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之殤:獨立,是一種能力,但更是一種選擇

2019-11-13     心理相先生

01 楔子

在我的文章《爸爸,你自抽耳光的樣子真丑:情感綁架,何時休?》下面,看到一個評論:

「稍微有點自己的想法和他們不一樣的時候,他們就會說你就是想我死,等我死了你後悔就晚了,我一個二十八九將近三十歲的人,必須一直聽話連我的頭髮都不能自己隨便剪,剪短了回家就會一直說說說長頭髮怎麼梳特別好看,你剪它幹什麼,再稍微大點的事意見不統一了就是我要逼他們死,我一直在忍一直一直在忍……」。

我特地看了一下寫這個評論的人的信息:網名是一串數字,頭像則是空白。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一副畫面:一個臉色蒼白,深情淡漠的面孔,遞過來一張揉的皺巴巴的紙片,上面語焉不詳,字體漂浮,寫滿了掙扎。

從她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來,雖然她的年齡已經接近30,但依然生活在父母的情感控制之下。那句連標點符號都沒有的「一直忍一直一直在忍」,觸目驚心。

《2017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通過對全國約112萬人的心理健康分析,顯示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目前73.6%的人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人有16.1%,而心理健康的人僅為10.3%。2018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當中,約3000萬人受到了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必須採取綜合措施予以干預。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20年,全球兒童心理障礙還會增長50%,將成為致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告訴我們,現代人的心理問題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嚴重。

02 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做什麼更加重要

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ta的人格發育水平直接相關。一個擁有健全人格的人,可以更好的完成自我實現,創造社會價值,製造積極的社會關係,反之,則會生活在煩惱、痛苦的深淵中無力自拔。

而一個人的人格,是遺傳基因和外界環境共同影響的結果。除去不能改變的基因影響,外界環境中包括社會環境、學校環境以及家庭環境。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位,此言非虛,為什麼現在有這麼多關於原生家庭的文章會引發熱議,恰恰是因為家庭的撫養氛圍對一個人的影響實在是巨大而深遠。

而這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父母的人格是否健全。著名心理學家科胡特曾說: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做什麼更加重要。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父母擁有比較健全的人格,那麼即使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犯一些錯誤也影響不大,相反,如果父母的人格不夠健全,那麼即使按照最科學的育兒書籍養育孩子,也一定會因為自身人格的不成熟造成動作的變形,也依然無法養育出健康人格的孩子。

在中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教育體制下,功利性教育成為了當代教育的主要問題。功利性教育是社會大環境,為人父母自身心智不成熟,構成家庭小環境,內外環境的雙重擠壓,使孩子成為最大的犧牲品。

我寫過很多關於原生家庭的文章,但是我一直強調,探討原生家庭的意義並不在於追責和討伐,而在於了解自己從何而來。就像經典的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去」所說的那樣,人終其一生,也不過是在追尋這三個問題的答案。而探討原生家庭的意義,就在其中。

就像這位讀者,坦白說她很不幸,生活在這樣具有典型的控制型的家庭氛圍中。我相信,在長期的、不恰當的家庭撫養環境中,ta的自身人格發展一定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心理健康的狀況也不容樂觀。但是,如果這就是我們的現實,我們又應該如何改變呢?

03 走出原生家庭之殤

原生家庭不能我們成長的限制,相反,所謂的成長,就是要不斷突破限制,直至完整

尊重真實:但更接受真實

托馬斯·摩爾曾經說:最好的治療,就是拉進一個人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我們經常把尊重事實放在口頭上,但是在現實中,能夠真正尊重並接受真實的人,只是少數。多數人在看待問題的時候,會帶著自身的局限和投射,或多或少的扭曲事實的真相

面對不良的成長環境和原生家庭,有一類人終生生活在對原生家庭的痛恨和討伐當中,認為自己的不幸都是因為原生家庭的責任,還有一類人對自己的出身表示我沒辦法,攤上這樣的家庭了,所以只能認。相比前者,似乎後者的態度更為符合尊重客觀事實的原則,但其實也不盡然。

真正的尊重事實,意味著我們在接受這個事實的時候是坦然的,而不是無奈的。兩者的區別在於,後者帶有明顯的防禦氣息,而前者,則更為積極。

一個人越能夠接受真實,就意味著ta的心理能量越強,越容易突破自我設限,走向自我的突破。

理解自己從何而來:但不沉浸其中。

有句話叫"痛並快樂著",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痛苦也會上癮。這句話聽上去匪夷所思,但很多時候確實如此。

就像原生家庭,很多人了解了自己很多頑疾從何而來但是卻無法改變,繼續生活在痛苦之中。這是因為雖然精神上有被折磨的痛苦,但同時,也有「推卸責任」的快感。因為改變自己是一件很難的事,改變固有認知,改變固有習慣,改變固有的模式……所有的改變或者成長,都意味著深層次的自我否定。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就很容易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知行難合一了——從某種意義上說,痛苦,也是一種舒適區

而一個有強烈改變自己慾望的人,會突破這種舒適區,因為ta能看到更遠處有更大的喜悅在等著自己:自己的人格完整、精神獨立帶來的喜悅,遠比苟且在舒適區的爛泥潭更有意義。

