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泊在青島大港的船隻。德國發行的老明信片。陸遊收藏。
青島港口,吞吐歷史雲煙
劉宜慶
青島以港口立市,環灣發展。青島港,在藍色的膠州灣畔誕生,見證了青島的重大歷史事件,吞吐著歷史的雲煙。青島港由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支撐,可謂青島城市發展史的縮影。
青島的港口,穿越歷史煙雲而來,訴說著悠悠千古興亡之事。
今日膠州灣大橋,如長虹臥波,又如海上蛟龍,逶迤遠去。
青島的海岸,分布著眾多的港口,而膠州灣自古就是一個重要對外貿易的港口。秦朝的琅琊港,是徐福東渡入海的出發點。到了唐宋,板橋鎮和塔埠頭,是商船雲集的出海口,也是對朝鮮、日本乃至東南亞的貿易港口。明朝萬曆六年(1578年)即墨知縣許鋌上書朝廷,提出開放海上運輸,後獲准在縣境內開放了青島口(即今市南區域內,天后宮前,棧橋東),青島口海運貿易日趨活躍,通商閩、浙、蘇。但是,青島口的重要性在於海防。1891年,青島建置,事實上,促進了青島口的貿易繁榮。
就在青島建置前後,青島和膠州灣作為軍事基地和自由貿易港口的戰略地位,在各國軍艦虎視眈眈的探訪之中,一下子突出了。未來的青島港出現在德國人的視野之中,關於青島港與城市的規劃,也在德國的遠東擴張藍圖中變化得日益清晰。
1896年8月德國派出遠東艦隊司令梯爾皮茨訪問膠州灣。次年1月,又派出海軍部顧問、軍港工程總管佛朗求斯帶領的考察小組,沿中國海岸進行了考察,測量了幾處海灣和島嶼,研究其作為海軍基地的可能性。1897年5月,對膠州灣的測量結果表明,此處海灣最適合建設港口。
1899年,已經將膠州灣作為其租借地的德國人開工建設,築港工程和膠濟鐵路雙管齊下。港口與鐵路在青島城市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青島的城市規劃重點解決了港口與鐵路的不知,合理利用膠州灣的海岸線,使城市與港口、鐵路三者互相依託,成為青島的顯著特點。
1901年,大港開工儀式。
1901年,後海以原大鮑島碼頭為基礎修築的小港投入使用。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帶來大量的流動人員和活躍的民間貿易,小港以驚人的速度和擴張力,出現在城市的版圖之中。小港碼頭激活青島的貿易,帶來源源不斷的貨流與人流,被形容為「舳艫相屬,萬里連檣,風帆遮海」。小港帶來青島貿易的繁榮,而大港聯通世界。大港是青島現代化的港口,被拉入到世界格局之中。1904年3月一號碼頭竣工,二號碼頭1906年竣工。在五號碼頭舍友150噸的電動吊車和16000噸發浮船塢。曾有訪問者記錄:「即使是像上海和香港這樣的世界級的港口也沒有這種現代化的設施,更不用提那些像海參崴、旅順港和威海衛這樣年輕的港口了。」
1912年,停泊在大港的船隻。
1901年3月25日,漢堡輪船公司開闢歐洲至青島的航線,這是青島第一條遠洋航線。港口拉近了青島與世界的時空距離,打通了與內陸腹地的經濟聯繫,藉助港口與膠濟鐵路,青島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青島的商業區和港埠區齊頭並進,奠定了現代城市的格局;港口運輸和臨港工業並駕齊驅,開啟工業文明的曙光。一個港口帶動了一個城市崛起,到了1910年,青島港已經成為東亞貿易中心之一。
大港見證了青島的崛起,也經歷了戰爭的硝煙。1914年,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無暇東顧,對德宣戰。從海上封鎖膠州灣,從龍口和嶗山灣登陸的日軍,對青島發動攻擊。德國人在進行了65天的戰鬥之後,宣布投降。在戰爭期間,為避免落入日軍手中,同時防止日軍軍艦入港,德國人將「伊爾蒂斯」號炮艦自行鑿沉,沉在大港入港口。無獨有偶,1937年12月,青島被日軍第二次侵略,即將淪陷。沈鴻烈在撤離青島前,執行「焦土抗戰」的策略,不僅炸毀了日本的工廠,下令炸毀青島港的船塢及其他機械設備,又將二十多艘艦船沉於青島港主航道中。
從港口出發的苦力拉板車。
青島主權幾度易手,大港小港目睹幾多浮沉。老百姓的生存狀態,也不應忘記。劉少文寫於1929年夏天的《青島百吟》,描寫青島的小港和碼頭的苦力:
自喜年來近海居,不歌長鋏嘆無魚。
朝來怪得人聲沸,知是漁舟傍岸初。
劉少文自註:小港在海關後北海濱,為小火輪及風船停泊,帆檣林立,本埠魚蝦皆由此上岸,甚囂塵上。為本市最污穢之處。
習衣襤褸厭糟糠,轆轆車聲夜未央。
數百銅錢筋力盡,爭如騎馬坐堂堂。
劉少文自註:海關後為苦工聚集之所,飯攤林立左右,非地薯(地瓜)即高粱餅,人間惡草之食,而 衣鳩面者甘之如飴,此輩專為商家轉運貨物以資餬口,夜未及央,即車聲轆轆滿街中矣!
大港小港附近的苦工和勞力,是舊社會勞動人民生存的一個縮影。俱往矣,自從1949年青島解放後,青島港里再也沒有侵犯主權的外國軍艦。風雨滄桑六十年,青島港與時俱進,如今的青島港由青島老港區、黃島油港區、前灣港區和董家口港區等四大港區組成。董家口港區在一片深藍的海洋之中,擁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青島港如同從歷史深處出發的一艘巨輪,穿越歷史雲煙,直掛雲帆濟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