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布:新冠肺炎,這個藥方有效率超90%

2020-02-08     珠海市場監管


官宣,抗擊新冠肺炎,中醫藥研究取得進展,清肺排毒湯治療總有效率可達90%以上。


官宣,一中醫藥方劑總有效率達90%以上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官方發布:中醫藥有效方劑篩選研究取得階段性進展,試點省份臨床觀察顯示:清肺排毒湯治療總有效率可達90%以上。



據悉,1月27日,國家中醫藥局緊急啟動「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有效方劑篩選研究」專項,在山西、河北、黑龍江、陝西四省試點開展清肺排毒湯救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臨床療效觀察,重點觀察確診患者乏力、發燒、咳嗽、咽痛、納差等症狀及影像學表現變化情況,旨在迅速找到針對本次疫病有良好療效乃至特效的核心方藥。

4省試點臨床觀察顯示,清肺排毒湯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總有效率可達90%以上。

據統計,截至2月5日0時,4個試點省份運用清肺排毒湯救治確診病例214例,3天為一個療程,總有效率達90%以上,其中60%以上患者症狀和影像學表現改善明顯,30%患者症狀平穩且無加重。

據專家介紹,清肺排毒湯由漢代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的多個治療由寒邪引起的外感熱病的經典方劑優化組合而成,組方合理,性味平和,可用於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輕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也可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合理使用。該方也可用於普通感冒和流感患者。但該方為疾病治療方劑,不建議作為預防方使用。

清肺排毒湯

麻黃9g

炙甘草6g

杏仁9g

生石膏15~30g(先煎)

桂枝9g

澤瀉9g

豬苓9g

白朮9g

茯苓15g

柴胡16g

黃芩6g

姜半夏9g

生薑9g

紫菀9g

冬花9g

射干9g

細辛6g

山藥12g

枳實6g

陳皮6g

藿香9g


務必使用傳統中藥飲片,水煎服,一天一付,早晚兩次(飯後40分鐘),溫服。

如有條件,每付藥服用後服大米湯半碗,舌干津液虧虛者可多服(注意:如果患者不發燒則生石膏的用量要小,發燒或壯熱加大生石膏的用量。)


中西醫結合,可以治癒新冠肺炎


在2月7日下午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介紹,目前正探索和總結、推廣科學治療辦法,將臨床有效的方法應用到救治中,特別是發揮中醫藥的優勢。

日前,央視《新聞聯播》也報道了中西醫聯合診療新冠肺炎取得成效的情況——北京地壇醫院主任醫師王融冰表示,根據第四版診療方案,各地加強中西醫聯合診療,目前已經取得一定效果。


根據以往經驗,中醫藥在調整人體應對病毒感染時的免疫狀態有明確的作用,早期治療、早期用上中藥有可能減少重症的發生率。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袁正宏認為,從已有的資料看,中藥的主要作用可能不是直接「針對病毒」,但確實能起到緩解症狀和減輕併發症的作用。「我認為中藥用於治療是沒有問題的,應該能發揮積極作用」。

據新華社報道,2月6日上午,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18名確診新冠肺炎的患者出院。當天下午,又有5名新冠肺炎的患者從武漢市中醫醫院出院——這是湖北省首批大規模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痊癒的患者。

「病人的出院就意味著臨床治癒,中醫的手段加上西醫支持治療是可以治癒新冠肺炎的」,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介紹道。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認為,中醫和西醫兩者各有各的優勢,優勢可以互補,不能互相取代,在這次疫情中也顯示出了這一特點。


「如西醫的呼吸支持、循環支持治療等是重要的支撐措施,中醫則注重改善症狀,調節體質狀態,共同治癒新冠肺炎。但要提醒一下,在恢復期的時候重視綜合康復,中藥對恢復體能,促進肺部殘餘炎症吸收更有優勢。」

針對如何預防,劉清泉表示,首先是要保護好口鼻,其次要好好洗手,最後是要提升自身正氣和免疫力,化濁氣、化濕氣,節飲食,提升免疫力。「另外就是我們要休息好,休息好是保護自身正氣的重要一點。

2月5日上午,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

第五版診療方案指出,新冠肺炎屬於中醫疫病範疇,病因為感受疫戾之氣,各地可根據病情、當地氣候特點以及不同體質等情況,參照最新版方案進行辨證論治。

據賽柏藍-基層醫師公社不完全統計,截止日前,北京、天津、河北等17個省市已發布本省市的新型肺炎中醫藥防治方案。


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防治方案

(第二版)


根據目前我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臨床特點和流行病學狀況,專家組認為其屬於中醫疫病範疇。


結合北京收治病例的特點和北京當前氣候環境特點,臨床診治可參照本方案確定的原則進行辨證論治及預防。


一、成人中醫藥治療方案


1、疫毒襲肺證(普通型)


【症狀】初起發熱或無發熱,惡風寒,乏力,咳嗽,有痰或少痰,頭身重痛,氣短,口乾,脘痞,或有便溏。舌苔白或黃或膩,脈滑數。


【治法】清肺透邪、益氣化濁。


【參考方藥】

黃芩 15g 知母 10g 炙麻黃 10g 杏仁 9g(炒) 白蔻 6g(打) 生苡仁 30g 桑白皮 15g 蒼朮 10g 生黃芪 10g 葶藶子 15g


【加減】發熱重加生石膏 30g(先下)、青蒿 15g、柴胡15g;咽痛加銀花 15g、連翹 15g、桔梗 9g;苔膩加藿香 10g、佩蘭 10g、陳皮 10g;腹瀉者去知母,加黃連 9g。


【參考中成藥】

口服: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顆粒)、雙黃連口服液(顆粒)、清開靈膠囊等。


2、疫毒壅肺證(重型)


【症狀】高熱,咳嗽,少痰,胸悶胸痛氣促,身痛,口乾不欲飲,脘腹脹滿,噁心嘔吐,便秘或便糖不爽,氣短,乏力,舌紅或絳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保肺平喘。


【參考方藥】

生石膏 45g(先下)炙麻黃 10g 杏仁 10g 銀花 15g (炒)知母 10g 水牛角片 30g 浙貝母 10g 瓜蔞 30g 生大黃 10g(後下)厚朴 15g 地龍 20g 葶藶子 20g 赤芍 20g 生黃芪 20g


【加減】煩躁舌絳口乾者加生地 30g、丹皮 15g; 氣短乏力明顯者加西洋參 10g;便溏不爽者加檳榔 10g。


【參考中成藥】

靜脈滴註:痰熱清注射液、血必凈注射液、熱毒寧注射液等。

口服:新雪顆粒、紫雪丹、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顆粒(膠囊)等。


3、疫毒閉肺證(危重型)


【症狀】呼吸困難、胸悶或胸痛,喘息氣促,乾咳、少痰,乏力,語聲低微,燥擾不安,甚則神昏譫語,汗出肢冷,口唇紫暗,舌暗紅苔黃膩,脈沉細欲絕。


【治法】化濁開閉,益氣斂陰


【參考方藥】 全瓜蔞 30g 鬱金 10g 葶藶子 30g 丹參 30g 地龍 15g 蠶砂 15g 蒼朮 15g 豬苓 30g 生大黃 10g(後下)枳實 15g 炒山梔 15g 生曬參 30g


【加減】氣短疲乏喘重者加山萸肉 30g; 口唇紫紺加三七 3g(沖)、馬鞭草 30g; 冷汗淋漓加黑順片 10g(先煎)。


【參考中成藥】

靜脈滴註:參麥注射液,參附註射液,痰熱清注射液,血必凈注射液等。

口服:安宮牛黃丸或蘇合香丸等。


4、氣陰兩虛證(恢復期)


【症狀】氣短,動則氣喘,或咳嗽,神疲倦怠,自汗,心悸、納呆,口乾咽燥,舌紅少津或舌嫩紅,舌苔黃或稍膩。


【治法】益氣養陰


【參考方藥】 沙參 15g 麥冬 15g 生黃芪 15g 神曲 20g 赤芍 15g 桑白皮 15g 地骨皮 15g 枳殼 10g 青蒿 15g 生地 15g


【加減】 氣短氣喘加五味子 10g;心煩失眠加炒棗仁15g; 納差、便溏加黨參 15、茯苓 15、半夏 9g、陳皮 10g、甘草 6g。


【參考中成藥】口服:生脈飲等。


二、兒童中醫藥治療預案


1、熱毒蘊肺證


【症狀】初起惡寒,發熱,咳嗽,咽喉干痛,噁心嘔吐,納差,便秘,舌尖偏紅,苔白厚,脈浮數,指紋紅。


【治法】清熱解毒 化濕宣肺


【參考方藥】

炙麻黃 4g 生石膏 20g 知母 9g 杏仁 10g 生薏仁 10g 蘆根 10g 桔梗 6g 桑白皮 10g 銀花 10g


2、疫毒閉肺證


【症狀】高熱,咳嗽,氣粗,痰黃,可伴便秘,口渴咽干,舌質紅,舌苔黃,脈浮滑數,指紋紫。


【治法】化濁開閉 養陰清熱


【參考方藥】

炙麻黃 4g 生石膏 20g 知母 9g 杏仁 10g 生薏仁 10g 全瓜簍 10g 熟大黃 5g 桑白皮 10g 葶藶子 6g 水牛角片 10g 地龍 10g 人參 6g


三、中醫藥預防指導原則


1、成人中藥預防處方


【處方一】適用於流行期間普通人群的預防 麥冬 3g、桑葉 3g、菊花 3g、陳皮 2g。以上 4 味代茶飲,用於群體預防性投藥加黃芪 10g。


【處方二】適用於流行期間普通人群,尤其適合伴咽喉不適、大便偏干者。


金蓮花 2 朵、麥冬 5 粒、青果 2 粒(打碎)、白菊花 2 朵。以上 4 味代茶飲。


【處方三】適用於流行期間與新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密切接觸或慢性基礎病患者的預防