當我們認清自己的很多問題是由於當初怎樣的撫養環境導致的,這只是改變的第一步,我們需要做的,是在充分認知自己的基礎上,不斷突破,用力成長。

接納自己:方能走的更遠

人的大腦在人很小的時候就會發展出「自我羞愧」的功能,但是要在年齡很大的時候,才能發展出「自我寬慰」的功能。所以,基於人的天性,我們可能需要終生和自己的自愧心理作鬥爭。

很多人的心理問題根源來自於對自我的不接納。具體到原生家庭的這個問題,很多人帶著原生家庭的傷,一方面會有讓原生家庭背鍋的潛意識,另一方面,又會對自己身上的種種缺點有極端的不接納。

如果不能真正的接納自己,就很難有更好的成長。準確的說,我們之所以不能接納自己的缺點,或者以缺點為恥,是因為我們的自戀太深了,我們在潛意識裡希望自己是無所不能的,是最好的,最優秀的。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心理機制,源於早年從父母那裡得到了太多有條件的愛,我們潛意識裡認為只有自己足夠優秀,才配得到爸爸媽媽的愛。

所以,拆除自戀的高牆,從接納自己開始。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功課,甚至應該作為終生的課題。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做到自我接納,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是,只要我們有意識的及時提醒自己,就有了調試和成長的可能。

我負責:成為自己的主人

我負責是心理諮詢中一個常用的技術,也是改變我們認知的重要法寶。當一個人擁有我負責的態度,就意味著ta的人格日臻完善,開始走向成熟。

比如,我為我的未來負責。我現在的創傷是我的歷史,但是我更願意為我的將來負責。不推諉自己的責任,並為之付出努力。

比如,我為我的情緒負責。當我又憤怒或者受傷的時候,我告訴自己:這是我的事,是我未曾癒合的創傷又沉渣泛起,對方只是觸發了我情緒按鈕而已。而不是自居受害者,說:都是你讓我生氣,你應該哄我。

比如,我願意為我的人格成長和健全負責,而不將它們推卸在原生家庭之上。我能夠認知到我的父母雖然他們的養育方式不恰當,但同時也能看懂他們的可憐之處——因為他們曾經也未曾受到恰當的對待並形成自己完善的人格。

當一個人擁有了「我負責」的信念之後,內心的創傷感就會大幅度的減少,因為當一個人願意為自己負責,就意味著ta願意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04 跳出潛意識的陷阱

榮格的那句「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稱其為命運」讓很多人醍醐灌頂。潛意識之謎揭開了我們命運輪迴的魔咒。但是榮格還有另外一句話:「當潛意識被呈現,命運也就被改寫」——將潛意識意識化,是治療心理問題的關鍵

我們的潛意識,多數來自於早年的撫養環境,這正是原生家庭尤其是母嬰關係意義重大的原因所在。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探究原生家庭的問題,本質上就是一個將潛意識意識化的過程當潛意識被呈現,成為意識,也就意味著我們開始療愈,走向未來

原生家庭決定了我們的「出身」,但並不應該成為我們的限定。因為我們終究是生活在此時此刻的——尊重此時此刻,而不是不斷回溯過去,這也是接受現實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我們從哪來」,「我們應該往哪去」顯然意義更為重大。

跳出潛意識的陷阱,不再受到潛意識的限制,意味著我們擁有更為廣闊的人生。

05 和父母分離:從樹立邊界開始

邊界感之所以成為熱詞,是因為中國的人際關係,包括親子關係中邊界感太過於模糊。孩子的邊界被父母打著愛的旗號大肆踐踏,這種邊界的入侵,造就了大量心理問題。

所以,療愈自己,也要從樹立邊界開始

邊界分為兩種,一種是地理邊界,一種是心理邊界。當地理邊界不清晰的時候,心理邊界的侵犯就很容易發生。所以,如果父母是道德綁架或控制型人格的人,我們可以先從樹立地理邊界做起。

比如,我吃什麼飯,什麼時間起床,看什麼書,剪多短的頭髮,從這些小事開始,製造自己說了算的局面。像本文最初提到的那個讀者,「一直忍一直忍」,實際上就是給了對方一直侵犯自己邊界的權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會說「不」,克服說「不」的恐懼,累積說「不」的正向體驗,是成長的必修課。作為成年人,離開父母的「領地」,尋求一方安置心靈的小屋,也是值得嘗試的手段,尤其是原生家庭的環境太過惡劣的人,選擇離開——從空間上獲得解脫,是能夠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不良影響的有效方法。

寫在最後:

突破原生家庭的限制,可能是一個人需要終生面對的功課。就像阿德勒所言: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但是我們應該清楚的是,所有的不幸都已是過去,而我們是生活在此時此刻的獨立的人。

獨立,既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選擇。

過什麼樣的人生,你說了算。

原創深度好文,希望可以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讓你的思想慢下來,累積更好的自己。本文作者:有夢想的唐糖,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相先生特約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SqaPa24BMH2_cNUgWS8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