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夏Wayne@bigfun社區
1911年,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杜,在自己題為《第七藝術宣言》的文章中,首次將影視作品視為一種表演藝術。也是自那時起,電影(也包括電視劇)開始以「第七藝術」的身份,在人類發展的道路上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值此抗擊新冠病毒戰役之際,我將挑選5部與疾病有關的高分影視作品,望各位能從中有所收穫。為方便讀者閱讀,本文將會以豆瓣評分為參考對影片進行排名,並非本人對作品本身的評價。
NO.5:《傳染病》(美國,2011年上映,豆瓣評分6.9)
雖然這部電影大牌雲集: 瑪麗昂·歌迪亞、馬特·達蒙、勞倫斯·菲什伯恩、裘德·洛、格溫妮斯·帕特洛……可豆瓣用戶還是給了這部電影僅僅6.9的評分。但如果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傳染病》也許是本次推薦的眾多電影當中最具專業性和真實性的作品,因而在時下最具有參考價值。電影講述一種新型致命病毒,在數日之內便席捲全球的故事——
但毫無疑問的是,現實中顯然不可能有傳播力度、致死率如此之高的病毒。因為死亡率過高,就往往意味著宿主和媒介很容易被掐斷,傳染性因此會大打折扣。但考慮到這部電影僅有90分鐘左右,導演和編劇的適度誇張也在情理之中了。
誇大其詞不惜造謠的記者、為了研發疫苗不惜以自己為實驗體的醫生、因疾病而恐慌四處逃竄結果造成病毒擴散的平民、無意中將消息傳遞出去結果成為「吹哨人」的專家……在《傳染病》面世之初,這些橋段曾被影迷們稱之為「編劇毫無邏輯的侮辱觀眾智商」。
然而就在不久前,隨著B站放映廳正式上架《傳染病》之後,觀眾們才意識這是一部極具科學素養的神片。正所謂「電影需要邏輯,可現實卻不需要」,《傳染病》再一次用「神預言」般的劇情向觀眾展示了一個亘古不變的道理:恐慌帶來的破壞,永遠要比災難更強。
對了,影片結尾處還有一個近乎超神的彩蛋,建議各位千萬不要錯過。
NO.4:《極度恐慌》(美國,1995年上映,豆瓣評分7.7)
大名鼎鼎的《極度恐慌》,首部以伊波拉病毒為原型拍攝的電影,由達斯汀·霍夫曼、蕾妮·羅素、摩根·弗里曼、凱文·史派西等人主演。影片講述1967年,非洲一座美軍軍營肆虐著一種恐怖的疾病,專家在取樣離開後將營地炸毀。然而附近的白臉猴卻在無形之中,成為這種致命病毒的攜帶者,並在多年後被倒賣野生動物的商人帶到了美國……
首先要說的是,這部電影里有關猴子傳染人的幾個橋段,一度成為我揮之不去的童年陰影。這導致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每當年幼的我去動物園玩耍時,看到那些可愛的猴子們,總是會打心底里感到恐懼。
作為目前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病毒之一,伊波拉幾乎就是死亡代名詞——在紀實文學《血疫》當中,就有對這種疾病的詳細描述:
「在飛往肯亞首都內羅畢的航班上,那個法國工人的病情迅速惡化。他的整個頭部變成了青黑色,嘴唇上沾滿了紅色粘液,同時他還難以自抑的狂嘔,似乎要把暈機袋吐穿一樣,吐出的東西看起來像瀝青,黑色,粘稠。這說明他體內正在發生著非常恐怖的事情。」
「醫生扒開患者的眼皮,發現雙眼已經被鮮血淹沒了,擴散的瞳孔意味著嚴重的腦損傷。醫生用自己沒有防護的手指伸進患者的口腔,清理粘液和黑血以便插入喉鏡。就在醫生低頭觀察氣管的位置時,那具「血屍」突然顫抖起來,噴嘔出滾燙的黑血,醫生的制服上,臉上,眼睛裡被濺的到處都是。」
