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麗華
在伴侶諮詢中常常會遇到在婚姻中碰到困難的人,這個時候大家都會思考婚姻中最基礎的是什麼。
- 有些人說是忠誠;
- 有些人說是能力;
- 有些人說的是只要TA對我好;
- 有些人說是雙方的溝通;
- ......
每一個人在婚姻的需求體現都不一樣。
今天我們只談談婚姻的一個重要基石:耐心。
第一部分:為什麼耐心是婚姻中的重要基石?
這和婚姻的特點有關。
婚姻生活中第一個特點:重複瑣碎
沒有足夠的耐心面對婚姻生活,陷入一地雞毛就會成為慣常。
美劇《億萬》,有一句經典台詞形容大多數人的生活就在重複三樣事情:Eat, Move, Shit (吃,挪,拉),這只是描述一個人;
而婚姻是兩個人,或三個人(孩子),甚至多人(雙方父母等)的Eat, Move, Shit。
日復一日,重複且瑣碎的行為背後需要付出各自不大不小的人生成本:
- 小至誰洗碗,倒垃圾,接孩子,買菜,做飯,哄孩子睡覺…
- 大至雙方不同的人生目標與個人需求;
都讓人一不小心就把婚姻變為不見硝煙的戰場;
這個時候,如果婚姻中的雙方具備耐心,相信日子會在細水長流中尋得許多人生樂趣;
雙方才有可能成為婚姻最大的受益人。
婚姻的第二個特點:基本組成是兩個不同的個體
這就意味著差異。
有差異的兩個人卻需要天天一起過著親密的生活,稍不注意就會引發權利之爭:
你說了算還是我說了算。
有的人說是經濟說了算,那是因為沒看到「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因為不同而爭奪話語權,生活中就不約而同的冒出:
*「否定」(例如:你不覺得你這麼做很幼稚嗎?)
*「挑剔」(例如:這麼點小事都做不好?)
*「質疑」(例如:你都不像當爸/媽的。)
*「評價」(例如:你就是一個沒長大的小孩子。)
*…
避免走入權利之爭,重點仍是耐心:
*願意花時間去了解對方是誰(不是只是結婚初期,而是在整個婚姻的存續期間);
*在這個事情上,TA為什麼這樣選擇;
*面對不同,大家如何商量和妥協
*…
耐心就像潤滑劑,將兩個大小不同的齒輪協調起來,運作才有可能實現。
婚姻的第三個特點:存續時間占人生比例大,雙方需要面對大大小小的許多困難和誘惑
人的一輩子,有多長,不在於時間,而在於你遇到了什麼事情和困境。
兩個人的婚姻:
*不輕易中途退場;
*不在困境面前落荒而逃;
常常是因為內心深處的耐心支撐著我們不被表象迷惑,堅定內心的「人生本如初相見」。
第二部分:談談什麼是耐心
1、從品格的角度,耐心是指不急躁,不厭煩;
常常,我們說一個人有耐心意思就是這個人「脾氣好」。可又有多少人天生就好脾氣呢。
所以,情緒管理尤其重要。
在了解情緒管理之前,我們先要明白情緒是一種體驗:
- 「箭在弦上」是情緒的來臨;
- 「沒有回頭箭」是情緒的發生。
我們在包括婚姻在內的許多生活或工作場合都有各種情緒體驗:快樂、開心、愉悅、悲傷、憤怒、委屈、難過、生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1)、當你小心翼翼講出自己的需求,對方嗤之以鼻
(2)、當你分享內心的小罪惡時,得到的是對方的嘲笑
(3)、當你不小心做錯事情時,對方總是得理不饒人
…
婚姻中的兩個人是親密的結合,因為親密會有各種暴露;當我們暴露自己時也給了對方各種羞辱或責備的可能。
這個時候,耐心直接地體現在情緒,影響到我們彼此之間的情緒價值。
比如,在婚姻中的甲乙兩人,甲在單位受了委屈,回到家裡,恰好乙做了一桌子飯菜高高興興等著甲回來吃飯。而甲帶著一肚子的情緒不敢在領導同事面前「放肆」,就在友好安全的乙面前一通抱怨來發泄:「這個菜咸了,那個菜貴了,就不知道我工作辛苦,一天到晚亂花錢,就知道花錢。」
甲由於在外委屈而引起的憤怒情緒體驗,扔到乙身上,甲給予乙的情緒價值就是負值。
「我在沒有認識你之前不知道活得多好!」
哈哈哈,這句話不知道有多少婚姻中人曾在心裡,甚至在狂風暴雨的吵架當中脫口而出呢。
又比如,甲參加考試,考砸了。回到家裡,和乙說了這件事,乙可以提供不同的情緒價值:
A:人生不就是折騰嘛,這次不行,下次繼續!
B:早就知道你不是那塊料,別折騰了!
