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說課稿優秀範文2020年五篇

2020-07-23     休閒時光港

原標題:高二物理說課稿優秀範文2020年五篇

一份優秀的說課稿在語言表述上,既要把問題論述清楚,又切忌過長,避免陳詞濫調,泛泛而談,力求言簡意賅,文詞準確,語言針對性強。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二物理說課稿優秀範文2020年五篇,希望大家喜歡!

高二物理說課稿1

一、教材的內容、地位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選修教材第三冊內容,講述的是感應電流(感應電動勢)方向的規律。總結了電、磁的統一性。這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對於學生認識物質世界是一個觀念上的飛躍。

實驗方法在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並且實驗和科學的推理結合起來,得出比較抽象的結論

另外,教材進一步反映能量守恆的觀點,對於學生牢固已學知識也極為有益。

二、大綱的要求及教學目標

大綱對本節內容的要求層次為:理解並掌握楞次定律。

大綱的這種要求充分考慮到高中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通過學習,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實驗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特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注重實驗的意識、為追求真理鍥而不捨的精神。

培養學生善於動手、勤於動腦的實驗素質,培養良好的觀察、分析的科學態度。

認知目標:

理解楞次定律的內容。

理解楞次定律與能量的轉化和守恆定律相符合。

會用楞次定律解答有關問題。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得出並理解楞次定律

難點:在實驗的基礎上得出楞次定律和具體應用。

說學生

(1)學生已經掌握右手定則判斷導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感應電流的方向

(2)中學生好奇心強,可以通過生動,直觀的物理實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說教學法

1、說教法

現代素質教學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由動機引起的,學習動機對於學生的學習可以發揮明顯的推動作用。要有效地進行長期的有意義學習,動機是必不可少的。

(1)、利用網絡環境,組織教學,讓學生獲得更大的信息量。如課外閱讀:楞次的簡介,讓學生了解偉人的生平,激發學習的動力。懸浮列車的有關知識,拓寬知識面,培養自學能力。

(2)、利用網絡環境讓學生自主的學習發揮學習的自主性;如:預習、自我檢測,甚至整個教學過程都能進行遠程的自我學習。

(3)利用網絡環境,進行課堂的探討,體現學習的協作性和研討性;也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將探討的結果匯總並展示,課堂的幾次"請您留言",把全體同學的思維展示出來,這是一般教學所不能比擬的;利用網絡環境還能再顯學生的思維過程,再如:最後預習問題的討論

(4)運用多媒體技術化抽象為具體,突破教學難點。通過計算機模擬把假象的磁感線生動具體的表現出來,極大的克服了學生的思維障礙,有助於他們理解和掌握定律

(5)、由學生的分組實驗,激發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

(6)對來源於觀察實驗的知識運用歸納法進行加工整理,得出一般性的物理規律是本課的突出教學方法。通過教師引導,使學生再一次領略到物理知識的邏輯性和嚴整性。

2、說學法

學法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學而得法是教學的目的之一,給學生恰當的學法指導,可突出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於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開展,使教學輕鬆而高效,

(1)抓好學生的預習關,充分體現學習的自主性;

(2)實驗探索法:本課創設了豐富的電腦動畫和有趣的物理實驗,通過認真細緻的觀察實驗現象和動畫畫面,反覆思考物理現象的原因和結果,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知識的遷移能力。

(3)比較總結法:通過對現象的分析、比較、總結出物理規律,有助於學生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也養成學生具有獨立總結物理規律的習慣和能力。

(4)反饋法:本課通過實例解析和練習反饋。可以鞏固所學知識,也有利於學生對概念的準確定位和正確思維的形成。

說過程(略)

高二物理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從前後聯繫來看,有利於鞏固學生對……的認識。在理論推導過程中的……有利於強化學生對……的認識。在講解例題時,對推理方法、思維起點的分析,為今後……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這種結構能較好地突出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使學生明白物理規律既可以直接從實驗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規律從理論上導出。

2、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學習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與現代生活、社會生產、科學技術等的密切聯繫和重要應用。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識和實驗基礎,學生一般能較熟練地掌握……,這就從理論上和實驗上為學生理解…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因而本節課的一個目標是:……