生黃芪 9g、北沙參 9g、知母 9g、金蓮花 5g、連翹 9g、蒼朮 9g、桔梗 6g。

上 7 味以水煎服,每日 1 次,可以連續服用 6 天。


2、兒童中藥預防處方


【處方】金銀花 3 克、蘆根 6 克、陳皮 2 克。

以上 3 味水煎代茶飲,用量根據年齡、體重適當加減,適用於流行期間普通兒童,可以連續服用 6 天。


天津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預防方案

(試行第二版)

為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的全療程、全方位作用,加強中西醫結合,科學、規範開展中醫藥防治工作,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聯合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參照其它省市診治經驗,結合我市地域氣候特點及天津確診病例辨證情況,制定本方案。


一、生活起居預防


1.保持心理平衡,戒慌戒躁。


2.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忌食生冷、辛辣、油膩之品。勿食野生類動物食品。


3.適量運動,宜進行有氧運動。


4.充分休息,保證睡眠充足。


5.保持咽喉清潔。


6.保持大便通暢。


7.遵循防控八條措施。


二、中藥預防


(一)普通人群的預防


1.平和體質者


荷葉、鮮百合、胖大海、金銀花、陳皮、蒼朮,各少許,水煎,半滾燙沖泡綠茶少許,代茶頻飲。


2.體質偏熱者


方藥: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蘆根15克、佩蘭10克、金銀花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6克


用法:每日一劑,浸泡半小時,水煎20分鐘,溫服1次,或煮沸代茶頻飲,連服5至7日。


3.體質偏弱者


方藥:生黃芪15克、炒白朮10克、防風10克、陳皮10克、金銀花10克、玄參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6克


用法:每日一劑,浸泡半小時,水煎30分鐘,溫服1次,或煮沸代茶頻飲,連服5至7日。


(二)密切接觸人員的預防


方藥:柴胡18克、黃芩12克、枳殼12克、桔梗10克、厚朴12克、檳榔18克、金銀花15克、貫眾10克、草果6克、青皮6克、佩蘭10克、荷梗6克、生黃芪18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7日,無不適可繼服7日。


醫學觀察期積極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聯合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推進中醫藥治療及早介入。


河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防治方案

(試行第三版)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我省的流行病學特徵、臨床表現及病程進展特徵,符合中醫「疫病」的特點。外感疫癘濁毒之氣,病位由表及里,多遵從上中下三焦和衛氣營血傳變規律。


本病屬本虛標實,病因為濕濁疫毒,病機特點為「濕、濁、毒、熱、瘀、虛」,扶正祛邪貫穿整個治療過程,祛邪以化濁解毒為要,扶正以補益氣陰為則。依據不同階段邪正盛衰隨證加減,辨證施治。


1.醫學觀察期


臨床表現1:乏力伴胃腸不適

推薦中成藥:藿香正氣軟膠囊(丸、水、口服液)


臨床表現2:乏力伴發熱

推薦中成藥:連花清瘟膠囊(顆粒)、清開靈軟膠囊、金花清感顆粒、疏風解毒膠囊(顆粒)、防風通聖丸(顆粒)


2.臨床治療期


(1)濕濁郁肺


臨床表現:發熱或往來寒熱,乾咳,少痰,咽干,倦怠乏力,胸悶,脘痞,或嘔惡,便溏。舌質淡或淡紅,苔白或白膩,脈濡。


治法:祛濕化濁,清肺透邪


推薦處方:麻杏石甘湯、小柴胡湯、五苓散、射干麻黃湯加減;可選服連花清瘟膠囊(顆粒)或藿香正氣軟膠囊(丸、水、口服液)。



(2)濁毒閉肺


臨床表現:身熱不退,咳嗽痰少,或有黃痰,胸悶氣促,腹脹便秘。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滑數。


治法:宣肺解毒,通腑泄濁


推薦處方:宣白承氣湯、黃連解毒湯、解毒活血湯加減,送服連花清瘟膠囊或清開靈軟膠囊;可選用清開靈注射液、血必凈注射液。



(3)內閉外脫


臨床表現:神昏,煩躁,胸腹灼熱,手足逆冷,呼吸急促或需要輔助通氣。舌質紫絳,苔黃褐或燥,脈浮大無根。


治法:開閉固脫,解毒救逆


推薦處方:四逆加人參湯、安宮牛黃丸、蘇合香丸;參附註射液、血必凈注射液。人參15g 炮附子15g 山茱萸20g 送服安宮牛黃丸或蘇合香丸。


(4)氣陰兩傷


臨床表現:無發熱或時有低熱,乏力,心慌,口乾,自汗出,腹脹,大便不調。舌淡紅,苔白或苔少,脈虛數。


治法:益氣養陰,健脾化濁


推薦處方:王氏清暑益氣湯合二陳湯加減



預防和調護

(一)口服處方預防


1.普通人群預防方


2.特殊人群預防方

(1)孕婦

(2)兒童

(3)老年人


3.患有基礎疾病者預防方

(1)血糖偏高或糖尿病患者

(2)血壓偏高或高血壓患者

(3)冠心病等心腦血管慢性疾病患者

(4)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處於緩解期患者


注意事項:建議在醫師指導下服用;服用期間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及時諮詢醫師;對上述藥物有過敏史者禁用,過敏體質慎用;兒童藥物劑量以3~5歲兒童為宜,其他年齡兒童酌情增減。


(二)其他方法預防


1.刮痧方


百會、印堂、太陽、曲池、合谷、脊柱兩側(華佗夾脊穴或膀胱經)、向下或向內、向外輕輕反覆刮動。肘窩、膕窩等處,可以用拍打法,向下或向內、向外輕輕反覆由輕到重拍打。具有祛濁辟穢之功。


2.香囊方


藥物組成:藿香、佩蘭、金銀花、桑葉、菊花,等份為末,制為香囊佩戴。


3.代茶飲方


黃芪12g、金銀花15g、藿香10g、防風10g,開水沖泡代茶飲。


4.足浴方


藥物組成:當歸20g、黃芪30g、藿香20g、佩蘭15g、生薑15g。水2000ml,水煎45分鐘,取汁,入桶中足浴。每日一次,每次30分鐘,以全身微微汗出為度。


(三)生活調護


1.注意適時增減衣物,避免到人員密集場所,居室多通風,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勤更衣,戴口罩。


2.飲食宜清淡、規律。多飲水,多食用水果、蔬菜及牛奶、雞蛋等。


3.作息要規律,保證充足睡眠,適當鍛鍊身體,可採用八段錦、養生樁、太極拳等。


4.暢情怡志,保持情緒穩定。

遼寧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診療方案

(試行第二版)


吉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治療方案

(試行第一版)


一、病因病機


本病屬於中醫疫病範疇,病因為感受疫戾之氣,病位在肺,基本病機特點為「濕、熱、毒、瘀」;在我省發病患者結合地域特點,可見「寒」症特點。


二、臨床症狀


(一)濕邪郁肺


臨床表現:低熱或未發熱,乾咳,少痰,咽乾咽痛,倦怠乏力,胸悶,脘痞,或嘔惡,便溏。舌質淡或淡紅,苔白或白膩,脈濡。


治 法:化濕解毒,宣肺透邪。


推薦處方:麻杏薏甘湯、升降散、達原飲。


基本方藥: 麻黃5-10g 、杏仁5-10g、 草果5-10g、 檳榔5-10g、蟬蛻6-12g、 連翹10-20g、蒼朮10-20g、黃芩10-15g、生薏苡仁10-15g、生甘草5-10g。


(二)邪熱襲肺


臨床表現:發熱,口渴,不欲飲,胸悶、咽干少痰,納差,大便不暢或便溏。舌邊尖紅,苔黃,脈浮數。


治 法:清熱解毒,宣肺透邪。


推薦處方:麻杏石甘湯、小柴胡湯加厚朴、茯苓、薏苡仁。


基本方藥:麻黃5-10g、杏仁5-10g、 生石膏30-50g、 連翹10-20g、黃芩5-10g、柴胡10-15g、生薏苡仁10-15g、厚朴5-10g、 茯苓10-15g、生甘草5-10g。


(三)濕熱蘊毒、肺氣閉塞


臨床表現:發熱,或身熱不揚,汗出不暢,喘息氣促,乾咳或嗆咳,或伴有咽痛,胸悶脘痞,口乾飲水不多,口苦或口中黏膩,大便粘滯。舌暗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 法:清熱化濕,宣肺解毒。


推薦處方:麻杏石甘湯,甘露消毒丹合升降散。


基本方藥:麻黃5-10g、 杏仁5-10g、 生石膏30-50g、滑石10-20g、茵陳10-30g、黃芩10-15g、白蔻仁5-10g(後下)、藿香10-15g、蒼朮10-15g、葶藶子10-20g、連翹10-15g、白僵蠶5-10g、 蟬蛻6-12g、薑黃5-10g、赤芍10-15g、生甘草5-10g。


加減:熱偏盛可加黃連、魚腥草;濕偏重加茯苓、佩蘭;濕熱俱盛,加黃連、生薏苡仁;肝膽濕熱者,可選龍膽瀉肝湯加減。


(四)邪毒閉肺


臨床表現:高熱不退,咳嗽痰少,或有黃痰,胸悶氣促,腹脹便秘。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滑數。

治 法:宣肺解毒,通腑瀉熱。


推薦處方:宣白承氣湯、黃連解毒湯、解毒活血湯。


基本方藥:杏仁5-10g、生石膏30-50g、瓜蔞10-15g、大黃3-5g、麻黃5-10g、葶藶子10-20g、桃仁5-10g、赤芍10-15g、生甘草5-10g。


(五)內閉外脫


臨床表現:神昏,煩躁,胸腹灼熱,手足逆冷,呼吸急促或需要輔助通氣。舌質紫絳,苔黃褐或燥,脈浮大無根。


治 法:開閉固脫,解毒救逆。


推薦處方:四逆加人參湯、安宮牛黃丸、紫雪散。


基本方藥:人參5-10g、附子6-10g(先煎)、山茱萸20-25g、送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散。


