora & Triby
要數現代最為流行禮帽款式,Fedora 實在是當之無愧。
Fedora 也就是大家口中所謂的淺頂軟氈帽、軟呢帽,襯裡的有無可以視喜好而定,像羊毛、羊絨、兔毛和海狸毛等材質的 Fedora 都能輕鬆找到。
常見 Fedora 的帽冠高度大約11厘米,帽檐寬度約為6厘米,有緞帶飾邊。
與 Homburg 不同,帽檐沒有卷邊處理,而軟呢材質的 Fedora 可以讓穿戴者隨意對帽檐進行塑形、摺疊,即使脫下收納也方便得多。
作為標誌性設計之一,Fedora 的帽冠除了中間擁有淚滴狀的凹痕之外,前方兩側也有兩道凹痕以方便大家用三指法進行摘戴(溫馨提示:兩側的凹痕更靠近的一端就是正面)。
所以在日常搭配中 Fedora 的可玩性、實用性都會比 Homburg 更高,相信也正是以上種種原因,Fedora 的出現很快就取代 Homburg 在人們心目中位置,風頭一時無兩。
至於 Trilby 同樣是軟呢紳士帽的一種,因為外觀相差無幾的緣故很多人會把它與 Fedora 混為一談。
帽子的名字來自1894年喬治·杜·毛里爾(George du Maurier)著作的小說《特里比》,因這種樣式的帽子首次出現在該小說改編的舞台劇中而得名。
其實兩者關鍵的區別僅在於整體的圍度更「小」:帽檐的寬度會比 Fedora 更短窄,帽冠更淺,而且後帽檐通常會微微起翹,寬度比前帽檐更短一些。
可能是較為精緻小巧的摩登外觀,有一段時間是比 Fedora 更被受流行樂手和明星青睞的帽款。
- Pork pie
在19世紀中葉,當時的 Pork pie 還是英、美等國家的女士們專屬帽款,是直到上世紀才開始引入到男裝領域當中,特別是20年代的電影業,像美國的演員巴斯特·基頓就經常在電影中戴用,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之所以叫做「Pork pie」,是因為外觀與英國傳統點心豬肉餡餅(Pork pie)十分相似而得名。
靠近帽冠邊緣的帽頂會有一圈狹窄的內陷凹痕,圓滑、短矮的帽頂輕微外凸,經過卷邊處理的帽檐形狀也較為圓潤,普遍短窄。
最後來說說寬檐帽款的選擇,具體還是要根據臉型與身材來判斷。
為什麼這麼說?
除了圍度貼合頭部與否,帽檐的寬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對臉型及整體比例的修飾效果,很多時候覺得自己戴帽子不好看關鍵就是忽略了這一點。
總的來說,臉部、身材(如高度、寬厚度)與帽檐寬度成正比,臉部越寬大、身材越高越壯實,需要選擇的帽款其帽檐也要有足夠的寬度。
像 Poggy 可以說是將禮帽帶入日常休閒穿搭的標杆人物了,基本上有關他的街拍都是以禮帽為頂上配件居多。
如果忽略他的鬍子,很容易就看得出是偏國字臉的寬大臉型,與大多亞洲人臉孔相仿。
精明之處在於他用鬍子來遮蓋了發達的下顎和兩側,以及經常佩戴 Fedora 這種寬檐帽。在同比例的寬檐協調下,減少了臉部在整體造型中的比重,自然讓視覺的重心恢復平衡。
帽冠有足夠深度的 Fedora 更容易幫助臉型長高額頭的男士們來修飾額頭占臉部的比例,將焦點集中在五官,以免額頭位置過於空乏,同時也有拉長臉部的視覺效果。
如果換成帽檐更短或者無帽檐的帽款,臉部與帽檐邊緣接近(甚至超過後)變相強調了臉部的大小,適得其反。
而臉部窄小修長、身材較為矮小的男士可能更適合短檐的 Trilby Hat,否則表現出比例失衡,萬一個人氣質或者身材的分量不夠支撐寬大帽款的話就有一種明顯的違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