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博士一針見血::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規矩,卻總是不管用?

2019-12-12     龍城父母幫

立足常州,為您推薦最新的家庭教育資訊與最熱的學習方法

真正的愛,是有規矩的愛;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

無規矩,不成方圓。

這句話很多家長都會記在心裡,大家也都不同程度地給孩子立了各種規矩。

但也有很多人發現,自己給孩子立的規矩,不管用……

有時候,孩子不按規矩辦事,在地上一打滾,大人礙於面子,或是想趕緊收拾殘局,不得不妥協。

有些爸爸媽媽,一旦孩子不聽話,不是怒吼就是暴力,完全憑著情緒去立規矩或執行規矩,孩子被嚇壞的同時,對規矩更是懼怕或排斥。

在給孩子立規矩這件事上,為何那麼多人不成功?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的王濤博士認為,這是因為家長們沒有把握好規矩和愛之間的關係。

王濤

王濤: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

規矩和愛,對立又統一

很多家長立的規矩,為何不管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源於缺乏理性的愛。

要麼是大人自己不知道什麼是規矩,要麼大人明明知道什麼是規矩,卻總是妥協。

《媽媽是超人》里,馬雅舒的做法就是典型。

一次,感冒還沒好的女兒米婭想吃冰淇淋,馬雅舒一開始不同意,米婭直接躺在地上,哭鬧耍賴,無奈的馬雅舒,只能去給孩子買冰淇淋。

無獨有偶,在菜市場,孩子們剛剛吃完蛋糕,又要吃麵包,馬雅舒一開始也是拒絕,孩子們又開始軟硬兼施,哭鬧撒嬌一起來,馬雅舒又服軟了,還是拿出了麵包。

這樣的戲碼,經常在他們家上演,孩子瞧准了媽媽的軟肋,只要他們一哭二鬧,媽媽就會退讓。

連她自己都說:「我應該是一個很好妥協的媽媽。」

「每次只要她哭,我的這個堅持就已經掉到了零下。」

在孩子提出無理要求時,馬雅舒每次都先拒絕,她知道規矩是什麼。

但每次孩子一哭她就妥協,她沒把規矩守住。

這種情況,在王濤博士眼裡,就是缺乏理性的愛。

「真正的愛是有規矩的愛,而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

現在中國的很多家庭里,他觀察到最大的問題就是規矩和愛的分離。

他看到過很多既講規矩又疼孩子的父母,很多時候一說起規矩就情緒爆發,不僅把孩子嚇一跳,有的還把孩子打一頓。但是一轉臉,又對孩子百依百順。

其實這樣的規矩和愛,都是對孩子的傷害。

而讓兩者能夠平衡,能夠對立又統一的,則是理性。

在立規矩的時候,理性就表現在父母自己對規矩的敬畏,以及制定的規矩要合理,明確,一致。

讓孩子明白,懲罰孩子的是規矩,而不是父母。

規矩和愛,各占多少

現在形形色色的教育類文章中,一會說要讓孩子守規矩,一會又說讓孩子釋放天性,不少讀者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會迷茫。


Q:這是後台一位讀者的留言,代表了很多家長的心聲。您經常倡導,規矩和愛要兩者兼容,但具體怎麼做,很多讀者還是把握不准,您能舉一些例子嗎?

A:這確實是很多父母的疑問。

規矩和愛要兩者兼容,首先要了解了二者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父母的角色相當於一個園丁。

一個好園丁首先要非常清楚不同花草的特點和天性,在此基礎上,一個好園丁就要履行他非常重要的職責,那就是裁剪花草。

如果只給肥料讓它自由地瘋長,那就沒有賞心悅目的滿園春色,只有雜草叢生的荒郊野地了。

當然我們如何裁剪都是要考慮植物的發展特點和承受能力。這也就是對天性的尊重。

規矩和愛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可以用銀行的帳戶來解釋。

假設我們的愛在孩子身上都有一個存款帳戶。

規矩和愛是對立的,在每次立規矩的當下都會用掉一部分愛的存款。

合理的規矩就如良性的投資,會讓愛的付出得到豐厚的回報,愛的帳戶就在積極的動態中更加健康充盈。

當規矩和愛融合統一在一個教育體系中時,愛即規矩,規矩即愛。

Q:對於立規矩的時間,立規矩的多少,以及家長如何把握這個度,您有什麼樣的建議?

A:我不認為立規矩有太早一說。

我甚至在《規矩和愛》的書裡面說:人之初,規矩始。但請注意,我這裡所說的規矩是立行為的邊界。

這位家長留言說的情況,對於這個家庭我沒有具體了解,但在我看到的很多案例中,出現這樣的情況往往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規矩的要求不合理。這個不合理既可能是規矩本身不符合孩子的年齡,或者一些細節上出了問題。

比如,有的媽媽不注意控制孩子的零食,但是吃飯的規矩卻很明確,一定要孩子把飯吃完。

孩子不餓,家長卻一定要讓他吃完,這是很多家長經常會要求的,卻又不合理的規矩。

除了規矩內容不合理,更多的情況是執行規矩的過程不合理,不是不夠堅定就是太情緒化。

合理的規矩本身不會傷害孩子,傷害孩子的往往是執行規矩過程中我們不合理的情緒。

所以合理的執行規矩的過程,一定是溫柔而堅定的。

Q:很多家長會覺得,理論都知道,但自己就是做不到。您這麼多年的教育經驗中,有哪些普通家長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教育方式的例子,能跟我們分享一下嗎?

A:我看到很多沒有很多教育學心理學背景的父母,甚至學歷也不高的父母一樣可以做到溫柔的堅定。

我總結了一下這些父母的特點,除了深愛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有一顆謙卑的心。

我認識一位年輕的媽媽,出生於農村家庭,自己也沒有上過大學,一開始就是用她自己父母的教育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是太嚴厲就是太溺愛。

當她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時,非常認真地參加培訓,而且把學到的知識全身心地在家裡嘗試,然後又能認真反思自己的行為和孩子的感受。

特別是有一個環節,需要父母反思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時,她的反思比很多高學歷的父母更深刻。

後來,她的進步非常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能夠把握好規矩和愛,能否教育好孩子,關鍵是父母要有一顆謙卑之心,這比有沒有專業的知識背景重要的多。

在十多年面對面接觸中國父母的經歷中,王濤博士發現,中國的家庭教育和整個社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乏敬畏。

一個父母想要成長的關鍵,在於有一顆謙卑之心。謙卑和敬畏是分不開的,沒有真正的敬畏也就沒有真正的謙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源!
【粉絲福利】易學8大家庭教育寶典免費領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SZSXCW8BMH2_cNUgXUu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