黑龍江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

中醫藥防治方案(第二版)


在反覆研究多例確診病例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完善中醫藥對本病的預防和對症治療,結合本省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疾病特點


1.流行病學。本病主要經過呼吸道飛沫傳播,也可通過接觸傳播、氣溶膠傳播。潛伏期一般為3-7天,最長約14天,潛伏期具有傳染性,這與SARS有很大不同。目前所見傳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多數病例均有與武漢市相關的直接或間接接觸史。人群普遍易感,已出現聚集性病例,老年人及有基礎疾病者感染後病情較重,兒童及嬰幼兒也有發病。


2.臨床表現。發熱、咳嗽並非新冠肺炎的唯一首發症狀,消化系統症狀、神經系統症狀、心血管系統症狀、眼科症狀、或僅有輕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等均可為本病的首發症狀。部分流行病學患者自身症狀不明顯,但有較強傳染性,僅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等,無肺炎表現,多在1周後恢復。重症病例多在1周後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兒童病例症狀相對較輕,少數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死亡病例多見於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礎疾病者。


3.實驗室檢查。發病早期外周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減低,淋巴細胞計數減少。部分患者出現肝酶、肌酶和肌紅蛋白增高。多數患者C反應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鈣素原正常。嚴重者D-二聚體升高。採集痰液、咽拭子、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標本中可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


4.胸部影像學。早期呈現多發小斑片影及間質改變,以肺外帶明顯。進而發展為雙肺多發磨玻璃影、浸潤影,嚴重者可出現肺實變,胸腔積液少見。


二、醫護人員防護


發現觀察病例或確診病例時,醫務人員應當按照標準預防和額外預防的原則,採取飛沫預防+接觸預防相結合,在各環節必須做好個人防護及消毒隔離工作,要做到第一時間採取隔離措施、第一時間進行檢測,堅持首診醫師負責制,規範病歷發現、報告和處置。防護用品的使用可參照《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見醫用防護用品使用範圍指引(試行)的通知》(國衛辦醫函〔2020〕75號)執行。


三、中醫辨證分型


根據目前了解的本病的發病特點和傳變規律以及武漢當地的氣候特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屬於中醫「疫病」「濕瘟」的範疇,其病因屬性為「濕毒之邪」致病,其病機特點為濕邪瘀阻。根據疾病的傳變規律分為以下五型:


1.濕溫郁肺證。低熱或無發熱,咳嗽,咯痰,咽痛,倦怠乏力,或胸悶、脘痞、腹脹,或嘔惡,納少,便溏,舌質淡或淡紅,苔白或白膩,脈浮緩。


治療原則:化濕解毒,宣肺透邪。


建議方藥:三仁湯合藿朴夏苓湯加減:


杏仁10g,白豆蔻15g,姜半夏15g,陳皮10g,茯苓15g,生薏苡仁20g,通草15g,藿香15g,厚朴15g,白朮15g,土茯苓20g,竹葉15g,蘆根15g,生薑10g,甘草10g。


2.痰熱壅肺證。高熱,咳嗽,咯黃痰,咽痛,嚴重伴喘,胸悶痛,汗出,口渴,手足逆冷,舌質淡紅,苔薄黃或黃膩,脈滑數。


治療原則:清肺解毒瀉熱,化痰止咳平喘。


建議方藥:麻杏石甘湯合清氣化痰湯加減:


麻黃9g,杏仁10g,生石膏30-50g,甘草10g,浙貝母15g,瓜蔞15g,黃芩15g,桔梗15g,枳殼15g,茯苓20g,葶藶子15g,魚腥草30g,白朮15g,蒼朮15g,陳皮10g,清半夏10g,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


中藥製劑推薦:痰熱清注射液,熱毒寧注射液,復方金銀花顆粒,雙黃連口服液,雙黃連注射液,雙黃連粉針,復方芩蘭口服液。


中藥院內製劑:金石清瘟解毒口服液(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制),銀連清瘟解毒口服液(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制),麻芩止咳糖漿(黑龍江省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制),抗支糖漿(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制)等。


3.邪毒閉肺證。發熱,入夜尤甚,喘促,呼吸困難,咳嗽,咯黃痰或鐵鏽色泡沫痰,胸脅痛,口唇紫紺,舌質淡紫或降紫,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療原則:清氣涼血解毒,活血化瘀通絡。


建議方藥:清瘟敗毒飲合解毒活血湯加減:


水牛角30g,生地15g,黃芩15g,丹皮15g,生石膏30-50g,梔子10g,玄參15g,浙貝母15g,連翹15g,知母15g,桔梗15g,丹參15g,桃仁15g,地龍15g,川芎15g,太子參15g,甘草10g。


4.邪毒蒙竅證。發熱,神昏譫語,煩躁不安,胸腹灼熱,手足逆冷,喘促。舌質紫絳,苔黃而燥,脈浮。


治療原則:清熱解毒,豁痰開竅。


建議方藥:紫雪丹或至寶丹,安宮牛黃丸,蘇合香丸酌情選用。


出現內閉外脫之證時,中藥製劑可選用參附註射液,生脈注射液等。


5.余邪未盡,氣陰兩傷證。汗出熱退,或低熱,乾咳,少痰或無痰,口乾,口渴,舌質紅,苔黃燥或少苔,脈浮數或虛數。


治療原則:清熱生津,益氣養陰。


建議方藥:竹葉石膏湯合清燥救肺湯等加減:


竹葉15g,石膏20g,太子參15g,麥冬20g,半夏10g,枇杷葉15g,玉竹15g,玄參15g,杏仁10g,甘草10g。


中藥院內製劑:百部止咳糖漿(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制)等。


四、中醫預防治療


祖國醫學認為疫癘之邪從口鼻而入,或內伏膜原,表里分傳,傳變迅速。《內經》雲「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故在使用常規預防方法的同時,早期進行中醫藥干預,提前口服「益氣固表,清瘟解毒」的中藥方劑可避免疫癘之邪的侵入和傳變,從而達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作用。


 (一)代茶飲方


1.基礎方:佩蘭6g、蘇葉6g、大青葉6g、蒼朮6g、生薑2片、大棗3個。


2.老年人、兒童等平素體弱者:黃芪10g、防風6g、金銀花6g、蘆根6g、麥冬6g、蒼朮6g、大棗3個。


3.素體健碩者:金銀花9g、蒼朮6g、蘆根6g、大青葉6g、藿香6g、大棗3個。


 (二)不同體質方


1.老年人適用:生黃芪15g、金銀花10g、連翹10g、白蔻仁10g、瓜蔞15g、丹參15g、生甘草5g。


水煎服日1劑日2次口服 每次150ml


2.兒童適用:太子參10g、金銀花10g、連翹10g、掛金燈5g、麥冬5g、生甘草5g


水煎服日1劑日2次口服 每次100ml(6歲兒童標準)


3.老年人與兒童通用:太子參15g、白塊苓15g、炒白朮10g、生甘草5g、雙花10g、老連翹10g、廣陳皮15g、白桔梗10g


水煎每次120毫升每日2次口服


兒童用量:嬰兒期(6月-1歲)每次10毫升每日4次口服


幼兒期(1-3+歲) 每次20毫升每日4次口服


學齡前期(4-7+歲)每次30毫升每日4次口服


學齡期(8-14歲) 每次40毫升每日4次口服


註:特殊情況請遵醫囑。


4.成年人、素體健碩者


建議方藥一:金銀花15g、連翹15g、生白朮15g、佩蘭10g、桑葉10g、桔梗10g、生甘草5g。水煎服日1劑日2次口服 每次150ml


建議方藥二:生黃芪15g、炒白朮10g、漢防風10g、金銀花10g、川厚朴10g、老連翹10g、炙甘草5g


水煎每次120毫升每日2次口服


註:特殊情況請遵醫囑。


江西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防治方案

(試行)


為了進一步發揮中醫藥在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中的特色和優勢,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三版)》等有關文件,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預防


(一)醫務人員按照標準預防原則,嚴格按照有關操作規程開展工作。


(二)藥物預防使用玉屏風散加味,組成如下:生黃芪12g、防風10g、白朮10g、銀花10g、連翹10g、貫眾6g、佩蘭10g、陳皮10g、蒼朮10g、桔梗10g。


二、中醫藥治療


本病屬於中醫疫病範疇,病因為感受疫戾之氣,病位在肺,基本病機特點為「濕、熱、毒、瘀」。


(1)濕毒郁肺,樞機不利


臨床表現:低熱或不出現發熱,乾咳,少痰,咽干,咽痛,倦怠乏力,胸悶,脘痞,或嘔惡,便溏,舌質淡或淡紅,苔白或白膩,脈濡。


治法:宣肺透邪、解毒祛濕。


推薦處方:麻杏苡甘湯加味。


基本方藥:麻黃、杏仁、薏苡仁、生甘草、柴胡、黃芩、連翹、貫眾、大青葉、牛蒡子、蒼朮、草果。


加減:便秘加重牛蒡子、杏仁用量;發熱重者加滑石、羚羊角粉;咳嗽明顯加矮地茶。


(2)熱毒夾濕,肺失宣降


臨床表現:發熱,口渴,不欲飲,胸悶,咽干少痰,納差,大便不暢或便溏。舌邊尖紅,苔黃,脈濡數。


治法:宣肺瀉熱、解毒祛濕。


推薦處方:麻杏石甘湯加味。


基本方藥:麻黃、杏仁、石膏、生甘草、金銀花、連翹、大青葉、黃芩、浙貝、蒼朮、滑石、藿香。


加減:咽喉紅腫者合銀翹馬勃散。


(3)熱毒閉肺,腑氣不通


臨床表現:高熱不退,咳嗽痰少,胸悶氣促,或伴咯血,痰中帶血,多有黃痰,腹脹便秘,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數。