當我們沒有意識到情緒體驗會給我們周圍的人帶來不同的情緒價值時,情緒管理就是一句空話。
沒有糾正態度,一心撲在技巧上,想不南轅北轍都難。
一直以來,情緒價值在婚姻中都很少被提及,似乎提及了婚姻就是被利用或者或者被提及了,好像婚姻就不再純潔。
你在關係中能不能給對方帶來一個好的感覺,比如在對方遇到困難或挫敗,感到沮喪、難過的時候,你是否給予一些安慰,給予一些支持。
如果這些做不到的話,最起碼不添亂,不添堵。
這樣兩個人才會喜歡在一起。
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你問TA:你為什麼喜歡跟TA在一起玩啊?TA說TA好玩,跟TA在一起高興。
成人的世界裡,婚姻當然不是,只是高興就可以。
但高興卻又是最直接和最基本的。
除非施虐受虐的兩人玩得不亦樂乎,但這已不在此文的討論範圍。
「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啊。」
很多人在婚姻存續一段時間以後,往往會感覺到對方動不動就煩躁,動不動就會粗暴的發脾氣。
否定對方,質疑對方;不斷的挑剔,不斷的否定;都會讓對方逃離。
毫不節制的情緒發泄讓兩個人的關係走入僵局。
能否在兩個人的關係中提供良好的情緒價值,相當於每天澆灌「情感」花草樹木的雨水,有足夠的耐心,才能滋養自己和對方。
2、在心理層面,耐心是指人格獨立的實現:
自己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和他人可以合作,並在合作中清楚了解自己和他人是兩個不同的個體。
耐心是我們在從大約12歲開始的青春期早期到25歲的青春期晚期的整個過程需要完成的一項重要的心智能力。
婚姻中的耐心,只有婚姻中的人才能體會;
因為人格不夠獨立,沒有在心理層面分離,總是沒有辦法把「我」和「你」分開,常常把「我」當做「你」,「你」當作「我」;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些經驗,對外人總是客客氣氣,對家人倒無需太多的客氣。
一樣的,如果你在婚姻中,太把他人當自己,也就容易沒有了分寸與禮遇。
就如文中之前提到的否定,挑剔,質疑,評價…
以及層出不窮的各種不待見。
日積月累,婚姻的面目就開始模糊。
耐心除了意味著我們不浮躁,不焦躁,不暴躁;還標誌著我們內心的沉穩與清晰的邊界。
一個耐心的人,是自戀充足的,不需要在他人身上索求價值,對事不關己的事情願意貢獻時間和精力,並感覺愉悅。
第三部分:如何有耐心
木心先生有一首詩叫做《從前慢》,很多人會把耐心理解成慢。
當然這是最直觀的一個表述或者感覺。
耐心,也可以是風風火火,卻依然給你如沐春風的感覺。
第一:認識事物的複雜性,消化挫敗感,不輕易放棄。
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有多面性,每個人的理解角度、深度、廣度都不一樣,希望快速的一蹴而就是因為對事物複雜性沒有足夠的準備。
在此,我們了解一下即時滿足和延時滿足這兩個概念。
對於嬰兒,餓了,就會哭,這個時候,媽媽要馬上給孩子喂奶,否則孩子就會越哭越大聲。
這個就是我們生而俱來的即時滿足的一個例子。
隨著我們長大,譬如上了小學,即使早餐吃少了,第四堂課肚子都餓得咕咕叫,我們也會等到中午用餐時間才去學校飯堂吃飯。
這就是延遲滿足。
即時滿足與延遲滿足沒有哪個好那個壞的區分,只是我們心理上的兩種滿足方式。
但這兩種滿足方式會影響到我們內心的穩定。
相對而言,延遲滿足能力比較強的人不容易急躁。
當我們了解到這些,在未能馬上達到自己的目標或即刻如己所願時,可以稍微給自己一段時空去等待,更為客觀的對待外在世界;
常言道:有耐心。
在婚姻中,遇到與自己想法不一樣的時候,學會給自己與他人擁有空間去消化。
婚姻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即使了解到資源有限,我們也能保有吸取滋養的可能。
第二:透過現象看本質,不拖拉,快而迅速的行動力。
有人會說不是吧,陳老師,耐心本來就是要慢慢的等待,能夠hold住,怎麼又成了一個快而迅速的行動力呢?
有時候耐心並不等於時間的慢,有時候耐心是我們可以透過層層的表現表象,看到直接到最核心的部分,從而迅速的採取行動。
第三:眾生平等的觀念。
在上述第一部分說到「為什麼耐心是婚姻的基石」的第二點,談到兩個人的不同需要耐心來協調。
這個時候,雙方都有眾生平等的觀念很重要,也就是常說的
「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每一個人都不可能一樣。
不一樣才是常態。
尊重自己所處的位置,同時也尊重TA所在的狀態。
第四:當我們在婚姻生活中因為耐心不足遇到問題時,動力性心理諮詢是如何工作的呢?
婚姻是我們所有關係裡面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我們所說的婚姻中的耐心,其實指的也是所有關係里的耐心,只不過,我們以婚姻關係作為典型闡述。
在動力性心理諮詢中,是如何在「耐心」上工作的呢?
