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躁階段
我16年畢業於普通的二本學校,非計算機專業出身,只因為對軟體開發感興趣,所以找工作的時候就一直投IT行業的職位。剛踏入這個行業時,以為突擊一下東拼西湊的面試材料,就能有個很好的收穫。結果卻是,別說大公司了,就是很多看不上的小公司的筆試題都過不去。
後來我去了本地的一個小公司去做服務端的開發。雖然叫服務端開發,但其實就是做系統指標監控功能,從DB計數中讀取一些指標數據,通過圖表的形式展現在瀏覽器中。這種CRUD的工作內容做時間長了,就純粹是體力勞動了,技術視野沒辦法打開。
但即使寫這麼簡單的功能代碼,卻還總是被leader批評,說我寫的代碼質量太差,配不上這幾千塊的工資。人總是要臉面的,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開始關注代碼質量,開始真正的啃起了基礎的知識,在線上的一些視頻課,一些公開的學習資源中彌補自己的不足。
同時強迫自己在代碼開發前,多畫一些架構圖、數據流程圖,寫代碼的時候也強迫自己代碼分層,經過半年的磨鍊,漸漸的也能寫出一些松耦合高內聚的代碼,也改變了滿屏if-else亂飛的現象。leader也不再說我代碼差了,還給我漲了薪資(果然知識就是金錢)!
打開見識階段
當時我以為這就是優秀程式設計師的核心能力,就鼓足勇氣去投了一些大公司的職位,卻沒收到一個面試邀請函。後來投了幾個小公司的面試,收到了面試卻沒收到offer,因為有的面試題我根本沒有概念,比如:
相比關係型資料庫的優勢在哪裡,你們在什麼場景下會用到?
分析日誌里存的都是帳號登陸信息,一天100G左右,找某一時間段內登陸次數最多的一個帳號?
你們的並發量有多大,對於雪崩現象是如何規避的?
這些問題讓我意識到:語法與設計模式只是程式設計師的基本技能而已,要想進一步發展,必須在數據結構、高並發、分布式技術等方面提高。
最開始學習的時候是很艱難的,基礎弱,加上工作中又沒有這些技術的使用場景,所以只能在論壇、博客中看零碎的文章,進步比較慢。
後來決定進行一次系統的學習,我花了近半年時間去培訓機構系統性的學習了一套課程,學完之後對Java相關的技能有了更為體系化的了解。同時,對於非科班出身或基礎知識不夠紮實的工程師來說,也可以有效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
之後我就試著在工作中利用這些技術,當時的狀態就是「拿著錘子後,看到哪裡都是釘子」,學到一個新技術後,就想強行用在任何項目上,leader有時候說我瘋了,可我覺得也不必鄙視這種經歷,凡事都有一個認知過程,這也是一種積累。
知識深化階段
大概17年下半年,我就投了一些大的網際網路公司職位,比上次好一點,有一些公司給我了面試邀請,但最後卻都還是沒收到offer。
後來復盤一下面試問題,發現我在整體技術面上回答得較好,但在細節技術點上,有點吃力,比如面試官問:
聊一聊你對JVM的原理?
消息隊列如何保證順序消費?
數據是通過push還是pull方式給到消費端,各自有什麼弊端?如果消費失敗,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如果是因為網絡原因引起,該如何解決?
通俗的話來講,就是雖然我見識了各種各樣的輪子了,也知道各種輪子適合在什麼樣的路上跑,但不知道為什麼適合。
針對這種情況,結合已有的知識體系,選擇了一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我當時選的是消息隊列的深入研究,從網絡協議、服務端消息存儲、客戶端消費、各種異常情況的處理等都摸了一遍。
這個過程我會針對每個環節進行假設反問,如果這一步失敗了,會發生什麼情況,該如何處理?這種思維培養了我對技術問題細節思考的能力,現在看來真的是受益匪淺。
18年上半年,我又去試了大公司的面試,雖然過程磕磕絆絆,但是面試官覺得我思考問題還是挺全面的,潛力比較大,因此最後收到了待遇豐厚的Offer!
逆襲路上的三點體會
為什麼我會一直執念於要去BAT之類的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工作?除了因為薪水誘人,更是因為能有大規模分布式的技術可以挑戰。
回首兩年來的升級打怪之路,從16年畢業於普通的二本學校,到成為頂尖網際網路公司的資深Java開發工程師,不免感慨良多。
如果說讓我給大家分享幾點心得,那以下的3點應該是我近兩年來最大的感觸:
1、跳出舒適圈,找到目標是前進的起點。如果你在自己當下的工作中無法接觸太多的新技術,可以嘗試多去外面的公司面試,這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自己找到學習的目標;
2、跳槽要趁早,杜絕成為溫水裡的青蛙。對於想跳槽到大公司的同學來說,一定要趁早。因為同樣的水平情況下,大公司更會看中「潛力」—— 年齡越大,潛力越小;
3、始終保持你的學習欲。對於工程師來說,學習永無止境。但埋頭苦學是不夠的,你要注意自己的學習一定要有系統性,除了手頭的項目和身邊「大牛」的指導外,看書和網絡課程是最有效的方法,用少量的金錢換取寶貴的時間,是非常值得的。
如果你依然覺得有些茫然,不如跟有多年Java開發經驗的資深工程師聊一聊。選擇一個培訓機構或者跟網上的大神諮詢,但大部分時間還是自己系統性、有針對性的提升。
這裡我想特彆強調一下:上述講的都是一些方法論的東西,但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其實還是我們對技術的熱情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