治法:清熱瀉肺、解毒通腑。


推薦處方:宣白承氣湯加味。


基本方藥:杏仁、生石膏、瓜蔞、大黃、葶藶子、貫眾、大青葉、桃仁、白茅根、蘆根、生甘草。


加減:高熱不退加安宮牛黃丸或羚羊角粉(沖),便秘加枳殼、厚朴。


(4)內閉外脫


臨床表現:神昏,煩躁,胸腹灼熱,手足逆冷,呼吸急促或需要輔助通氣。舌質紫絳,苔黃褐或燥,脈浮大無根。


治法:開閉固脫,解毒救逆。


推薦處方:四逆加人參湯(參附湯)、安宮牛黃丸、紫雪散。


基本方藥:人參、附子、山茱萸,送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散。




河南省公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

中醫藥預防方案


1月27日,河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預防方案出爐,分預防參考方藥和生活調節兩個部分。


一、預防參考方藥


(一)成人中藥預防處方:


1.適用於流行期間普通人群的預防。


【處方一】紫草10克、赤小豆30克、綠豆30克、生甘草6克


用法:一日一劑,水煎服,每日2次,可連服6天,無不適可繼續服用。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腹瀉者慎用,孕婦慎用。


【處方二】蘆葦根30克、白茅根30克、生甘草10克、桔梗10克、黃芪10克


用法:煎或泡水代茶飲,不拘時,少量頻飲。


注意事項:老人、兒童皆可服用,孕婦慎用。


2.適用於流行期間特殊人群的預防。


【處方一】適用於平素脾胃不和,或近期有腹脹,不思飲食,苔白膩等濕氣偏盛者。


藿香3克、陳皮3克、桑葉3克、蘆根2克、桔梗3克、甘草2克


用法:一日一劑,加水煮沸後代茶飲。幼兒減半,孕婦慎用。


【處方二】適用於平素易感冒,畏寒怕冷人群。


生黃芪15克、防風10克、炒白朮15克、前胡10克、藿香10克、生薏苡仁15克、生甘草3克


用法:一日一劑,水煎服,每日2次,可連服6天。孕婦慎用。


【處方三】適用於流行期間普通人群,尤其適合伴咽喉不適、大便偏干者。


麥冬5粒、白菊花2朵、射干2克、桑葉2克、青果2克、貫眾2克


用法:以上6味藥代茶飲。孕婦慎用。


【處方四】適用於流行期間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接觸或慢性基礎病患者的預防。


生黃芪9克、射干5克、北沙參9克、金銀花9克、蒼朮9克、藿香6克、貫眾5克


用法:一日一劑,水煎服,每日2次,可連服6天。孕婦慎用。


(2) 兒童中藥預防處方:


1.適用於流行期間正常體質兒童的預防。


【處方】生石膏10克、綠豆12克、蒲公英6克、竹葉6克 蘆根3克、貫眾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可連服6天。1歲以下,每日半副;1-16歲,每日1副。


2.適用於流行期間特殊體質兒童的預防。


【處方一】適用於氣虛體質:平素易感冒,動則汗出,肢體倦怠,怕冷,納差,便溏,舌質淡苔薄白。


太子參10克、生黃芪10克、防風6克、炒白朮10克、枇杷葉3克、貫眾5克、大棗6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可連服6天。1歲以下,每日半副;1-16歲,每日1副。


【處方二】適用於陰虛體質:平素易感冒,盜汗,口渴,心煩,便干,舌質紅少苔。


太子參10克、石斛6克、麥冬3克、金銀花3克、貫眾5克、大棗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可連服6天。1歲以下,每日半副;1-16歲,每日1副。


【處方三】適用於痰濕體質:平素易感冒,體胖,面黃,乏力,口粘不渴,納差,便溏,舌質紅苔厚膩。


藿香6克、薏苡仁12克、蒼朮3克、厚朴3克、金銀花3克、貫眾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可連服6天。1歲以下,每日半副;1-16歲,每日1副。


2、 生活調節


(一)心平氣和,清心勿躁。


(二)清淡飲食,適當增加新鮮的蔬果。少食或忌食油炸、燻烤或辛辣、油膩之品。


(三)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手,戴口罩。


(四)按時作息,避免熬夜。


(五)開窗通風,室溫不宜太高,保持室內空氣濕潤。


(六)適度鍛鍊,可進行適當有氧運動,避免過汗耗氣。


湖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診療方案

(試行第三版)


一、治療方案


本病屬於中醫疫病範疇,病因為感受疫癘之氣,病位在肺病性特點為「溫熱濁毒」。各地可根據病情、當地氣候特點以及不同體質等情況,參照下列方案進行辨證論治。


初熱期


1溫邪犯肺型


臨床表現:發熱微惡寒,乾咳,少痰,咽乾咽痛,乏力。舌質紅,苔薄白,脈浮。


治法:宣肺透邪。


推薦處方:桑菊飲、銀翹散。


基本方藥:桑葉、菊花、桔梗、苦杏仁、連翹、蘆根、甘草、薄荷、金銀花、淡竹葉、荊芥、淡豆豉。


加減:若見口苦、嘔逆等症,為邪犯少陽,用小柴胡湯合桑菊飲。


2咳嗽微喘型


臨床表現:咳嗽,或兼氣喘,胸悶,咯痰不爽,或咽癢,納差,大便不暢或便溏。舌邊尖紅,苔薄黃或薄白,脈浮滑。治法:宣肺止咳。


推薦處方:桑貝止嗽散


基本方藥:桑白皮、浙貝母、百部、紫菀、白前、桔梗、荊芥、陳皮、苦杏仁、甘草。


加減:若見舌苔黃滑或黃膩,咯吐濃痰者,為痰熱阻於胸膈,合用小陷胸湯。


3邪犯胃腸型


臨床表現:納差,大便溏,噁心欲嘔,或腹脹,疲乏。舌苔薄黃或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化濁,理氣運脾


推薦處方:王氏連朴飲、藿朴夏苓湯


基本方藥:黃連、厚朴、法半夏、藿香、茯苓、豬苓、滑石、白蔻仁、苦杏仁、薏苡仁、通草、澤瀉。


(二)重症期


1邪熱壅肺型


臨床表現:發熱,咳嗽,氣喘,口渴,胸悶,咯吐黃痰。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宣洩肺熱。


推薦處方:麻杏石甘湯、桑貝散。


基本方藥:麻黃、杏仁、石膏、桑白皮、浙貝母、生甘草。


注意事項:須喘促、高熱並見方可使用


2疫毒閉肺型


臨床表現:高熱不退,咳嗽咯吐黃痰,胸悶氣促,腹脹便秘。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滑數。


治法:清肺通腑解毒。


推薦處方:宣白承氣湯合桑貝散


基本方藥:杳仁、生石膏、瓜萎、大黃、桑白皮、浙貝母。


注意事項:須大便秘結者方可使用。


(三)危重期


1內閉外脫


臨床表現:發熱神昏,煩躁,胸腹灼熱,手足逆冷,呼吸急促或需要輔助通氣。舌質紅絳,苔黃或燥,脈數或芤或促。


治法:開閉固脫,解毒救逆。


推薦處方:生脈散、三石湯、安官牛黃丸。


基本方藥:西洋參、麥冬、五味子、寒水石、滑石、生石膏、苦杏仁、金銀花、通草、竹茹。


注意事項:出現神昏者送服安官牛黃丸。


2陰竭陽脫


臨床表現:手足厥冷,出冷汗,體溫不升反降,精神萎靡或神識淡漠,舌紫或黯,脈微細。


推薦處方:參附龍牡湯


基本方藥:人參、黑附片、煅龍骨、煅牡蠣。


注意事項:體溫不升反降者方可使用


(四)恢復期


1肺胃陰虛型


臨床表現:口乾,食少,神疲乏力。舌紅少苔,脈細。


推薦處方:沙參麥冬湯


基本方藥:沙參、麥冬、扃豆、桑葉、玉竹、天花粉、甘草。


2脾肺氣虛型


臨床表現:神疲乏力,不欲飲食。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推薦處方:黃芪六君子湯


基本方藥:黃芪、黨參、茯苓、白朮、法半夏、陳皮、甘草、


預防方案


(一)適應人群:素體體虛及老年人和糖尿病、呼吸系統慢性病人等易感人群。


治法:調和營衛,益氣固表。


推薦處方:桂枝湯、玉屏風散、神術散加減。


藥物組成:黃芪、桂枝、白芍、蒼朮、防風、葛根、乾薑、甘草、大棗


煎服方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各1次,連用3天。


(二)適應人群:體質壯實,有密切接觸史的重點人群。

治法:辛涼御邪,清肺解毒。


推薦處方:加減銀翹散。


藥物組成:金銀花、連翹、荊芥、薄荷、甘草、板藍根、桑白皮、蘆根


煎服方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各1次,連用3天。

注意事項:小兒藥量減半。以上預防用藥建議在中醫醫生指導下服用。


三、推薦使用中成藥


藿香正氣丸或口服液、銀黃清肺膠囊、清熱解毒顆粒。

注意事項:以上推薦中成藥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廣東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

治療方案(試行第一版)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在我省的流行病學特徵、臨床症狀表現及病情發展特徵,符合中醫「疫病」或「溫病」的特點。外感疫癘之氣,病位由表及里、多遵從上中下三焦和衛氣營血傳變規律。


嶺南氣候多潮濕,疫癘之氣容易兼夾濕熱,首先侵襲肺衛,尤其是素體脾胃虛弱者;若正不勝邪,邪毒入里化熱,傷津耗液,甚者灼營動血,直傳心包,發為危候。本病病因在於濕熱疫毒,病理特點為「濕、熱、瘀、毒、虛」。


一、早期


1.濕邪郁肺,樞機不利


低熱或不發熱,微惡寒,頭身困重,肌肉酸痛,乏力,咳嗽痰少,口乾飲水不多,或伴有胸悶脘痞,無汗或汗出不暢,或見嘔惡納呆,大便溏泄,舌淡紅,苔白膩,脈浮略數。治以化濕解毒,宣肺透邪;以藿朴夏苓湯合小柴胡湯加減:


