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施和莊子都是魏王的好朋友。一天,魏王分別送給他倆一些大葫蘆的種子,對他倆說:「你們把這些種子拿去種在地里,會結出很大的葫蘆。比比看,你倆究竟誰種的葫蘆大,到時候我還有獎賞。」
惠施和莊子都高興地領受了,並去種在地里。
為了能種出比莊子更大的葫蘆,惠施非常用心,而且每天都施肥、除草。莊子的葫蘆就種在不遠的地方,但他從不施肥、除草,只是到時候來看看,見沒有什麼異常,就做別的事去了。
沒過多久,惠施的葫蘆苗一棵一棵地相繼死去,最後,一棵也沒成活。而莊子的葫蘆苗卻長得格外好,慢慢地,都開花結了果,而且,正如魏王所說的那樣,長出的葫蘆都很大。 惠施覺得很奇怪,就跑來請教莊子:「先生,為什麼我那麼用心地栽培,所有的苗都死光了,而您從來都不曾好好地管理,反而長得那麼好呢?」
莊子笑著答道:「你錯了,其實我也是在用心管理的,只不過與你的方法不同罷了。」
「那你用的是什麼方法呢?」
「自然之法呀!你沒見我到時候也要去地里轉轉嘛!我是去看看葫蘆苗在地里是不是快樂,如果它們都很快樂,我當然就不用去管它們啦。而你卻不管它們的感受,拚命地施肥,哪有不死之理啊?」
「這麼說來,還是我害了它們?」
「就是啊!你的用心是好的,可是你不用自然之法,怎麼可能得到自然萬物的擁戴呢?」
惠施恍然大悟。
這個故事對當今的家庭教育會有所啟迪。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存在著一個非常溫柔的陷阱,就是那些過分庇護孩子的父母親自挖掘的,掉進陷阱里的孩子,由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從而也失去了長大成人的權力。
保護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沒一個父母不對孩子傾注著滿腔的熱愛。沒有父母的保護,孩子是很難長大成人的。然而,過度的保護則沒有益處,只會使孩子變得軟弱無能,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
據報載,一名8歲的小孩子,僅僅因為一次在回家的過程中迷路,他母親便痛下「不再讓兒子離開自己半步」的決心,並辭去公職,留在家裡照看兒子。這樣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少見的,但家長對孩子過分呵護,凡事順著孩子,生怕孩子餓著、累著、受委屈的現象卻不是個別。我們在一些小學門口觀察發現,家長早送晚接,更有甚者,乾脆幫小孩做家庭作業,收拾學習用品,幫小孩值日打掃學校衛生區等。一個四年級的學生上課沒帶課本,老師問他為何不帶課本,他卻振振有詞地說:「還不是我媽,忘記裝了!」
有一位母親,由於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和丈夫離異,她便把全部的愛傾注在孩子身上,好吃好穿的任他挑,在家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要什麼母親就幫他買什麼,恨不得把天上的月亮也摘給他。母親的嬌慣和縱容,使他滋生了「惟我獨尊」的心理。在學校里霸道十足,不聽老師的話;在家稍不如意,就拍桌子摔碗。
過分保護導致如今孩子某些生理、心理機能退化。一些家長一方面在學業上拚命給自己孩子「加壓」,另一方面又為他們在生活上儘可能地創造了很好的條件,這便導致現在的孩子大腦「發達」,四肢無力。在舒適的環境中,孩子人體中的某些機能正在逐步退化。
因為他們生活的需要很容易得到滿足,幾乎不用克服什麼困難,不用付出,也就沒有發展。孩子成長過程中用於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就這樣被剝奪了。
另外,我們要說的是,父母過度保護孩子的做法其實是一種自私心理的反映。因為過分溺愛的背後,一定會有對孩子行動的禁止和干涉。父母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愛孩子,總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判斷何事該做,何事不該做,從來沒有問過孩子是否真的就需要這樣的保護。儘管這些都是出自於對孩子的愛心和關懷。但是父母們有沒有想過,孩子會在這種連續「禁止」中,逐漸失去表達自己要求的能力,甚至會變成「無力量」、「無意欲」、「無關心」的「三無人類」。
給父母的建議:對待孩子「粗放些」為好
一位父親去美國考察,一天正遇風雪天氣,看到一群小學生,穿著短短的羽絨衣,單薄的褲子,敞著領子,背著沉重的書包,在大街上困難地行進,並沒有汽車接送,也沒有家長陪同。孩子們小臉凍得紅紅的,歡笑著,跳躍著,沒有一個愁眉苦臉的。這位父親回國後,對正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講了美國看到的情況,對他說:「從明天開始,你自己上學去,不再由大人接送了。」話音未落,孩子「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問他為什麼讓他自己上學就哭,「是不認得路嗎?」搖頭,「怕過馬路車多嗎?」還是搖頭。到底為什麼呢?他抽泣著說:「人家都有人接,我沒人接,多沒面子呀!」原來如此。
家長們「眾星捧月」般的嬌縱,無異於為孩子們建起了一座座堅不可摧的壁壘,最終將孩子囚禁成鸚鵡人、金絲鳥,無法具備獨立的人格,這樣的孩子必將在未來的社會中嘗遍苦頭。「育子何妨粗放些」,有專家曾如此呼告——因為,我們的孩子需要粗放式的教育方式!
育子何妨粗放些。作家毛志成在他的文章里,也有著這樣的感慨:
那一年冬天,好冷好冷。積雪久久不化,繼續釀造著令人恐懼的低溫。
有一天,我夜宿某個山村,房東將一對八九歲的雙胞胎孩子打發到我屋裡同住。兩個小東西脫得赤條條的,同鑽一個被窩,好一通打打鬧鬧之後才睡著。第二天一早,兩個小東西剛睜開眼,又是一通「被窩戰」。後來,一個跳下炕,向室外跑去,另一個也跳下炕,窮追不捨。
室外是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
我穿衣下炕之後,走到戶外,不禁驚愕了,兩個小東西正在雪地上滾作一團,做「相撲」狀。
其母出來抱柴,只是漫不經心地罵了一句「總是抽風」,隨即便取柴回院,未顯示出任何驚愕。
其父出來擔水,只是瞟了一眼,什麼話也未說,看來他已司空見慣。
那時我20歲,尚未覓偶,不過心中卻暗暗祈禱:「生子當如此兒!」
我很崇敬這對父母,認為他們簡直是培養雄性的行家。
10餘年後,我也有了一對雙胞胎小兒,不知為什麼,兩個小東西的臉總是白嫩,經久不黑,肉多脂肪,缺棱短角隱生憾……
溫室的花朵是經不起風雨的,過多的呵護和嬌縱養出的孩子經不起生活的考驗,這樣的孩子必將在未來的社會中嘗盡苦頭。對待孩子,不必有太多的呵護,鬆開你捧著掖著的雙手,讓他們從摸爬滾打中成長,當有一天他們從生活的泥淖中站起來的時候,他們將擁有一副折不彎、壓不軟的硬骨頭。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歡迎您在留言區交流。您的認可和鼓勵,是我們精進的最大動力!懇請您把今天的內容轉發給您的親朋好友。不勝感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WvxIq28BUQOea5Ow2bV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