不是直接的「給」,而只是「在」。
講一個諮詢中常見的現象:
有一些來訪者,常常諮詢了幾次就忍不住會問:
*我該怎麼辦?
*你能不能給我一些建議?
*能不能儘快解決這個問題?
…
一個人沒有足夠的對自己的耐心,其實是很難對別人有耐心的;
*你的身邊有沒有人通過不停的換伴侶解決內心無法解決的衝突的;
*你周圍有麼有人總是在人生關鍵時刻掉鏈子;
*你自己會不會發現有一些夢會重重複復的出現;
…
強迫性重複一直在考驗著我們的耐心。
我們的潛意識總是智慧的給我們「敲警鐘」,讓我們有機會重新體會:
被好好對待,特別是有耐心的對待。
一個人,只有逐漸具有耐心對待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耐心對待他人。
對大多數人來說,最寶貴的是生命。時光飛逝,大家都急。這個時候有人願意按照你的節奏陪著你,那就是耐心。
諮詢中很需要諮詢師有這種耐心:
- 與其說來訪者購買的是諮詢服務,不如說購買的是時間;
- 與其說購買的是時間,不如說購買的是耐心。
一個有耐心的諮詢師,往往能承接來訪者的焦慮,抽絲拔繭:
- 不會因為自己的焦慮而直接見諸行動,例如直接給建議;
- 不會迷失在來訪者的強迫性重複中而不知所措,從而把諮詢室變成一來一往的桌球的搓球檯。
多年之前,我有一位督導常常和我說:less is more (少即多)
是的,
- 行內人常常會說:諮詢師話越少諮詢越有效果。(當然是基於成熟了解諮詢框架及技術的前提下)
- 行外人常常認為:諮詢師說得越多越好,好像花出去的銀子才有實報。
來,我們一起看一個例子:
50分鐘的諮詢,來訪者遲到45分鐘,TA很焦慮。
趕到諮詢室只剩下5分鐘,進門用了1分鐘,坐下用了1分鐘,解釋原因用了2分鐘,1分鐘推門離開。
有趣的是才短短5分鐘,當TA離開時卻很安定。
這一小節諮詢,來訪者好像沒有得到什麼實相的東西,卻又似乎感到很滿足,為什麼?
因為,諮詢師的耐心。
不為給而「給」,而是安在於「在」。
如果諮詢師沒有足夠的耐心,就會忍不住在現實層面工作,忙著解釋,安慰或給出具體建議;於是,這種沒有足夠耐心的接力棒又傳到來訪者手中,讓諮詢表面看起來的很有收穫,其實是白白撒了銀子;
因為」沒有耐心」正在重複。
動力性心理諮詢師的多年受訓內容不在於說什麼,而在於怎麼說或不說。
清楚的知道來訪者要的不是「給」,而是「在」,耐心才會被允許。
從第一眼見到諮詢師,來訪者就安定下來,「哦,你還在」。
是的,TA趕過來就是要確定這個「在」:你會一直在,即使我遲到了,即使我忘了。
TA知道,在他預約的這個生命時段,即使他忘記了,」在」不容置疑。
而過往成長經歷中重要撫養人的常常「不在」,被新的體驗「在」替代。
無論來或不來,諮詢師一定「在」的篤定才是諮詢中潛意識的滿足。
就像玩遊戲的小孩子玩得不亦樂乎,偶爾想起媽媽,回過頭,看到媽媽「在」,就能安心繼續投入玩遊戲。
很多人沒有耐心或許是因為沒有「在」的經歷,幼年在內心世界能穩穩妥妥建立起「在」的體驗對於我們日後建立穩定的人格結構有很大的影響;
如果沒有或者不足,就會因不信任而焦躁。
這也是動力性心理諮詢不是幾次就有效果的原因,因為它著力於內在的潛意識世界。
雖然這是許多諮詢時段的其中一個畫面,但一節一節的每次一點一點的累積這種篤定,耐心會慢慢的內化,因為有人這樣對待你,讓你的人生有了新的體驗。
第四部分 :寫在最後
一般來說,我們的婚姻生活占我們的人生比重會有多大呢?
如果我們從25歲結婚,我們有100年的命,那我們將近有3/4的時間是在婚姻里。
當然,或許不僅僅是一段婚姻,不排除僅僅是一段婚姻。
如果這麼長的生命里,你能遇到一個有耐心的伴侶;
真的是值得內心喜賀的事情。
春節了,祝福在婚姻中的人,或者準備進入婚姻中的人,或者還沒有進入婚姻將來會進入婚姻中的人;
在「愛你愛你」(2020)年,與耐心相遇。
作者簡介:
陳麗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CAPA中美精神分析聯盟督導組畢業。向日葵心理諮詢中心簽約諮詢師。伴侶關係諮詢師(國際婚姻家庭指導師)。個人微信公眾號ID:ChenlihuaXi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