通過運用……解決……問題,使學生初步領會……的基本思想,規範學生……良好習慣。

能力、方法目標: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綜合應用能力;訓練科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個性和特長。

通過計算機模擬培養學生的推理及想像能力;

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在討論歸納中,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設計能力:師生共同活動,應用……知識,設計出……;

實驗操作能力: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學會使用……,並總結出……的方法和規律,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樹立等效觀點,建立等效思想

不斷發現矛盾,激發動機,提出問題,進行思考、實踐、修正、提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方法。

有利於培養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

這節課有利於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理解問題的能力,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習興趣;關心環境、能源、衛生、健康;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培養社會責任感以及勤奮、堅毅、合作等仗品德。

可以實現實事求是、堅持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作畫法求合力要規範,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作風。

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蘊含物理知識,物理就在身邊,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堅持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引起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3、教學重點

成功的演示實驗能使學生獲得豐富正確的感性認識,嚴密的理論推導能使學生獲得必要的理性認識,正確深入理解……概念和決定……的因素能使學生定性地認識……的緣故。以上措施能使學生從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的關係。

正確深入理解……的特點和……的關係。正確確定思維入手點,是分析……問題的兩個關鍵。

4、教學難點

抽象思維尚處於起步階段

二、說教法:

情景激學法(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目標導學法(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學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學生積極探索、發現);演示實驗法(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推理驗證物質性質);比較法(啟發學生認識獲得新知);討論法;歸納法;閱讀法;自學指導與自我總結相結合;"問題、探究、交流、歸納、閱讀、講解"

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本節課採用了演示法和講授法相結合的啟發式綜合教學方法。教師邊演示邊讓學生分折解題思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本節教學採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世界,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是發展學生智力的前提條件,是檢驗物理知識真理性的標準。在"摩擦力"教學中,要"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為突破口,有機地融合各種教法於一體。做到步步有序,環環相扣,前後呼應,不斷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課是運用演示實驗、融合多種教學的講授課。

三、說學法:觀察法;歸納法;閱讀法;聯想法;推理法

1、教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實驗的方法

為了適應高一學生的認識和思維發展水平,注意根據所講授的每項知識,確定其演示觀察的重點,有序地引導學生逐項觀察,逐項分析,再綜合觀察,再綜合分析,使學生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完成認識上的飛躍。

2、教學生用較簡單的器材做實驗,以發揮實驗效益,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

如在引入新課時,引導學生根據課本做實驗,可以增強感性認識,複習相關知識,克服錯誤定勢,激發學生的觀察熱情和學習積極性,為進行新課做好知識上和情感上的準備。

3、通過設疑,啟發學生思考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練習強化有意注意,根據練習情況及時評價鼓勵學生,重在讓學生弄清楚建立物理概念的過程,而不是死記硬背一個結論。

四、教學程序:導入;新課;練習鞏固;作業;研究性課題提出。

引入新課

將課首問題稍作加工(和生活實際稍作聯繫)後,向學生提問,使學生在思索中對新課產生強烈的興趣,教師再順勢引入新課,板書課題。

通過演示使學生對波有直觀的認識,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練習能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有利於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規律的應用

五、研究性課題的提出和課後的思考

高二物理說課稿3

一、教學理念

留美博士黃全愈在他著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指出:"創造性就象種子一樣,它需要一定的環境:包括土壤、氣候、科學的灌溉、施肥、培養才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可見,創造性只能培養,不能教。我們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創設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充分利用課堂主渠道,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積極主動地運用探究模式,優化課堂教學。

新時期物理教育面臨的時代背景可以這樣概括:建構主義風行全球,素質教育傳遍神州,研究性學習方興未艾、網絡教學日漸盛行、洋思模式備受親睞。

教學工作的主要職責是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有序構建。

二、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交變電流的產生和變化規律是本章的重點,又是電磁感應、楞次定律、導體在磁場中切割磁感線運動、右手定則等知識的進一步具體應用,跟生產和生活實際有密切的聯繫,是學生綜合應用電磁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提高能力的物理情景。