藿香10g(後下) 厚朴10g 法夏10g 茯苓15g

柴胡15g 黃芩10g 黨參10g 杏仁10g

薏苡仁20g 豬苓10g 澤瀉10g 白蔻仁10g(後下)

淡豆豉10g 通草10g 生薑5g 大棗5g


加減:頭脹痛者,加蔓荊子、白芷、薄荷;咳嗽明顯者,加蜜枇杷葉、紫蘇子;痰多者,加瓜蔞、浙貝;咽喉腫痛者,加玄參、僵蠶、射干。


2.邪熱壅肺,肺失宣降


發熱或高熱,咳嗽,痰黃或稠,乏力,頭痛,全身酸痛,口乾口苦,心煩,尿赤便秘,舌紅,苔黃或黃膩、不潤,脈滑數。治以清熱解毒,宣肺透邪,以麻杏石甘湯合達原飲加減:


炙麻黃8g 杏仁10g 生石膏30g 甘草10g

檳榔10g 厚朴10g 草果10g 知母10g

白芍10g 黃芩15g


加減:大便粘滯不爽者,可合升降散;痰熱重,痰黃稠量多者,加桑白皮、川貝、魚腥草、金蕎麥;腑身熱煩躁者,加知母,丹皮、山梔子;氣短乏力,口渴較甚則,可用西洋參燉服。


二、中期


1.邪熱閉肺、腑氣不通


發熱,咳嗽,痰多黃稠,胸悶,氣喘,口渴,口氣臭穢,腹脹便秘。舌暗紅,苔厚黃濁,脈滑數或沉緊。治以清熱宣肺,通腑瀉熱,以宣白承氣湯、黃連解毒湯合解毒活血湯加減:


生麻黃8g 杏仁12g 生石膏30g 生大黃10g 瓜蔞仁30g 桃仁10g 赤芍15g 葶藶子20g 黃連3g 黃芩10g 桑白皮10g 重樓10g 丹皮15g 鬱金15g 石菖蒲15g 生地15g 玄參15g


加減:大便秘結較甚,加生芒硝、虎杖;咳黃稠膿痰,加瓜蔞皮,魚腥草;邪熱傷津,加南沙參、石斛、知母或西洋參燉服。


2.濕熱蘊毒,肺氣閉塞


發熱,或身熱不揚,汗出不暢,喘息氣促,乾咳或嗆咳,或伴有咽痛,胸悶脘痞,口乾飲水不多,口苦或口中黏膩,大便粘滯。舌暗紅,苔黃膩,脈滑數。治以清熱化濕,宣肺解毒,以麻杏石甘湯、甘露消毒丹合升降散加減:


生麻黃8g 杏仁12g 生石膏30g 生甘草10g 滑石30g 茵陳20g 黃芩15g 白蔻仁10g(後下) 藿香15g 法夏15g 蒼朮15g 葶藶子20g 連翹15g 白僵蠶5g 蟬蛻5g 薑黃10g 生大黃5g 重樓10g 丹皮15g 赤芍15g 鬱金15g 石菖蒲15g 生地15g 玄參15g


加減:熱偏盛可加黃連、魚腥草;濕偏重加茯苓、佩蘭;濕熱倶盛,加黃連、布渣葉,薏苡仁;肝膽濕熱者,可選龍膽瀉肝湯加減。


三、極期


內閉外脫高熱煩躁,咳嗽氣促,鼻翼煽動,喉中痰鳴,憋氣窘迫,語聲斷續,花斑疹點,甚則神昏,汗出肢冷,口唇紫暗,舌暗紅,苔黃膩,脈沉細欲絕。治以益氣回陽固脫,以參附湯加味:


紅參10g 炮附子10g(先煎)山萸肉30g 麥冬20g 三七10g


加減:高熱驚厥,神昏譫語者,可加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散。痰迷心竅者,可沖服蘇合香丸。


四、恢復期


1.氣陰兩傷,余邪未盡


已無發熱或時有低熱,乏力,心慌,口乾,自汗出,腹脹,大便不調。舌淡紅,苔白或苔少,脈虛數。治以益氣養陰祛邪,以二陳湯合王氏清暑益氣湯加減:


西洋參20g 石斛10g 麥冬10g 知母10g 淡竹葉10g 黃連3g 甘草6g 茯苓15g 法半夏10g 橘紅10g 陳皮10g 炒麥芽30g


加減:咳嗽明顯者,加用北杏、前胡;濕濁明顯者,可選用砂仁、蒼朮、厚朴。陰虛發熱者,加青蒿、地骨皮、十大功勞葉;口乾渴甚者,加玄參、天冬;痰中帶血者,加用丹皮、山梔子、藕節炭。


2.肺脾兩虛


睏倦乏力明顯,心慌心悸,口乾,自汗出,納差,腹脹,大便偏溏。舌淡胖,苔白,脈沉遲無力。治以健脾益氣祛痰,以參苓白朮散加減:


生曬參10g(另燉) 炒白朮15g 茯苓15g 白扁豆30g 砂仁6g(打碎後下) 蓮子30g 炙甘草6g 桔梗10g 山藥15g 薏苡仁30g 炒麥芽30g 神曲10


加減:納差明顯者,可加炒谷麥芽、焦山楂;濕濁纏綿者,可選用蒼朮、石菖蒲、白蔻仁;汗出多者,加麻黃根、白芍;口乾渴甚者,加玄參、天冬;伴有血脫者,加用生曬參、阿膠;心慌心悸明顯者,加用丹參、遠志。


五、預防調護


本病應注意防重於治。接觸患者,應戴口罩。居室保持通風。禁煙酒,怡情志,加強食養,忌食辛辣及動火燥液之物,固護正氣。


海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防治方案

(公眾版 試行 第二版 )

為了進一步發揮中醫藥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特色和優勢,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等有關文件,結合海南省實際,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主要側重疾病預防和輕症患者醫學觀察期的防治,重型和危重型治療依照國家第四版方案的原則辨證施治。

一、藥物預防

(一)空氣熏蒸法預防:使用芳香類中藥辟穢化濁,凈化空氣環境。可採用沉香、艾葉、艾絨、菖蒲等適量製成香囊佩戴凈化口、鼻小環境空氣;也可煎煮熏蒸凈化居室、辦公場所等局部環境空氣。(註:過敏體質者慎用)

(二)口服藥預防法:防感湯,組成如下:黃芪20g、白朮15g、防風10g、赤芍10g、連翹10g、板藍根15g、甘草10g。

(三)穴位貼敷法預防:發揮中醫藥非特異性免疫增強和調節作用,可選用穴位貼敷療法(註:有穴位貼敷禁忌者慎用)。海南省中醫醫療機構應根據「三因制宜」原則對健康易感人群在辨識體質的基礎上客觀實施。

二、中醫藥分期分型治療

(一)醫學觀察期

1、乏力伴胃腸不適,推薦基本用藥藿香正氣膠囊(丸、水、口服液)。

2、乏力伴發熱,推薦基本用藥,連花清瘟膠囊(片)、抗病毒口服液。

(二)臨床治療期(輕症)

1、熱毒襲肺證

主症:發熱,惡寒,咽干痛,乾咳少痰,四肢肌肉酸痛,乏力,頭痛。

舌脈:舌邊尖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解表,清熱解。

基本方藥:銀翹散合清瘟敗毒飲。

中成藥:連花清瘟顆粒、蒲地藍消炎片(液)。

2、濕毒阻肺證

主症:乾咳少痰,咳聲聲重,胸悶,伴有疲倦納呆,大便溏。

舌脈:舌淡紅、苔白膩、脈滑。

治法:解毒化濕,透邪外達。

基本方藥:藿朴夏苓湯合麻杏苡甘湯。

中成藥:清開靈口服液、通宣理肺丸。

(三)臨床治療期(重型和危重型)

治療依照國家第四版方案的原則辨證施治。


四川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防控技術指南


一、中醫藥預防


(一)預防處方建議


1.普通人群


主要組成:金銀花10g 連翹10g 荊芥10g 薄荷10g 藿香10g 炒白朮10g


煎服方法: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後,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繼續煮5分鐘,連續熬2次,將2次所熬藥液混勻,每次100ml左右,一日2次,一日一劑。


2.體弱人群


主要組成:黃芪15g 防風10g 金銀花10g 連翹10g荊芥10g 薄荷10g 藿香10g 炒白朮10g


煎服方法: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後,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繼續煮10分鐘,連續熬2次,將2次所熬藥液混勻,每次100ml左右,一日3次,一日一劑。


3.兒童預防


主要組成:金銀花15g 連翹15g 荊芥10g 薄荷10g 牛蒡子10g 桔梗10g 淡竹葉10g 蘆根15g 黃芩10g 藿香10g


煎服方法:每劑藥冷水浸泡30分鐘後煎煮,煎熬3次(3歲以下只煎2次),每次開後小火再熬10分鐘濾出。共取汁200~400ml,原則上小於1歲,每日100ml,1~2歲每日200ml,2~3歲每日300ml,3歲以上每日400ml,分3~4次服完。連服6天。


推薦中成藥:抗病毒顆粒


上述預防處方可按比例加大劑量熬成大鍋湯根據年齡大小酌情服用。


(二)居家防護建議


1.空氣消毒


(1)熏蒸處方:板藍根10g 石菖蒲10g 貫眾10g 金銀花15g


使用方法:加水1000ml,泡10分鐘,小火慢煮30分鐘,濃縮藥液150ml。使用時在室內進行,將熏蒸方藥液加入洗凈的家用空氣加濕器中通電熏蒸或者在鍋中持續蒸煮揮發,每天1-2次。


