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太聽話、懂事的孩子,沒有未來

2020-05-05     心理相先生


在很久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寫過這樣兩句話,我想能夠簡單的概括一個太聽話、懂事的孩子會面對的結果:

「聽話就會聽很多人的話,懂事就會懂不必懂之事」,當然這兩句話有點感性,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還是從心理學的角度說專業的話,這樣提出的意見才值得大家參考。

1、太聽話、懂事的孩子往往太壓抑自己

很多成年人經常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比如情緒低落、抑鬱,根本性的原因就是他們習慣了壓抑自己,壓抑什麼呢?

壓抑自己的情緒和慾望,他們從小就形成了壓抑的心理習慣,或許在他們很小的時候,生活相對不是很複雜,用壓抑自己的方式,呈現出一個聽話、懂事的形象可以應對絕大多數人和事。

可是當他們真正進入社會之後,長時間的自我壓抑,就相對於自我攻擊,這是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此外壓抑會讓一個人變得不真實,不真實就會得不到好的人際關係。

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心理學派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認為凡是壓抑的都會以更醜陋的形式表現出來。

人際關係不好,以及自身的身心問題,就是這種壓抑的表現形式。那如果一個孩子沒有一個好的身心健康,沒有一個好的人際關係,他的未來會過得好嗎?大機率不會。

2、太聽話、懂事的孩子活在自己的虛假自體里

英國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認為如果孩子在小的時候,是需要去順應撫養者的意願去滿足自己,比如襁褓中的時候需要按照媽媽的喂養習慣,去調節自己的吃喝拉撒睡的需求。

在稍微大一些的時候,需要聽從爸爸媽媽的要求,這樣才是聽話、懂事的好孩子,那麼這樣長大的孩子就會形成虛假自體,即他的自我不是按照自己的感覺形成的,他的感覺是圍繞著別人構建的。

比如,我的一個來訪者,她回憶說,他的媽媽比較強勢和控制,她凡事都要聽媽媽的,媽媽不允許的事情,她堅決不去做,媽媽認為好的事情,她會盡最大努力去做。

從小被媽媽教育只有聽媽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只有懂得媽媽不易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她們家裡的經濟情況不是很好,所以她從小就特別勤儉,看到別的小朋友夏天穿裙子、吃冰棍,她特別羨慕。

但是她不敢給媽媽說,她甚至認為有這樣的想法和需求是不好的,有這樣的想法和需求就不是好孩子。這就是她開始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凡事都圍繞著別人,這成為了她的一個心理習慣。

所以長大後的她,在人際關係中就特別敏感,尤其是對於別人的負面情緒,她也特別能壓制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精神分析心理學有一個觀點,說的是一個人如果凡事都壓抑自己,不能適當的滿足自己,那麼他的潛意識就會讓他遠離那些容易引起她渴望的人和事。

比如我這個來訪者,她認為只有不懂事、不聽話的孩子才穿裙子,追求物質享受是不好的,那麼在潛意識的指引下,在現實生活中她可能就會下意識的遠離對物質的追求。

那結果就是她很難在現實的生活中,在未來的日子裡,享受美好,過得好。

3、太聽話、懂事的孩子沒有競爭力

競爭力是什麼?競爭力其實就是一種自我展開的力量,而從我們上面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來,太聽話、懂事的孩子往往是壓抑自我的,那麼他的自我就不可能舒展開。

現實的生活往往是充滿了競爭的,我們需要遵守規則,而不是去聽另某一個人的話,懂別人的情緒感受,然後來約束和壓抑自己。

電視劇《我是餘歡水》中,餘歡水在現實生活中很軟弱,過得很不好,一開始他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總想著讓孩子聽話、懂事,可他的生活告訴他,一個聽話、懂事的人是沒有未來的。

後來他變了,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變了,孩子在學校里為別的小朋友「伸張正義」了,老師把他叫到學校,他還支持孩子,鼓勵孩子,讓孩子做他自己。

慢慢的他的孩子變得有活力了,人際關係也好了,學習也好了,我們可以設想,這樣長大後的孩子,在進入社會之後,是能夠充分發揮出自己競爭力的,因為從小他就有了一個良好的心理習慣。

最後我想說,一個人只有更好的成為他自己,敢於活出真實的他自己,他才會變得有活力,有力量,他才能用這些力量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養育孩子是這樣,成年人自我發展也是這樣,希望我們能明白這一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r-j63EBfGB4SiUwmJY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