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疾病的名方半夏瀉心湯,用來治療失眠有什麼奧秘

2020-04-01     金匱真言

《傷寒論》歷經近兩千年的歷史,歲月並沒有碾壓經方的光輝,反而使經方歷久彌新。這些方劑就像大浪淘沙過後剩下的金子,是醫聖留給我們的瑰寶,我們要將其發揚光大。面對此次世界廣泛流行的疫情,經方再放光芒,在戰疫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關於中醫在戰疫中的作用,很多文章都已做了詳細論述,今天我們論述一下一個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名方——半夏瀉心湯。

在《傷寒論》中設有專篇論述「痞」證,痞為心下(即胃脘部)脹滿不適,但按之柔軟,仲景所謂「但滿而不痛者」,針對痞證仲景設有多個方劑治療,但是以瀉心湯為主,並與其他原因導致的心下痞做了鑑別診斷。

初學《傷寒論》之時,還為單列「心下痞」一章而困惑,「心下痞」放在《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全篇重點討論「心下痞」,仔細分析原因,可能與當時疾病譜有關。醫聖張仲景所生活的東漢末年,軍閥連年混戰,民不聊生,百姓流離失所,沒有良好的環境維持耕種,糧食的生產就成了當時急需解決的問題,就連當時的軍隊都因為沒有糧食吃而解散。因為饑荒和逃難,百姓飢一頓、飽一頓,無規律的飲食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消化功能,患脾胃疾病的人數就多。仲景身為大醫,心憐百姓,自然會為重點介紹消化系統的疾病。

半夏瀉心湯的一般認識

在《金匱要略》中記載了半夏瀉心湯的主要症狀: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嘔吐、腹瀉、腸鳴音亢進、胃脹,無論如何這些都是消化系統疾病最長出現的症狀,仲景明顯是將半夏瀉心湯歸為治療消化系統的方劑。歷代醫家的實踐,也多用半夏瀉心湯治療消化系統的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半夏瀉心湯至今仍然被廣泛應用於治療消化系統疾病。

如果僅僅治療消化系統的疾病,則限制了經方的使用,中醫治病注重內部的病機,而半夏瀉心湯的病機歷來被認為是上寒下熱、寒熱錯雜,寒熱邪氣結在胃中形成典型的症狀「心下痞」。當然上寒下熱也會導致失眠,將半夏瀉心湯作為治療失眠的方劑,亦在情理之中。

痰濁與失眠的關係

半夏瀉心湯治療失眠可以先從半夏講起,古人認為半夏能調和人體陰陽,使陽氣入陰。半夏最早被運用於治療失眠症的記載見於《內經》,有半夏秫米湯。在《靈樞·邪客》篇中提出了失眠症的病機,並應用半夏秫米湯治療,使之成為最早記載治療失眠證的方劑。

《黃帝內經》載「今厥氣客於五髒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關於如何治療,書中亦有記載「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這就是《黃帝內經》中記載的十三個方劑之一。

《內經》之後,歷代醫家也常常以半夏作為調和陰陽治療失眠的藥物。《肘後備急方》中以半夏配秫米、茯苓同用,治大病癒後,虛煩不得眠。《小品方》中流水湯,以半夏配茯苓、粳米,治療虛煩不得眠。最有名的還是溫膽湯,治療膽郁痰擾,引起的驚悸失眠。

半夏是一味化痰藥物,能治療痰濁引起的多種疾病。在半夏瀉心湯中則取半夏消痞散結、止嘔之功。脾臟掌管人體津液運化,如果脾功能失常,津液便化為痰濁,使人體陽氣不能回歸陰分,即《黃帝內經》所載的陽不入陰。半夏祛痰之力尤勝,打通津液通道,使陽氣不至於被阻隔,因此能回歸陰分,便可以入眠。

心火與睡眠的關係

黃芩、黃連都是極苦的中藥,不僅苦而且寒涼,苦入心,寒涼能清熱,黃芩、黃連可以治療心火熾盛,心火旺就會影響人的睡眠,如同精神亢奮則不能順利睡眠,心火就是精神亢奮的動因。《金匱要略》有瀉心湯一方,治療「心氣不足,吐血、衄血」,後世認為這句話傳抄錯誤,《千金方》則校正為「心氣不定」,為何會「心氣不定」,則是因為心火干擾了心神,火邪妄動血分,是血液加速運行,衝破血管,導致各種出血。

此外《傷寒論》中有黃連阿膠湯一方,治療「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不得臥者,即難以入眠,難以入眠的原因是心中煩,為什麼會心中煩呢?根據黃連阿膠湯的藥物組成來看,是因為心火旺盛,因為藥物組成之中有黃連、黃芩。同時亦有陰虛不足的表現,因為方中還有雞子黃、阿膠、芍藥三味藥。

黃芩、黃連清妄動之心火,心火一平,心神得安,睡眠自然轉佳。

脾胃與睡眠的關係

脾胃位於腹腔中部,兩者以膜相連,《黃帝內經》載「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能消化進入人體的水與食物,並將精華的部分吸收,供人體利用。將消化後的殘渣——糟粕,廢水從前竅排出,食物殘渣從後竅排出。

消化得來的精華物質,滋養人體各個器官。正所謂脾位中央,以灌四旁。氣血的生成與脾胃關係密切,氣血能滋養心神,心神得不到氣血的滋養,便不能入於陰分,自然也會失眠。後世有歸脾湯一方,治療氣血虧虛導致的失眠。

半夏瀉心湯與歸脾湯中均有甘草、人參、大棗,功能健脾益氣,而歸脾湯用生薑配合大棗調和營衛,滋養氣血。而半夏瀉心湯用乾薑溫養中焦,以治中焦虛寒不足。中焦虛寒不能運化者非乾薑莫屬,非寒者則以黃芪、白朮補益。

脾胃虛寒不能運化水液,水液凝聚生痰,痰濁阻塞氣血運行的道路,陽氣逐漸旺盛,化生心火,侵擾心神,多種原因共同導致失眠的產生。而半夏瀉心湯則針對如此眾多的病機,逐個擊破,最終達到治療失眠的目的。

半夏瀉心湯本為治療消化系統疾病而設,但是《黃帝內經》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胃不和則臥不安」,失眠不僅僅與心臟關係密切,同樣五臟六腑的不通、不暢,都可以引起失眠,臨床治療失眠如果死守養心安神這一條路,不僅失去了中醫的思維,更難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VGZyQ3EBnkjnB-0zUZx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