本節內容相對於直流電而言,特點就是"變",對於變化的物理量學生往往會感到困難,特別是第一次接觸這麼多的新名詞,如:交變電流、正弦式電流、中性面、瞬時值、峰值等,如何讓學生清楚地理解這些概念,掌握交流電的變化規律,是處理好這節課的關鍵。

2、學生分析

學生的認知結構示意圖公式、圖像交變電流的波形

正弦交流電的變化規律

交變電流的產生

矩形線圈在磁場中勻速轉動

直流電歐姆定律電磁感應知識楞次定律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回顧電磁學知識,觀察直流電發光和發電機的模型,說出什麼是交變電流和產生交變電流的原因。

2、給定條件,結合實物模型,應用電磁感應的知識分析交變電流的產生,探索交變電流變化的規律。

3、學會用公式和圖象來表示交變電流。

4、培養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歸納、推理等思維能力。

5、了解兩種交流發電機的構造和優缺點。

教學重點:

1交變電流的變化規律

2交變電流的圖象及表達式

3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交變電流的變化規律

四、教學策略

1、利用實驗,提出問題,激發探究_。在課堂的開始,用學生的設計實驗,提出課題,透過現象,用已有的知識提出新概念,點出課題。

2、利用電腦模擬,配合實物模型,降低研究的難度和台階。

3、充分利用媒體技術,將直觀的現象展示給學生,提高興趣。

4、倡導協作,分小組討論,並加以舊知識的提示,降低難度。

5合理的運用數學知識突破物理難點和目標。

6、設計開放性問題,激活思維,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實驗現象,拓展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教學效果

1、從整體上講,本節課所設計的流程基本上完成,由於上課推遲了幾分鐘,實際上課時間只有43分鐘,如果是45分鐘,不會很匆忙。

2、從學生的角度講,本節課設計的起點很高,在概念本身難度很高的情形下,學生還是運用前面所學的知識推導出了相應的一些公式,彌補了課本上的表述,"理論研究表明".

3、下午的時間,學生很困,思維不是很活躍,有部分學生沒有在探究過程中讓頭腦處於"激發態"

4、在課堂語言表述上,擔心學生的基礎,提示過多,語言有重複。

高二物理說課稿4

教材分析:

本章前兩節是電學基本概念,也是整個電學的基礎,第一節介紹電源和電流,第二節電動勢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電源,同時也為第七節歐姆定律做鋪墊。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道電源是將其他形式的能轉化成為電能的裝置。

2.了解電路中(電源外部和內部)自由電荷定向移動過程中,靜電力和非靜電力做功與能量轉化的關係。

3.了解電源電動勢的基本含義,知道它的定義式。

4.理解電源內電阻。

過程與方法

1. 體驗探究性學習的學習過程——提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2. 學會自主學習,經歷收集信息,歸納整合有效信息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喜悅,感受物理與生產生活的聯繫,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

電動勢的概念

本節主要介紹電動勢,因此必然是重點。而非靜電力比較抽象,電動勢更加抽象,而且電動勢的單位和電壓的單位一樣,定義式也類似,它們之間有區別又有聯繫,學生不容易理解,是本節的難點。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具備了簡單電路的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識基礎,同時,由於知識層次的局限,電源一直是初中避而不談但是又非常重要的元件,這是學生第一次較深入的了解電源內部,電源對學生而言還具有一定的神秘性,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學中可以利用這種興趣,通過恰當的教學策略,使新知識有效的整合進學生已有的知識中。

教法:

演示法:本節課利用多媒體將電路中電荷運動情況直觀的展示給學生,有利於學生從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的轉變。

啟發式教學法:在學生一定的認知基礎上提出啟發性,引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講授法:對於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的電動勢的概念運用講授法,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

學法:

自主學習法:通過課前布置預習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收集、整理與電池相關的知識 探究法: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提出設想,並通過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歸納法:根據已經了解到的電源的相關知識,歸納出電動勢的定義

教學設計:

1,新課導入

演示水果電池,引入本節課課題。

設計意圖:

學生已有部分電路知識,對電源一直了解不多,卻也有興趣,利用水果電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索欲。

