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青年危機」?這裡有份哲學指南助你走出危機

2019-10-03   豌豆花書影人生

最近看了一本關於「中年危機」的書:《重來也不會好過現在》。

雖然尚未至標準意義上的「中年」,但書中的很多內容讓我深有共鳴。

這大概是因為,正如我們這代年輕人常常自嘲的那樣:「中年危機」已經提前來了。

但準確來說,「中年危機」似乎不足以形容年輕人所面臨的危機。有一種說法,年輕人面臨的危機是「四分之一人生危機」。

那麼,「四分之一人生危機」到底指什麼?它與「中年危機」有什麼差異?我從《重來也不會好過現在》這本書中收穫了哪些治癒危機的方法呢?

1.四分之一人生危機的幾種類型

青年人的危機,大多與迷茫和漂泊感有關:

人生進程已過四分之一,馬上面臨「三十而立」,但卻依舊沒有歸屬、沒有明確的方向,整個人就像懸浮在空中。

但據我的觀察,迷茫導致的危機,也並非呈現同一種形態。年輕人中,至少存在著3種不同類型的危機,我將它們歸類如下:

欲求難滿型危機

動力缺失型危機

左右為難型危機

當代年輕人身上的這些危機,也許導向了相同的終點:很多年輕人缺乏鬥志,走向「佛系」,追求低慾望生活。但危機背後的成因卻各不相同。

1)欲求難滿型危機

欲求難滿型危機,本質上是社會危機的折射。

欲求難滿,是指年輕人追求更高收入、更好生活時,遭遇挫折,人生的天花板提前到來。

但他們的慾望難以滿足,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不夠出色,而更多要歸結於經濟增長疲軟、勞動回報率越來越低、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脫節等社會性原因。

二十歲出頭時,他們有鬥志、有決心,想要大展拳腳。

但進入社會幾年,生活的重錘卻密集地砸下來。曾經的願望和理想,變成奢望和天邊遙不可及的雲彩。

逆襲?呵,遙遙無期。

2)動力缺失型危機

《圓桌派》有一期節目關於年輕人的迷茫。

在那期節目裡,梁文道講了一個現象:他做讀書節目時,被觀眾、讀者問到最多的問題,是關於價值觀選擇、人生意義這一類的問題,問這些問題的大多是年輕人,但也不乏年長者。

梁文道說,這種現象反映出我們社會中存在一個問題:我們的社會沒有給到足夠資源,去幫助個體對意義和價值進行探尋。

比如學校,急於向年輕人灌輸一些價值觀,卻不給學生空間去懷疑、批判、思考,形成自己的意見。

這會造成一個問題:當那些學生們長大,在現實中遭受打擊了,他們會發現,他們從小被灌輸的那些價值觀未必是真理,這個時候,TA就會感到虛無,會懷疑一切。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又經歷價值觀被顛覆的年輕人,很容易陷入我所說的「動力缺失型危機」。

因為他們前面十幾二十年的人生是被外力推動前進的,他們的動力來自於在教育體制中獲得好成績、好名次。

一旦他們脫離了以高考為終極目標的體制,進入更寬闊的人生競技場,他們很容易失去目標,進而失去動力,像一隻馬達突然熄火的小船漂浮在湖中央。

3)左右為難型危機

左右為難型危機是社會期望與自我意志之間的衝突和搏鬥。

一意孤行做自己完全不顧社會期望的人不會有太多迷茫,一門心思追求大眾認可的成功的人也沒有時間迷茫。

只有生活在夾縫中的人才會迷茫,TA既懷疑大多數人所追求的那種「好生活」的合理性,又不能敞懷接受不走尋常路的生活提議。在推拉和撕扯中,迷茫和危機自然來了。

面對人生選擇左右為難時,很多人習慣於拖延、不做決定。

因為這種選擇極其艱難,因為沒有哪一個選項絕對「正確」。這也意味著無論選擇哪個,我們都有後悔的餘地。

於是,很多選擇被擱置,很多問題變得懸而未決。

欲求難滿、動力缺失、左右為難,當代年輕人所面臨的危機,都指向一個核心的方向:到底樹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到底怎樣度過這一生?如何面對可能會降臨於未來的悔恨?

《重來也不會好過現在》這本書,探討了人生除了忙於生計還需要什麼追求,如何打破人生單調無聊的重複狀態,以及如何避免人生的悔恨等問題,對於緩解我們的「四分之一人生危機」也許會有一些啟發。


2.若人生僅滿足「完成計劃」,則必將遭遇計劃完成後的無聊

如今,很多年輕人都有「早日實現財務自由」的美好夢想,認為實現了財務自由,就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

年輕人的這種願望,透露出關於他們生活的一個真相:當下的生活是不怎麼愉快的,它本身不具備價值和意義,它唯一的價值就在於,它是實現理想生活的手段和途徑。

這種想法里蘊含著一種危險:

且不說財務自由是大部分人都難以實現的空想,懷著這種偏執觀念生活的人,很難從生活中體驗到樂趣。如果TA一輩子都不能實現財務自由,那麼TA也就錯失了本可以體驗到的很多樂趣。

即便有人真的通過犧牲當下而換取到了財務自由,當自由真正實現的那一刻,很難確保TA不會感到空虛。

這種想法是一種常見的「計劃/任務驅動型」的人生態度——人生是由一連串的計劃和任務構成的,完成任務的過程很可能是艱辛的,人生的喜悅和滿足全在於實現目標。

《重來也不會好過現在》一書認為,這種人生態度中存在著「結構性缺陷」。

為什麼這麼說呢?