由於病程極快,且致死率高達90%,所以伊波拉很容易因宿主死亡而被切斷傳染。但在《極度恐慌》中,導演和編劇出於藝術性和觀賞性的考量,對伊波拉病毒進行了好萊塢式的誇張——而在影片後期,為達斯汀·霍夫曼設計個人英雄秀,成為這部電影少有的敗筆。
NO.3:《流感》(韓國,2013年上映,豆瓣評分7.8)
一群來自東南亞偷渡客的終於抵達韓國,然而除一人逃入鬧市之外,其餘人卻全部病死。可由於此人攜帶致命豬流感病毒,導致一場史無前例的疾病開始迅速傳播,而感染內科專家金仁海和消防隊救援人員姜智久,則成為阻止這場災難的關鍵……
嚴格來說,我並不是很喜歡這部電影——因為《流感》依然是韓式電影的標準套路:視權利為一切的官僚,自私自利各懷鬼胎的大眾,看似接地氣其實仿佛聖母且瘋狂作死的主角,總有種故意在黑暗化的劇情……
不過考慮到《流感》的粉絲眾多,我還是選擇將其放到本次的推薦列表之中,以尊重多元化的口味。而且若論特效和場面,《流感》在當年的韓國乃至全球電影市場之中,都絕對屬於第一梯隊的級別。
還是那句話,發病如此之快且死亡率奇高的病毒還能全國範圍內傳播,只能解釋為《流感》的編劇和導演出於對藝術性的考量。
NO.2 《十二猴子》(美國,1995年上映,豆瓣評分8.1)
這是一部將科幻與疾病元素相結合的神作,故事講述2035年人類被12隻猴子軍研製病毒全滅,僅有少數人得以逃出生天在底下苟且偷生。為了追查12隻猴子軍的來歷,由布魯斯·威利主演男主角先後兩次穿越回1996年的美國,試圖找出爭相力挽狂瀾。
但實際上,這部電影的主旨並非疾病,導演講故事的核心點,更多還是著力於時空穿梭的因果悖論。可即便如此,《十二猴子》對於我們來說,依然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啟示:
其一,不要盲目自大,隨意玩弄自然規律,否則有可能會承擔巨大代價。這也是為何我們面對日漸成熟的基因技術,依然保持慎之又慎的態度。
其二,如果縱容傳染病自由傳播,將會造成怎樣可怕的後果。所以在新冠病毒發展至今,國家對隔離和預防的重視程度,要遠高於治療!
NO.1 《血疫》(美國,2019年上映,豆瓣評分8.1)
作為一部美劇,《血疫》改編自理察·普雷斯頓於1994年出版的同名紀實文學——沒錯,前文提到的《極度恐慌》創作靈感也是來源於此書。而普雷斯頓也因此獲得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頒發的防疫鬥士獎,他本人也是有史以來唯一一位非醫師身份得主。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劇情略顯誇張且充滿英雄主義的《極度恐慌》,很好地繼承了原著作者創作思路的劇版《血疫》,對於疾病的描繪顯然要更具科學素養。不論演員的台詞設計,還是對P4級別實驗室的展示,《血疫》已經做到了近乎完美,幾乎可以當做一部科普作品。
不過,《血疫》美中不足的,還是過多著筆於情感戲,使得劇情的節奏不是那麼緊湊。但瑕不掩瑜,這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小短劇,還是能為我們人類敲響警鐘:在大自然當中,還有很多肉眼不可見的致命殺手!
番外:《世界大戰》(美國,2005年上映,豆瓣評分6.6)
這是一部有關外星人入侵地球的電影,與人類抵禦疾病幾乎沒有聯繫,但我還是要推薦各位去看看。
這部由史匹柏導演,湯姆·克魯斯主演的《世界大戰》,主要講述在人類軍隊節節敗退,外星人即將占領地球的時刻,神秘的幫助徹底擊潰了入侵者——但這樣的反轉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令人拍案叫絕。
相信我,耐心看完這部電影,你不僅會知道新冠病毒其實並不需要恐慌,也會明白人類歷經數十萬年進化出的免疫系統,是一個多麼強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