(2)香囊處方:藿香10g 肉桂5g 山奈10g 蒼朮10g


使用方法:共研細末,裝於布袋中,掛於室內,或隨身佩戴,具有芳香辟穢解毒之功效,以預防疫病。


2.合理膳食


飲食煮熟煮透,營養搭配均衡,可食用一些藥食同源的食物,如蘿蔔、蘆筍、山藥、蒲公英等。切記不能吃野味。


3.合理運動


運動適度,可學習運用傳統保健強身方法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根據個人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鍛鍊方法。


4.調暢情志


保持精神內守,勿驚慌,舒心氣、暢心神、怡心情,勿躁勿慮靜養。


5.穴位保健


對足三里、氣海、關元等重要強身壯體的保健穴位,經常施灸、按摩等,可以增強人體的正氣以達到防病卻疾的目的。


6.起居有常


作息規律,保證充分睡眠。順應氣候變化,及時調整衣被和室內溫度,注意防寒保暖。若出汗,則熱水浴並及時更衣。


二、中醫藥治療(成人)


(一)醫學觀察期


臨床表現1:乏力伴納差、便溏


推薦中成藥:參苓白朮膠囊(口服液、散、丸、顆粒、片)、藿香正氣膠囊(軟膠囊、丸、顆粒、水、口服液)


臨床表現2:發熱,或伴咳嗽、咽痛


推薦中成藥:川射干總黃酮膠囊、桑姜感冒片(膠囊)、抗病毒顆粒


推薦中藥院內製劑:復方銀柴顆粒(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省中醫醫院)


臨床表現3:體虛,乏力,或伴發熱


推薦中藥院內製劑:芪香益氣解毒顆粒(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四川省第二中醫醫院)、參蛤益肺膠囊(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


(二)臨床治療期


1.風熱犯肺證


臨床表現:發熱,不惡寒,口微渴,咽乾咽痛,咳嗽,舌質紅,苔薄白,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處方:桑菊飲合銀翹散加減


主要組成:桑葉10g 菊花10g 杏仁10g 金銀花15g連翹10g 牛蒡子10g 甘草5g


煎服方法: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後,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繼續煮10分鐘,連續熬3次,將3次所熬藥液混勻,每次100ml左右,一日3次,一日一劑。


推薦中成藥:復方魚腥草合劑(片)、感咳雙清膠囊、銀馬解毒顆粒


推薦中藥院內製劑:上感顆粒(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青翹抗毒顆粒(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省中醫醫院)


2.風熱夾濕證


臨床表現:發熱,不惡寒,口渴,不欲飲,咽乾咽痛,乾咳少痰,口淡無味,不思飲食,胸悶,脘腹痞滿,或嘔惡,倦怠乏力,大便質稀軟不爽,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濡數。


治法:辛涼解表,芳香化濕


處方:銀翹散合藿朴夏苓湯加減


主要組成:銀花30g 連翹30g 荊芥15g 牛蒡子15g 薄荷15g 桔梗30g 杏仁15g 廣藿香15g 厚朴15g 茯苓30g 法半夏15g 豆蔻15g 薏苡仁30g 白扁豆30g 焦山楂30g 建曲15g 蘆根30g


煎服方法: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後,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繼續煮15分鐘,連續熬3次,將3次所熬藥液混勻,每次150ml,每4小時一次,一日一劑。


推薦中成藥:精製銀翹解毒片、炎見寧片(膠囊、丸)


3.風寒夾濕證


臨床表現:發熱,微惡寒,頭身疼痛,乾咳無痰,口淡無味,不思飲食,胸悶,脘腹痞滿,倦怠乏力,大便質稀軟不爽,舌淡,苔白膩,脈濡。


治法:辛溫解表,芳香化濁


處方:荊防敗毒散合藿朴夏苓湯加減


主要組成:荊芥15g 防風15g 川芎15g 白芷15g 薄荷15g 桔梗30g 廣藿香15g 紫蘇葉15g 厚朴15g 炒白朮30g 法半夏15g 建曲15g 薏苡仁30g 茯苓30g 豆蔻15g 杏仁15g 焦山楂30g 白扁豆30g 蘆根30g


煎服方法: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後,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繼續煮15分鐘,連續熬3次,將3次所熬藥液混勻,每次150ml,每4小時一次,一日一劑。


推薦中成藥:藿香正氣膠囊(軟膠囊、丸、顆粒、水、口服液)


4.濕邪郁肺證


臨床表現:低熱或未發熱,乾咳,少痰,咽乾咽痛,倦怠乏力,胸悶,脘痞,或嘔惡,便溏。舌質淡或淡紅,苔白或白膩,脈濡。


治法:化濕解毒,宣肺透邪


處方:麻杏薏甘湯、升降散、達原飲合方加減。


主要組成:蜜麻黃10g 杏仁15g 草果10-20g 檳榔10-15g 蟬蛻5-10g 連翹10-30g 蒼朮10-15g 桔梗20-30g 黃芩15g 牛蒡子15g 生甘草5-10g。


煎服方法: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後,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繼續煮15分鐘,連續熬3次,將3次所熬藥液混勻,每次150ml,每4小時一次,一日一劑。


5.濕熱蘊肺證


臨床表現:發熱,渴不喜飲,胸悶倦怠,頭身困重,痰不易咯出,口淡無味,不欲飲食,大便不爽,舌紅,苔白黃膩或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宣肺、芳香化濕


處方:清氣化痰湯合藿朴夏苓湯加減


主要組成:陳皮10-15g 杏仁10-15g 黃芩10-15g 瓜蔞皮10-15g 茯苓15-30g 藿香15g 厚朴10-20g 青蒿20-30g 蘆根20-30g 金銀花15-30g 太子參30g 生甘草5-10g


煎服方法: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後,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繼續煮15分鐘,連續熬3次,將3次所熬藥液混勻,每次150ml,每4小時一次,一日一劑。


推薦中成藥:清熱化濕口服液


6.邪熱壅肺證


臨床表現:發熱,口渴,不欲飲,胸悶、咽干少痰,納差,大便不暢或便溏。舌邊尖紅,苔黃,脈浮數。


治法:清熱解毒,宣肺透邪


處方:麻杏石甘湯合銀翹散加減。


主要組成:蜜麻黃10g 杏仁10-15g 石膏20-30g 桑白皮15g 金銀花20-30g 連翹20-30g 黃芩15g 浙貝母15g 生甘草5-10g


煎服方法: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後,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繼續煮15分鐘,連續熬3次,將3次所熬藥液混勻,每次150ml,每4小時一次,一日一劑。


推薦中成藥:清肺消炎丸、三味龍膽花片、復方魚腥草合劑(片)、風熱清口服液


7.邪毒閉肺證


臨床表現:高熱不退,咳嗽痰少,或有黃痰,胸悶氣促,腹脹便秘。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滑數。


治法:宣肺解毒,通腑瀉熱。


處方:宣白承氣湯、黃連解毒湯、解毒活血湯合方加減。


主要組成:杏仁15g 生石膏20-30g 瓜蔞皮15g 大黃5g 蜜麻黃10g 葶藶子15-20g 桃仁10g 赤芍15g 生甘草5-10g


煎服方法: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後,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繼續煮15分鐘,連續熬3次,將3次所熬藥液混勻,每次150ml,每4小時一次,一日一劑。


推薦中成藥:喜炎平注射用、血必凈注射液


8.內閉外脫證


臨床表現:呼吸困難、動輒氣喘或需要輔助通氣,伴神昏,煩躁,汗出肢冷,舌質紫暗,苔厚膩或燥,脈浮大無根。


治法:開閉固脫,解毒救逆。


處方:四逆加人參湯、安宮牛黃丸、紫雪散合方加減。


主要組成:生曬參20-30g,炙附片(先煎去麻)30-60g,山茱萸15-20g,送服蘇合香丸或安宮牛黃丸。陽氣暴脫者可加參附註射液靜脈滴注。


煎服方法:炙附片先煎1小時至不麻口,加生曬參、山茱萸繼續煎煮30分鐘,共煎煮3次,每次100ml,每3小時一次,一日一劑。


推薦中成藥:血必凈注射用、參附註射液、生脈注射液


中醫藥的治療重在早期介入,在分型治療的同時,應注重益氣養陰,可頻服參麥飲(人參60g,麥冬30g,煎湯600ml,一日一劑),益氣養陰,提高機體免疫力;不能進食者,可予參麥注射液靜脈滴注。


(三)恢復期


1.余邪未盡、氣陰兩虛證


臨床表現:心煩口渴,少氣懶言,痰少,或乾嘔咳逆,或鼻咽乾燥,口淡食少,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健脾除濕


處方:竹葉石膏湯合四君子湯加減


主要組成:竹葉15g 石膏15-20g 太子參20-30g 麥冬10-15g 半夏10g 白朮15-20g 茯苓15-20g 炙甘草5-10g


煎服方法: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後,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繼續煮20分鐘,連續熬3次,將3次所熬藥液混勻,每次150ml,每4小時一次,一日一劑。


2.肺腎氣虛,痰瘀互結證


臨床表現:氣短,胸悶,乏力,胸部CT影像學改變吸收欠佳,舌質紅,或舌有瘀點,苔薄白。


治法:補肺益腎,化痰逐淤


處方:補肺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


主要組成:黃芪15g 太子參15g 山茱萸15g 枳實10g 蘇子10g 白芥子10g 五味子10g 桃仁10g 紅花10g


煎服方法: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後,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繼續煮20分鐘,連續熬3次,將3次所熬藥液混勻,每次150ml,每4小時一次,一日一劑。


三、中醫藥治療(兒童)


(一)風熱犯肺證


臨床表現:發熱不惡寒,咽痛喉癢,咳嗽少痰,咽紅或喉核(扁桃體)紅腫,舌質微紅,苔薄黃。


治法:疏風清熱,辛涼解表


處方:銀翹散加減


主要組成:金銀花15g 連翹15g 荊芥10g 薄荷10g 牛蒡子10g 桔梗10g 黃芩10g 瓜蔞皮15g 前胡15g 射干10g 枇杷葉15g 青蒿10g


煎服方法:每劑藥冷水浸泡30分鐘後煎煮,煎熬3次(3歲以下只煎2次),每次開後小火再熬10分鐘濾出。共取汁200~400ml,原則上小於1歲,每日100ml,1~2歲每日200ml,2~3歲每日300ml,3歲以上每日400ml,分3~4次服完,一日一劑。


