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50歲前出現這種情況,心血管病風險高

2019-12-13     人民好醫生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指出,中國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且患病率及死亡率處於上升階段。那麼,哪些人容易患上心血管病呢?在日常生活中,又該如何預防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50歲前絕經,心血管病風險高

絕經是女性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的標誌,現代女性因生活方式不健康及精神壓力過大等原因,容易導致絕經期提前。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女性在50歲之前絕經,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將會增大。

昆士蘭大學公共健康學院高級教授吉塔·米什拉的研究團隊對全球15項覆蓋30多萬名女性的研究數據進行梳理分析。結果表明,與50歲以後絕經的女性相比,40歲~44歲之間絕經的女性遭遇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會增加40%;過早絕經的參試者在60歲左右患上心臟病、心絞痛或中風等非致命性心血管疾病的整體風險會翻倍。

昆士蘭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朱東山(音)博士表示,吸煙、超重或肥胖、教育水平低下也會強化過早絕經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這項新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臨床和公共健康意義,它可以幫助醫生監測並管理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早期的臨床診療將有助於提升女性絕經後的整體心血管健康水平。


女性更要保護心血管

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心臟學會的資料顯示,每6分鐘有1名女性死於心臟病,55%的歐洲女性死因是心血管疾病。女性心血管相比男性更脆弱,可能有三個原因:

1.生理結構。

女性心臟比男性小,心血管比男性細,動脈直徑比男性小2毫米。較細的血管會對血流量和血流速度有一定阻礙,影響各臟器供血。女性的血栓相對質地軟而少,易發生游離脫落,形成堵塞心血管的斑塊。因此,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幾率比男性高。

2.雌激素水平變化。

這是女性心血管更脆弱的重要原因。女性一生都受雌激素影響,不僅能促進和維持女性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徵,並對內分泌、心腦血管、代謝系統、骨骼的生長和成熟、皮膚等均有明顯影響。雌激素可降低血管脆性,對預防心腦血管病有很大益處;還有助於降解膽固醇、抗凝血,有助延緩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因為雌激素的保護,女性患心血管疾病比男性晚10年左右,即男性40歲後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大,女性一般在55歲絕經期後進入高危階段。絕經後,女性體內激素平衡被打破,心臟、血管更易受到衝擊,一旦患上心血管疾病,兇險性也遠高於男性。

3.特有的妊娠階段疾病。

女性群體有一些區別於男性的特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如孕期高血壓、先兆子癇、妊娠期糖尿病等,這些特有疾病會增加女性未來20~30年內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妊娠是女性體內大量激素活躍的階段,原有的激素水平明顯升高,還會產生一些新激素。大量分泌的激素會對心臟和血管產生一定影響。
哪些人易患心血管病

高血壓人群

高血壓的發病危險因素主要是血壓偏高、高鹽低鉀膳食、超重和肥胖、體重增長過快以及過量飲酒。血壓升高又是腦卒中、心梗、心衰、腎功能不全等嚴重致死致殘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當3次非同日診室測量血壓的平均水平收縮壓≥140mmHg及(或)舒張壓≥90mmHg時,即可診斷為高血壓。

這類人群如果不伴有其他危險因素,可以在密切監測血壓的前提下先進行非藥物治療,主要包括限制鈉鹽、減重、少飲酒、平衡膳食和加強體育鍛鍊等。如非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應立即開始藥物治療。當血壓在160/100mmHg以上時,應服用降壓藥物,同時進行生活方式干預。

吸煙人群

吸煙與心血管病發病和死亡相關並有明顯的劑量-反應關係。被動吸煙也會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危險。戒煙的益處已得到廣泛證實,且任何年齡戒煙均能獲益。臨床研究證據提示,戒煙是冠心病最有力的干預方法之一。血糖異常人群

飲食調整是血糖異常人群的第一基本治療,運動是第二基本治療,原則是適量、經常性和個體化。在上述兩個基本治療基礎上,再考慮藥物治療。

超重和肥胖人群

衡量超重和肥胖最簡便和常用的指標是BMI和腰圍。前者通常反映全身肥胖程度,後者主要反映腹部脂肪蓄積(中心型肥胖)的程度。兩個指標都可以較好地預測心血管病的危險。

成年人正常BMI(體重kg/身高m2)為18.5~23.9,BMI在24~27.9為超重,需要控制體重;BMI≥28為肥胖,應開始減重。成年人正常腰圍<90/85cm(男/女),如腰圍>90/85cm (男/女),同樣需控制體重,腰圍≥95/90cm(男/女),應開始減重。

