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後的出生,越來越多的80、90後晉升成為寶爸寶媽,類似「三歲前的孩子什麼都不懂」的聲音越來越小,有的爸媽忙著自己看各種書籍或者課程,學著如何教育孩子;有的爸媽則會選擇直接聯繫早教團隊,找到高效的方法去培養自己的寶寶。畢竟,寶爸寶媽們可以再次選擇作為父母的身份,但是寶寶的童年卻只有一次。
寶寶的哭鬧和攻擊應該是所有爸爸媽媽們都很頭痛的問題了,就連小瑞的朋友們也會常常抱怨因為孩子情緒的不穩定而導致失眠、焦慮、從而對於生活和工作都產生了影響。如此惡性循環,真的是所謂「整個人都不好了!」那麼問題來了,寶寶的情緒到底來自哪裡呢?小瑞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想分享給大家,看看有沒有同樣經歷的爸爸媽媽們。
故事分享
一歲半的小艾本來是一個很乖的小女孩,平時都有乖乖的吃飯、洗澡。但是突然有一天,爺爺奶奶在給她洗澡的時候,她產生了不良的情緒,哭著鬧著不讓洗,這愁壞了爺爺奶奶,甚至認為是平日裡小艾媽媽的過度溺愛導致,認為她是一個「不聽話的難管小孩」。這讓小艾媽媽很難過,同時也產生了疑慮,為何小艾會產生如此的情緒轉變呢?
在隨後的兩天裡,看到孩子還是堅決不洗澡的樣子,媽媽突然意識到是不是寶寶本身出了什麼問題。於是帶女兒去到醫院,果然,寶寶生病了。而就在她從醫生那裡拿到診斷書的那一霎那,女兒不哭不鬧了。並且在之後的幾天,本來媽媽還擔心因為生病小艾會哭鬧,繼續不讓洗澡,意想不到的是小艾恢復到了往日的「乖巧寶寶」。這一刻,小艾媽媽意識到,她們之間建立了某種奇妙的連接,她們的心是相通的,因為媽媽懂得了寶寶,所以寶寶也懂得了她。
這個故事有一個美好的結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的家長能夠像小艾的媽媽一樣真正體會到寶寶的需求呢?
父母就像一面鏡子,若是能夠及時的關注到孩子的需求,並給予積極正向的反饋,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好",並且孩子也會回饋給正面的反應。
若是父母不能夠及時的關注到孩子的需求,甚至給予負向的反饋,孩子便看到了父母的「壞」,一方面可能會極度的附和討好父母,另一方面會將自身也分裂出「好與壞」的身份應對不同狀態的父母。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很有可能敏感多疑,或者情緒不穩定。
我們在教育一個孩子的時候或者說一個健康成長的孩子,從來都不是以「完全聽父母話」為前提的,而是能夠愛父母的同時有自己的想法。
看到這裡,爸爸媽媽們是否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到底有沒有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呢?如果有任何育兒方面的問題,都不妨留言分享出來,和大家一起交流和解決!小瑞也會盡力來幫你解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S2NskXMBnz2VwqOVAOV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