推薦中成藥:抗感顆粒(兒童裝)


推薦中藥院內製劑:青翹抗毒顆粒(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省中醫醫院)


禁忌:服藥期間忌食辛辣燥熱、油膩葷腥、冷飲酸奶。


(二)風熱閉肺證


臨床表現:高熱,咳嗽連聲,劇則乾噦或嘔吐,痰鳴喘促,大便干小便黃,舌質紅,舌苔黃。


治法:宣肺清熱,化痰降逆


處方:麻杏石甘湯加減


主要組成:蜜麻黃5g 苦杏仁10g 生石膏15g 黃芩10g 瓜蔞皮15g 前胡15g 射干10g 枇杷葉15g 海浮石20g 葶藶子10g 地龍10g 青蒿10g


煎服方法:每劑藥冷水浸泡30分鐘後煎煮,煎熬3次(3歲以下只煎2次),每次開後小火再熬10分鐘濾出。共取汁200~400ml,原則上小於1歲,每日100ml,1~2歲每日200ml,2~3歲每日300ml,3歲以上每日400ml,分3~4次服完,一日一劑。


推薦中成藥:小兒肺熱咳喘顆粒


推薦中藥院內製劑:銀葶清肺口服液(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省中醫醫院)


禁忌:服藥期間忌食辛辣燥熱、油膩葷腥、冷飲酸奶。


(三)濕熱蘊肺證


臨床表現:發熱,咳嗽,咯痰不利,咳則乾噦,喘促氣急,胸悶不適,小便黃少,舌質紅,苔白黃膩或黃膩。


治法:清熱化濕,宣肺化痰


處方:千金葦莖湯合上焦宣痹湯加減


主要組成:蘆根15g 冬瓜子15g 薏苡仁15g 苦杏仁10g 黃芩10g 瓜蔞皮15g 前胡15g 射干10g 枇杷葉15g  鬱金15g 葶藶子10g 青蒿10g


煎服方法:每劑藥冷水浸泡30分鐘後煎煮,煎熬3次(3歲以下只煎2次),每次開後小火再熬10分鐘濾出。共取汁200~400ml,原則上小於1歲,每日100ml,1~2歲每日200ml,2~3歲每日300ml,3歲以上每日400ml,分3~4次服完,一日一劑。


推薦中藥院內製劑:蒿芩化濕口服液(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省中醫醫院)


禁忌:服藥期間忌食辛辣燥熱、油膩葷腥、冷飲酸奶。


(四)濕熱蘊脾證


臨床表現:脘痞腹脹,嘔惡納差,倦怠乏力,便溏不爽,或身熱不揚,汗出熱解,繼而復熱,舌質紅,苔白黃膩。


治法:宣暢氣機,清利濕熱。


處方:三仁湯加減


主要組成:苦杏仁10g 白豆蔻5g 薏苡仁15g 法半夏10g 厚朴15g 滑石10g 小通草5g 藿香10g 茯苓15g 大腹皮15g 黃芩10g 青蒿10g


煎服方法:每劑藥冷水浸泡30分鐘後煎煮,煎熬3次(3歲以下只煎2次),每次開後小火再熬10分鐘濾出。共取汁200~400ml,原則上小於1歲,每日100ml,1~2歲每日200ml,2~3歲每日300ml,3歲以上每日400ml,分3~4次服完,一日一劑。


禁忌:服藥期間忌食辛辣燥熱、油膩葷腥、冷飲酸奶。


雲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防治方案

(試行)



陝西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

中醫藥預防方案


一、預防方藥


(一)成人處方


1、組成:生黃芪15g、炒白朮10g、防風6g、炙百合30g、石斛10g、梨皮30g、桔梗10g、蘆根30g、生甘草6g。


2、用法:藥物用涼水浸泡30分鐘,大火熬開後改為小火15分鐘,煎煮兩次,共取汁400ml,分早晚兩次服用,連服3~5天。


(二)兒童處方


1、組成:生黃芪9g、炒白朮6g、防風3g、玄參6g、炙百合9g、桔梗6g、厚朴6g、生甘草6g。


2、用法:藥物用涼水浸泡30分鐘,大火熬開後改為小火15分鐘,煎煮兩次,共取汁50~100ml,每日分2~3次口服,連服3~5天。


二、食療方案

可適量食用荸薺、百合、蓮藕、雪梨、銀耳、山藥、山楂等;可適量飲用白茶、茉莉花茶、金銀花等。


三、生活調攝


(一)飲食

1、避免暴飲暴食,忌食生冷油膩食物;

2、忌過食溫補類,如牛羊肉、油炸食品、辛辣等食物;

3、避免食用野生類動物食品。


(二)起居

1、避免熬夜,保證充足睡眠;

2、注意室內通風換氣,室溫不宜過高;

3、少去人群聚集、空氣污濁的場所;

4、戴口罩、勤洗手。


(三)運動

1、注意保持心態平和;

2、可選八段錦、太極拳、廣播體操等小幅度有氧運動;

3、不宜劇烈運動,避免過汗耗氣。


陝西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

中醫藥治療方案(試行第一版)


本病屬於中醫「風瘟」範疇,病因為感受疫戾之氣,病位在肺,基本病機特點為「濕、熱、毒、瘀」。


結合我省氣候寒冷乾燥的特點,制定本方案,各地可根據患者病情、體質等情況,參照下列方案進行辨證論治(本方案不可用於預防)。


一、輕症


(一)寒濕束表,熱郁津傷


主症:發病初期,乾咳,低熱或高熱,乏力,胃脘痞滿,或惡寒,或頭痛,或嘔惡,或咽乾咽痛,口微干。


舌脈:舌質淡紅,苔薄白略膩,脈浮緊或浮緩。


治法:解表化濕,宣肺透熱。


推薦處方:甘露消毒丹合藿香正氣散加減。


基本方藥:藿香(後下)、蘇葉、桔梗、薄荷(後下)、連翹、蘆根、滑石(布包煎)、炒白朮、茯苓、陳皮、厚朴、生甘草;或選用麻杏苡甘湯合升降散加減。


(二)熱毒襲肺


主症:發熱頭痛,熱勢較高,口乾咳嗽,咽痛目赤,口渴喜飲,小便短赤。


舌脈:舌質紅,苔黃或膩,脈滑數。


治法: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推薦處方:銀翹散合麻杏甘石湯加減。


基本方藥:連翹、金銀花、桔梗、薄荷(後下)、牛蒡子、竹葉、蘆根、淡豆豉、麻黃、生石膏(先煎)、杏仁、柴胡、蟬蛻、生甘草。


(三)外寒內熱


主症:高熱煩躁,惡寒怕風,身痛無汗,咽痛口乾,咯黃粘痰或咳痰不利,大便秘結。


舌脈:舌質紅,苔白而少津,脈滑數。


治法:發汗解表,清肺化痰。


推薦處方:大青龍湯合千金葦莖湯加減。

基本方藥:麻黃、桂枝、杏仁、生石膏(先煎)、蘆根、冬瓜仁、桃仁、生薑、生薏苡仁、大棗、生甘草。


二、重症


(一)熱毒壅肺


主症:高熱不退,咳嗽明顯,少痰或無痰,喘促短氣,頭身痛;或伴心悸,躁擾不安。


舌脈:舌質紅,苔薄黃或膩,脈弦數。


治法:清熱宣肺,通腑泄熱。


推薦處方:麻杏甘石湯合宣白承氣湯加減。


基本方藥:生石膏(先煎)、杏仁、生大黃(後下)、全瓜蔞、炙麻黃、知母、黃芩、蘆根、生甘草。


(二)內閉外脫


主症:神識昏蒙、淡漠,口唇爪甲紫暗,呼吸淺促,咯粉紅色血痰,胸腹灼熱,四肢厥冷,汗出,尿少。


舌脈:舌紅絳或暗淡,脈沉細數。


治法:益氣固脫,清熱解毒。


推薦處方:參附湯加減。


基本方藥:生曬參(先煎另燉)、 制附片(先煎)、天冬、麥冬、生大黃(後下)、金銀花、水牛角(先煎)、山萸肉、五味子、蘆根、生甘草。


三、恢復期


(一)餘熱未清


主症:身熱多汗,或有微渴,心胸煩熱,氣逆欲嘔,口乾喜飲,氣短神疲。


舌脈:舌紅少苔,脈虛數。


治法: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推薦處方:竹葉石膏湯加減。


基本方藥:竹葉、生石膏、太子參、麥冬、半夏、粳米、蘆根、炒谷芽、生甘草。

(二)氣陰兩虛


主症:神倦乏力,氣短,咳嗽,痰少,納差。


舌脈:舌暗或淡紅,苔薄膩,脈沉細。


治法:益氣養陰。


推薦處方:麥味補中益氣湯加減。


基本方藥: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生黃芪、炒白朮、陳皮、當歸、北沙參、杏仁、炙枇杷葉、炙百合、炙甘草。


甘肅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防治方案

(試行第二版)


參照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根據甘肅地域特點及工作實際,充分發揮中醫藥辨證論治優勢與「治未病」思想,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病瘥促康,從預防和治療兩方面制定本方案。

一、預防

針對本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病學及發病學特徵,立足於普通人群、虛體人群和武漢返(來)甘人群,推薦預防措施如下:

