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中華民族雄立於世界東方,自古便有「中國定而四夷服」的說法,無數民族,或為敵,或為友,都隨著漫漫的時間長河湮滅在了塵埃中,唯我中華萬古長青。這些逝去的民族中,匈奴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傷痕,由戰國起到隋朝立國,匈奴盤踞在北方草原像一條毒蛇一樣伺機而動,留下了半個多世紀的烽火狼煙。匈奴,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民族?
匈奴人
相傳匈奴族與早期的華夏族同源,公元前16世紀夏朝滅亡後,夏王室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在吞併其他部族之後成為匈奴族,所以司馬遷稱匈奴為「夏之苗裔」。匈奴人披散著頭髮,穿著皮製的衣物,不修築城池,不耕種土地,以遊牧為生、逐水草而居。匈奴人是典型的父系社會,一夫可娶多妻,甚至弟弟可娶亡兄之妻,兒子可娶亡父之妾,婦女地位極其低下。
匈奴人無姓,也無文字,說通古斯語(古匈奴語),喜好金銀玉器裝扮,信奉薩滿教,每年春末會在龍城聚會祭祀天神祖先。匈奴人全民皆兵,無論老幼皆騎乘馬匹,與一般蠻族不同,匈奴人裝備精良,史記記載匈奴騎兵皆為「甲騎」,意思是都穿著金屬或皮質的盔甲,精於騎射,武器冶煉與製作甚至強於漢朝,士兵們裝備著彎刀、斧頭、短矛及短弓、箭簇,有「控弦之士三十餘萬」。由此不難看出為何強盛的漢朝前期在軍事上一直被匈奴占著上風。匈奴的發展及衰亡史可分為四部分,統一、發展、衝突、消亡。
匈奴統一期
在匈奴建國以前,東北亞草原被許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據著。這些氏族部落互相攻伐不斷,處在原始落後的蠻荒階段,很難對中原地區造成威脅。夏朝遺族逃往北方草原後,逐漸建立起了以夏王室為核心的鬆散部落聯盟,在中原王朝處於春秋戰國的亂世時,這個聯盟逐漸統一了北方草原,形成了匈奴族。到戰國中後期,匈奴時常侵擾掠奪秦、趙、燕北方邊境,三國無奈只得築起城牆防禦,這也是萬里長城的最初來源。
匈奴單于
到公元前3世紀,匈奴統治結構分為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和西部的右賢王,控制著從裏海到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地區,正式成為了一個可以與中原王朝掰手腕的狠角色,若不是李牧、蒙恬先後擊敗了南侵的匈奴大軍,恐怕北方早已淪為一片焦土。
匈奴發展期
秦朝末年,中原戰亂不斷,大批工匠攜家帶口出塞避難,匈奴頭曼單于接收了這些中原難民,而難民帶去的中原冶煉與兵器甲冑打造技術也傳入了匈奴。
匈奴人
不僅如此,頭曼單于之子冒頓即位後開始對外擴張。在大敗東胡王之後,隨即併吞了樓煩、白羊河南王(匈奴別部,居河套以南),並收復了蒙恬所奪的匈奴土地及漢之朝那(今寧夏固原東南)、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等郡縣。並對燕、代等地進行侵掠,更重要的是向西進擊月氏,大敗並殺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遷徙,使匈奴獲得了優良的馬場和中亞最大的鐵礦、錫礦。漢高祖時,匈奴實力達到巔峰,甚至將劉邦和32萬大軍圍困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市東北)七晝夜。
漢匈全面戰爭
大漢在隱忍了文帝、景帝兩朝後,逐漸恢復了元氣,並最終在漢武帝時爆發了和匈奴的全面戰爭。漢朝將星如雲且國力強盛,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
漢朝軍隊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收復河南地區;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奪取河西走廊,受降匈奴右部十萬人,設武威、酒泉、敦煌、張掖四郡;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率五萬騎兵分兩路出擊,衛青擊潰單于,霍去病追殲左賢王7萬餘人,封狼居胥。兩軍共殲滅匈奴軍9萬餘人,使其一時無力渡漠南下。從漢武帝元鼎年間到漢元帝建昭三年陣斬郅支單于為止,漢朝徹底擊敗了匈奴。
匈奴消亡期
匈奴被徹底擊敗後逐漸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向中原王朝稱臣,逐步內遷,融入中華民族當中,北匈奴占據漠北頑抗,東漢永元元年夏六月,大將竇憲率軍與南匈奴軍隊在涿邪山會合,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北單于大敗逃走,漢軍追擊,俘殺一萬三千餘人,北匈奴先後有二十餘萬人歸附。
竇憲登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這就是著名的燕然勒功。北單于被迫率部西遷,率殘部西逃烏孫與康居,其後人阿提拉縱橫歐洲成無敵之態,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自此,匈奴泯滅在了歷史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