2.非靜電力

分析電源內外的電場分布,結合電源內部電荷運動的方向,及受到的電場力,提出你可能存在的疑惑。

注意: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導他們發現電源中存在的問題,在電源內部正電荷怎麼從電源負極運動到正極?並得到合理的推想即電源內部存在非靜電力,非靜電力做功將正電荷從負極搬到正極使電荷的電勢能增加。

教師:演示原電池

學生:得出結論,這種電池中的非靜電力就是化學作用

教師:思考電源中的能量哪裡來的

學生很容易的說化學能轉化而來的,在這裡不容易建立做功和能量轉化的關係,可以通過重力做功類比引導學生得出非靜電力做功使化學能轉化為電勢能的結論。

加深認識:多媒體演示電源及電源的類似模型,以便學生更好的理解非靜電力的效果。

根據以上的鋪墊,讓學生歸納出電源的作用即電源就是通過非靜電力做功將其他形式的能量轉化為電勢能的裝置。設計意圖:

讓學生提出問題,提出非靜電力的存在,讓他們體驗探索、發現的快感。

讓學生體驗探究性學習的學習過程——提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利用多媒體幫助學生增強感性認識,逐步形成理性思維。

3.電動勢

教師:展示不同的電池,不同的電源非靜電力不一樣,非靜電力做功的本領也不相同,引入描述電源中非靜電力做功本領強弱的物理量即電動勢。在電源內部將一定量的正電荷從負極移到電源正極非靜電力做功越多,非靜電力做功的本領越強,電動勢在數值上等於非靜電力將單位電量的正點電荷從負極移到正極所做的功:

W非靜電力Eq

單位:與電壓單位相同——v伏特。

對比電源外部電荷在電場力的作用下運動

W靜電力U= q

比較兩個表達式的異同。

電源中非靜電力做功的本領越強,電動勢就越大,能夠提供給外電路的電壓就越大。

學生:結合以上信息,歸納電動勢的定義、物理意義。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聯繫已有知識,形成知識體系。

4.電源內阻

電源內部(內電路)也是由導體組成,所以也有電阻,這個電阻叫做電源的內電阻。

5.生活中的電池

閱讀科學漫步思考一下問題

電動勢與哪些因素有關?

電池的容量怎麼計算?

舊的1號電池和新的1號電池的電動勢是否相同?內阻是否相同?

常見的電池有哪些?

觀察你身邊的電池,看看上面有哪些信息,並加以解釋。

課堂鞏固練習。

例1下面是對電源電動勢概念的認識,你認為正確的是( )

A.同一電源接入不同的電路,電動勢就會發生變化

B.1號乾電池比7號乾電池大,但電動勢相同

C.電源電動勢表征了電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的本領,電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越多,電動勢就越大

D.電動勢、電壓和電勢差雖名稱不同,但物理意義相同,所以單位也相同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通過聯繫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同時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6.交流合作

根據同學們課前做得調查,請同學就某一個方面來簡單談一談你調查的結果。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7.小結本節課內容,作業布置 課本45頁課後練習。

板書設計

第二節 電動勢

1.非靜電力

2.電動勢 E

3.內阻r

=W非靜電力q

高二物理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歐姆定律編排在學生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方法之後,它既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識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系統性。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同一電路中電學三個基本量之間的關係,初步掌握運用歐姆定律解決簡單電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了解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多個變量關係的實驗方法,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電學知識,打下基礎。

1. 本課時在初中物理課程系統中的地位:歐姆定律(初中學習的是部分電路歐姆定律)作為一個重要的物理規律,反映了電流、電壓、電阻這三個重要的電學量之間的關係,是電學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決電路問題的金鑰匙。歐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也是初中《物理》中重點內容之一。

2. 本課時的特點:十分重視探究方法教育,重視科學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體驗方法、學習方法,了解得出歐姆定律的過程。教學內容的編排是根據提出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和對實驗數據分析、處理得到定律以及數學表達式。

二、教學目標

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 認知目標: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初步認識歐姆定律及其表達式,能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

2. 能力目標:學習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運用歐姆定律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學會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的使用。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嚴謹細緻、一絲不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通過聯繫歐姆定律的發現史,在教學中滲透鍥而不捨科學精神的教育。

三、重點、難點分析

新課標中要求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初步認識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學習信息處理方法,有對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斷的意識。有初步的信息處理能力;學習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節課的重點為實驗的設計及數據的處理和分析,並應用所歸納簡得出的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而難點就是實驗的設計及數據的處理和分析。

四、教學設計

(一)複習設疑,啟發探究慾望。

複習:1、電流是怎樣形成的?是什麼原因使電荷作定向移動的?