叔本華有一句名言:「生命就像一隻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來回擺盪。」

他的意思是說:想要的東西尚未擁有,你會感到痛苦;但如果慾望得以滿足,目標得以實現,你又會發現自己變得漫無目的、情緒低落;因為生活需要方向,而方向就是未獲滿足的慾望。

叔本華觀點中最閃耀之處在於,他發現當我們以目標驅動人生時,我們追逐目標的這個過程是自我毀滅的——

你盡力完成目標,但在目標完成的那一刻,這件事(任務/計劃)就被驅逐出了你的生活。就好像你交朋友是為了與他們分別;你談戀愛結婚是為了讓感情走向終結。

這樣的生活中,所有的樂趣都在你預期要實現一個目標卻尚未實現時。當目標被實現時,它能給予你的樂趣也就所剩無幾。

回想一下,從小到大,你所期待實現的那些目標,無論是考試名次提升10名也好,工作升職加薪也好,你所體驗到的最大樂趣,是否都在對實現目標的想像中?當目標實現後,你的快樂是否反而不能維持太久?

「達標式人生」中的種種目標,就是「終結性的」活動:它們的目標就是終結它們自己,然後消亡。求職、做一項具體工作、寫一本書等等,都是「終結性的」。

這些「終結性的」活動中存在的結構性缺陷就在於,一旦它們被實現,它們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而你不得不通過追逐更多類似的活動,來填補空虛。

那麼,如何跳出叔本華所說的「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來回擺盪」的怪圈呢?

作者提出的建議是專注於「非終結性的」價值。也就是說,你做一件事,不要僅僅為了完成它,也不要以完成它為目的,而要體會其中的樂趣,愛上這件事本身。

比如我寫一篇文章是「終結性的」,但在寫作中進行思考卻是「非終結性的」。再比如,你在工作中給自己定一個升職加薪的目標是終結性的,而你在此過程中追求自我的完善,則是非終結性的。

作者還說,如果你不得不每天從事,像西西弗斯搬大石一樣無聊單調的工作,那麼別忘了:你還有其它更有意義、有價值的活動可以選擇。

關於如何選擇目標,作者還給出了幾點建議:

對個人幸福的執著追求,會干擾甚至妨礙幸福的實現;你必須關心自己之外的事物,才能獲得幸福。這是利他的幸福。

幫助他人,消除人生的缺憾和匱乏,固然都是很重要的人生目標。但在這些目標之外,在完成這些目標之後,為了使你的人生不空虛,你也需要一些具有存在主義價值的活動;比如哲學思考、藝術沉思、聽流行音樂、進行運動和遊戲等等。


3.如何應對未來人生中可能降臨的悔恨?

悔恨,是人生的毒藥。

無論當下的生活多麼幸福,一旦你去設想「如果當初選擇另一條路,現在會不會更幸福」,你對當下生活的滿足感頃刻間就會大打折扣。

我有很多朋友都是不堅定的丁克人士,他們既不想生孩子,又不想不生孩子。因為無論做哪種選擇,似乎都會後悔。

著名女作家伍爾夫曾在自己的日記中,表達過對自己不生孩子的決定的悔恨。

多年前,在利頓的事之後,我登上拜羅伊特的山丘,對自己說,絕不假裝認為那些你不曾擁有的東西是不值得擁有的;我覺得這是個好想法。至少這些想法會時常縈繞在我腦海里。例如,決不假裝以為孩子能被其他東西代替。

伍爾夫沒有生孩子,她將更多的精力用於創作,並寫出了偉大的作品,但連她自己都不能確認,她的作品能否取代子女的價值,作品成功能帶給她的快樂,是否比孩子能帶來的快樂多。

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應對悔恨,避免悔恨呢?

作者給出了3個建議:

第一,盤點一下當下生活中的各種收穫、成就和親密關係。

想一想,如果你的生活可以按另一種方式重來一遍,那麼你當下所珍惜的一切都有可能不復存在。

如果是這樣,你還願意重來一遍嗎?

第二,如果你認為你沒有選擇的那種生活,比正在經歷的生活更美好,那該怎麼辦呢?

作者提醒我們,不要以後見之明去看待當初的選擇,而要回到做出選擇的現場。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案例的主人公娜塔莉從小就熱愛彈鋼琴,但在她選擇人生道路時,卻放棄了鋼琴家的選擇而選擇做一名律師,並進入了大學法律系。

那麼,成為律師的娜塔莉,如何才能避免對於不能成為鋼琴家的選擇的悔恨呢?

作者提醒我們,雖然鋼琴家這個職業選擇更誘人,但同時,它也意味著更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如果娜塔莉當初選擇放棄成為鋼琴家,那一定意味著她是一個風險厭惡者。那也意味著,即使可以再選一次,厭惡風險的娜塔莉也有可能做出同樣的選擇。

第三,無知是福。作者建議,為了避免悔恨,我們最好對於已經失去的一切,保持一定程度的無知;並且將自己當下的生活經營得比預期中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