(一)食療


1.普通人群食療方


薏苡仁30克、銀耳50克、百合60克、凈山藥50克、排骨500克、荷葉39克、蓮子10粒。以上食材洗凈,加水適量入煲內,慢煲三小時,適量帶湯食用。


2.虛體易感人群食療方


薏苡仁30克、紅蘿蔔250克、鮮百合150克、生黃芪30克、草果15克、白豆蔻30克、橘皮30克、大棗4粒、生薑3片。以上分量適合4人食用,可憑個人喜好加入瘦肉適量,慢煲3小時,甜食或鹹食均可。


3.已患有普通感冒(肺炎)或肺炎易感人群及武漢返(來)甘人群和密切接觸者食療方


板栗250克、瘦豬肉500克、薏苡仁300克、黨參15克、陳皮30克、豆豉30克,鹽、姜各少許。將板栗去皮,豬肉切塊,加水適量,煮爛即可帶湯食用。


(二)口服湯藥


普通人群預防基本方藥:貫眾9-12克、蘇梗12-15克、淡豆豉3-6克、蒼朮6-9克、荷葉3-6克、薏苡仁30-50克

煎服方法:加水500ml,水煎兩次,每次30分鐘,兌取200ml,不拘時服。


虛體人群預防基本方藥:生黃芪15-30克、麩炒白朮15-30克、姜半夏3-6克、防風6-9克、羌活3-6克、佩蘭10-15克、生薑3-6克、薏苡仁30-50克


煎服方法:加水500ml,水煎兩次,每次30分鐘,兌取200ml,不拘時服。


武漢返(來)甘人群及密切接觸者預防基本方藥:貫眾9-12克、蒼朮6-9克、羌活6-9克、生黃芪9-15克、薏苡仁30-50克、藿香10-15g、淡豆豉3-6克、生薑3-6克

煎服方法:加水500ml,水煎兩次,每次30分鐘,兌取200ml,不拘時服。


(三)香囊


基本方:藿香15-30克、佩蘭15-30克、冰片6-9克、雄黃3-6克、白芷15-30克、艾葉10克


上述藥物制粗散,裝緻密小囊,隨身佩戴。個人可根據基本方自製。


(四)足浴方


基本方:杜仲30-45克、川斷30-45克、當歸15-20克、炙黃芪30-45克、藿香15-30克、木瓜20-35克、生薑15-20克。


用法:加水1000ml,水煎45分鐘,取汁,入桶中足浴。每天1次,每次15-30分鐘,以全身微微汗出為度。


二、治療


各地可根據病情、當地氣候特點以及不同體質等情況,參照下列方案進行辨證論治,同時注重中醫臨床診療相關資料的收集總結工作。所有治療處方不可用於預防。


(一)醫學觀察期


臨床表現1:乏力伴胃腸不適
推薦中成藥:藿香正氣膠囊(丸、水、口服液)


臨床表現2:乏力伴發熱
推薦中成藥: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顆粒)、疏風解毒膠囊(顆粒)、防風通聖丸(顆粒)


(二)臨床治療期


1.初期:溫邪犯肺


臨床表現:低熱或未發熱,乾咳,少痰;咽乾咽痛,頭暈頭痛,倦怠乏力,肌膚困痛,汗出;胸悶,脘痞,或嘔惡,或便溏。舌質淡紅,苔白或薄黃膩,脈浮數。


治法:宣肺散邪,清熱祛濕。


推薦處方:麻杏薏甘湯合升降散或達原飲;或羌活勝濕湯加減。


基本方藥:蜜麻黃、苦杏仁、薏苡仁、草果、姜厚朴、焦檳榔、馬勃、荷葉、青蒿、連翹、羌活、蒼朮、桔梗、酒大黃。


2.中期


(1)溫熱壅肺


臨床表現:發熱,口渴,不欲飲;胸悶喘息、乏力或勞力性氣短;咽干少痰,納差,大便不暢或便溏。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


治法:宣肺透邪,清熱解毒。

推薦處方:麻杏石甘湯合銀翹散加減。


基本方藥:蜜麻黃、苦杏仁、生石膏、金銀花、連翹、黃芩、鬱金、浙貝、赤芍、膽南星、酒大黃、薏苡仁。


(2)溫毒閉肺


臨床表現:高熱不退,咳嗽;痰少,痰黃粘稠不易咳,或有黃痰,胸悶氣短喘促,腹脹便秘,四肢欠溫,微汗。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滑數。


治法:宣肺通腑,瀉熱解毒。


推薦處方:宣白承氣湯合黃連解毒湯,可配合犀角地黃湯加減。


基本方藥:蜜麻黃、苦杏仁、生石膏、膽南星、酒大黃、葶藶子、水牛角、桃仁、赤芍、水蛭、薏苡仁、生甘草。


3.重症期:內閉外脫

臨床表現:神昏,煩躁;胸腹灼熱,手足逆冷;呼吸急促或需要輔助通氣。舌質紫絳,苔黃褐或燥,脈浮大無根。


治法:開閉固脫,解毒救逆。


推薦處方:四逆加人參湯、安宮牛黃丸、紫雪丹。


基本方藥:人參、附子、山萸肉、天竺黃、烏梅煎湯合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鼻飼。


4.恢復期:脾肺氣虛


臨床表現:氣短,乏力,輕咳;心虛膽怯,夜寐欠安,納呆腹脹,便溏不爽;

易汗出,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細。


治法:運脾益肺,培元固本

推薦處方:補中益氣湯合柴胡疏肝散加減


基本方藥:紅參、炙黃芪、陳皮、當歸、柴胡、桔梗、山萸肉、砂仁、麩炒白朮、制何首烏、薏苡仁。


寧夏回族自治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防治方案

(試行)


一、預防方案


(一)推薦處方


生黃芪15克,炒白朮15克,防風10克,生薏苡仁20克(先煎),金銀花10克,紫蘇葉6克,炒杏仁10克,桔梗12克,蘆根10克,炙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服,5-7劑為宜。本方適宜成人服用。


主要用於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患者密切接觸史,居家隔離者;或正在從事預檢分診、治療工作的高危人群;或平素體弱多病,容易感冒者;或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期間用於預防性服用中藥、提高自身抵抗力的普通人群。


(二)防護措施及生活調攝


1、預防為主,規避風險


注意保暖,避免到人群擁擠的地方,儘量遠離人多且密閉的環境如超市、商場、生鮮市場等,避免感受疫癘之氣;咳嗽或打噴嚏時,請用紙巾或屈肘遮掩口鼻,防止飛沫傳播;勤洗手,重視手衛生和日常防護。


2、起居有常,保養正氣


遵循自然界節氣規律;按時休息起居,保證睡眠充足;居住環境清潔衛生,通風良好。


3、飲食有節,運動有度


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清潔規律,忌食生冷,少吃辛辣、香燥食物;適當參加體育鍛鍊,增強體質,可根據身體情況選擇太極拳、八段錦等。


4、情緒樂觀,心態平和


高度重視,保持樂觀情緒,良好心態,提高身體免疫力。


5、做好防護,及時就診


在疫情流行期間,兩周內到過武漢或者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患者有密切接觸史並出現發熱、乏力、咳嗽等症狀的人,或者有任何嚴重不適症狀的患者,須佩戴口罩(醫用外科口罩、N95口罩),並及時到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就診。


6、佩戴香囊、芳香凈化


使用芳香類中藥辟穢化濁,可採用蒼朮、藿香、艾葉、肉桂、蘇合香、冰片等適量中藥製成香囊懸掛、佩戴,凈化小環境空氣(註:過敏體質者慎用)。


二、治療方案


本病屬於中醫疫病範疇,病因感受疫戾之氣,可根據病情、不同體質等,參照下列方案予以辨證論治。


(一)醫學觀察期


1、臨床表現:乏力伴胃腸不適。


推薦處方:生黃芪 30克,炒白朮15克,茯苓15克,防風10克,紫蘇葉9克,陳皮10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炒神曲10克,炙甘草6克。


推薦中成藥:藿香正氣膠囊(丸、水、口服液)。


2、臨床表現:乏力伴發熱。


推薦處方:生黃芪20克,黨參15克,炒白朮15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柴胡10克,金銀花15克,防風10克,當歸15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炒杏仁10克,麥冬15克,炙甘草10克。


推薦中成藥:金花清感顆粒,蓮花清瘟膠囊(顆粒),疏風解毒膠囊(顆粒),防風通聖丸(顆粒)。


(二)臨床治療期


1、初期:寒濕郁肺。


臨床表現:惡寒發熱或無熱,乾咳,咽干,倦怠乏力,胸悶,脘痞,或嘔惡,便溏,舌質淡或淡紅,苔白膩,脈濡。


推薦處方:炒蒼朮15g,陳皮10g,姜厚朴10g,藿香10g,草果6g,生麻黃6g,羌活10g,生薑10g,炒檳榔10g。


2、中期:疫毒閉肺。


臨床表現:身熱不退或往來寒熱,咳嗽痰少,或有黃痰,腹脹便秘,胸悶氣促,咳嗽喘憋,動則氣喘,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滑數。


推薦處方:杏仁10g,生石膏30g,瓜萎30g,生大黃6g(後下),生炙麻黃各6g,葶藶子10g,炒桃仁10g,草果6g,炒檳榔10g,炒蒼朮10g。


推薦中成藥:喜炎平注射劑,血必凈注射劑。


3、重症期:內閉外脫。


臨床表現:呼吸困難、動輒氣喘或需要輔助通氣,伴神昏,煩躁,汗出肢冷,舌質紫暗,苔厚膩或燥,脈浮大無根。


推薦處方:人參15g,黑順片10g(先煎),山茱萸15g,送服蘇合香丸或安宮牛黃丸。


推薦中成藥:血必凈注射液,參附註射液,生脈注射液。


4、恢復期:肺脾氣虛。


臨床表現:氣短,倦怠乏力,納差嘔惡,痞滿,大便無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膩,脈細弱無力。


推薦處方:姜半夏9g,陳皮10g,黨參15g,炙黃芪30g,茯苓 15g,藿香10g,砂仁6g(後下)。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 2020年1月28日印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TL4FPHAB3uTiws8KUJx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