2、導體的電阻對流有什麼作用?

猜想:1、既然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那麼導線中的電流與兩端的電壓有何關係呢?

2、既然電阻對電流起阻礙作用,那麼導體中的電流與它本身的電阻有何關係呢?

設疑:學生對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猜想,那麼這三個量究竟有什

樣的數量關係呢?點出本節課題「歐姆定律」。

這樣通過簡單回顧、分析,使學生很快回憶起三個量的有關概念,通過猜想使學生對這三個量關係的研究產生了興趣,激發了求知慾望,並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節課。

(二)展開探究活動,深入研究實踐

1、預備知識:向學生介紹「控制變量法」,即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關係,是通過保持其中一個量不變,看電流與另一個量之間的關係,在研究電流與電壓關係時,保持電阻不變,通過改變電壓,觀察電流是如何變化的。在研究電流與電阻關係時,保持電壓不變,通過改變電阻,觀察電流是如何變化的。

2、同桌同學討論:根據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利用我們學過的儀器,設計一個實驗。通過討論使學生對實驗方法有了進一步理解,而且,使學生了解科學實驗的設計過程:明確研究目的。確定研究的方法。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在對學生討論作簡單的分析和評價的基礎上,教師投影實驗電路圖,介紹有關儀器,特彆強調滑動變阻器在實驗中的作用。

3、實驗:教材是通過演示實驗,來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關係,從而得出歐姆定律。雖然,這樣安排教師的主導作用能發揮得比較好,但演示實驗可見度不大,學生動手參與率不高,學生主體作用不能很好發揮。另一方面,學生已初步學會了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具備做此實驗的基本技能。因此,本節課我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使學生在實驗中進一步體驗「控制變量法」,同時也使學生通過實驗,對歐姆定律有了感性認識。

4、各小組根據實驗數據,進行分析、歸納得出初步結論。

(三)交流探究成果,及時矯正

這一環節的操作要點,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主。其目的是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反饋,對學生參與實驗態度和效果進行反饋,這一階段學生的認識將在教師的引導下,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學生的情感將在教師對學生參與分組實驗,小組

論和各小組在班級中彙報情況中得到升華。

具體做法是:

1、各小組在教師指導下,對實驗數據進行數學處理,理解數學上「成正比關係」、「成反比關係」的意思。

2、各小組彙報實驗結果,最後分析得到二個結論:在電阻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在電壓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3、進一步引導得到歐姆定律及其表達式。

4、說明:在歐姆定律中的兩處用到「這段導體」,這兩個這段導體卻是指同一導體而言,即電流、電壓、電阻對應同一導體,而且具有同時性。

這樣做能真正把學生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上,讓學生限度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提高了學生實驗能力和運用數學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鞏固和反饋,知識遷移訓練

1、例題:一個電燈泡工作時的燈絲電阻是484Ω,如果電燈兩端的電壓是220V,求燈絲中通過的電流大小。

分析:本題已知的兩個量,電阻、電壓都是針對同一導體電燈燈絲而言的,可直接應用歐姆定律的數學表達式計算,但在解題時,一定要注意解題的規範性,強調電流、電壓、電阻「同一段導體」,「同時性」等。

2、小結:突出歐姆定律的內容,強調「同一導體」

四、作業設計

1、課後練習

編制兩類練習題目:一類是直接應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達到鞏固歐姆定律內容和表達式;另一類是了解在研究歐姆定律實驗中滑動變阻器作用,進一步體驗「控制變量法」。

2、作業:(1)、作業本作業鞏固性練習。

(2)、討論題:怎樣用學過的知識和儀器,來測定一

未知的電阻值,請說出實驗方案。使學生產生新的問題. 新的求知慾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Sv6jenMBfGB4SiUwaka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