在飲食方面,除要減少總熱量的攝入外,還要平衡膳食。在運動方面,規律的、中等強度身體鍛鍊是控制體重的有效方法。減重的速度因人而異,通常以每周減重0.5kg~1.0kg為宜。

體力活動不足人群

國內外大量研究證明,缺乏體力活動是心血管病的確定危險因素。約1/3缺血性心臟病死亡與缺乏體力活動有關。為了有效地預防心血管病,專家對我國人群參加體力活動建議如下:

1.對所有年齡組的人:每周至少5天,每天30~45分鐘的體力活動。

2.提倡有氧鍛鍊活動:對於中老年人特別提倡低中度有氧鍛鍊活動,如慢跑、快走、游泳、太極拳等。

心理壓力與失眠人群

國內循證醫學證明,心理壓力增大和失眠能引起或加重心肌缺血,導致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發病率明顯增加。控制情緒,以娛樂、運動、交流溝通等方式減輕心理壓力和失眠。非藥物方式長期不見效需考慮藥物治療。

此外,血脂異常人群、不合理膳食人群,都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


女性分三階段預防心血管病

女性在預防心血管疾病上有兩個關鍵時間點:45歲和55歲。45歲以下的女性,預防重點是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戒煙、限酒;睡眠充足,不熬夜;均衡營養的飲食,適量攝入深海魚、海帶等有助保護心血管健康的食物,儘量少吃或不吃煎炸、油膩食物;科學合理的鍛鍊,堅持「333」原則,即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育齡階段的女性會經歷妊娠過程,要注意控制體重,適量運動,按時進行孕檢。在國家二胎政策放開後,一些年齡超過35歲的高齡產婦要注重心臟的檢查,發現問題不要等,及時干預和治療。

45~55歲的女性開始進入圍絕經期,體內激素水平波動較大,要定期進行血壓、血糖、骨密度和婦科體檢,對身體的各項指標做到心裡有數。一旦發現血壓、血糖指數異常,要在醫生指導下及時治療,切忌輕信偏方、保健品或扛著不就醫。要聽從醫囑,合理用藥,不能因為病情的暫時好轉就擅自減藥停藥。

在這個年齡段,一些女性會通過補充雌激素和孕激素來保護心血管,公永太表示,不建議圍絕經期的女性這樣做。圍絕經期是卵巢功能衰退的徵兆,此時女性體內雄性激素增多,卵巢和子宮的正常功能受阻,人為的外部給藥會刺激本已脆弱的卵巢和子宮,加速其衰退,增大發生病變的風險,誘發婦科疾病,如子宮肌瘤、宮頸癌、卵巢癌等。

55歲以上女性預防心血管疾病,除了注意上述事項,還要注重心理疏導。這一年齡段,女性基本進入了退休生活,對比之前忙碌而有規律的工作節奏,突然的閒適會讓一部分人無法適應。建議女性退休後,不要完全脫離社會,多參加社交活動,與同齡人交流心得體會,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有助平穩體內激素分泌,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女性每天快走10分鐘防心臟病效果最明顯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對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來說,他們每天僅僅只快步走10分鐘,患心臟病的風險就能夠降低。

英國布里斯託大學的研究人員對1600名年齡介於60歲到64歲的英國志願者進行了研究,這些人穿戴心率傳感器和運動傳感器5天。傳感器顯示出這5天參與者進行了多少低強度活動,像打理花園和慢走;多少中高強度活動,如跳舞、修剪草坪和快走。

研究人員表示,進行中高強度運動能夠減少血液中生物標誌物的濃度。生物標誌物指示著炎症、血塊和膽固醇的存在,而這三者都會使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

研究還發現,快步走10分鐘的效果在女性身上更為明顯,她們進行活動減少患心臟病的風險幾乎是男性的兩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T4cIAm8BMH2_cNUgxj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