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的成功之路:孫陶然版的《中國合伙人》更加精彩絕倫

2019-10-25     凌凌柒悟空

每個時代都有它孕育出來的英雄,比如抗元名臣文天祥、抗倭名將戚繼光、抗金名將岳飛、收復台灣的鄭成功、虎門銷煙的林則徐、為國捐軀的鄧世昌、抗日名將張自忠等等,如果說當代創業英雄,我覺得拉卡拉集團的董事長兼總裁孫陶然必然是其中之一。這位英雄連續5次跨領域創業,鑄就了一個創業神話。他的著作《創業36條》加印了50次,銷量超過百萬,並被譽為中國的創業聖經。我在看他的傳記《創業者》時,覺得他是一個有鐵血手腕的決策者,但在看過一次他的專訪中,台下觀眾問他:"如果您能改變您的家庭的一件事您想改變什麼?"孫陶然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希望我女兒的身體更好。"嗯,他是一個溫柔的英雄。

《創業者》這本書是由供職央視20年的資深記錄片導演、媒體人、專欄作者鄧蕾負責撰寫的,她是孫陶然的高中同學。在全世界最好高中之一的東北師大附中,她見證了孫陶然自信、成熟的三觀等優秀品質的萌芽過程。鄧蕾也於16年辭職創業,問起對孫陶然的看法她說"孫陶然是負責開啟你的那個人。"接下來就讓我們跟著鄧蕾一起重走孫陶然開啟自己輝煌人生之路。

打基礎的學生時光

那些註定要成功的人,總是在年少時就展露出他的過人之處,孫陶然亦是。

孫陶然的祖上闖關東落腳在東北,幾代奮鬥攢下土地,後家道中落。由於孫陶然爺爺年輕時仗義疏財、廣結朋友,使得在土地改革時被鄉親們保護,劃分為下中農,孫陶然的爸爸才有資格考大學,並認識了同樣在上大學的媽媽。

1967年出生的孫陶然正處在一個"深挖洞,廣積糧"的年代,家裡為了供孩子上大學已經欠下了很多債,所以孫陶然自小便是家境貧寒。據孫陶然媽媽說,孫陶然不到3歲就能認識街上各種各樣的標語,而且教一遍就能記住。未上學之前,身為高材生的爸爸自己編撰教材、自己做孩子的老師。這種操作為孫陶然打下了堅實的學業基礎,孫陶然正式開始上學後,如果有老師請假,那位老師的課就變成孫陶然給同學們的學業輔導課。後來因為成績優異,孫陶然從二年級跳到了四年級,我想,這些經歷都在孫陶然心中種下了自信的種子。

似乎成功人士在少年時總不是那麼的循規蹈矩。據《創業者》中記載,初中時期的孫陶然可以用三個"特別"來描述,即特別能學習、特別能玩耍、特別能搗蛋。為了"控制住"這個刺頭,班主任將最乖巧的班長分派給他做同桌,這位班長的到來算是開啟了孫陶然的讀書思考之路。《拿破崙轉》、《華盛頓傳》都是孫陶然在那一階段讀的書,那個年代書籍雖然少,但善於思考、有悟性的孫陶然善於將所有看過的書籍進行最大限度的咀嚼吸收,尤其是這些名人傳記,他從中學會了偉人們是如何進行思考、如何成長以及如何行動,這些書籍讓孫陶然的思想成熟程度領先了同齡人很多,讓他早早就開始思考這個世界是怎麼回事,自己應該如何過好自己的一生。

1984年中考,孫陶然如願考進來東北師大附中,那一年作為全國十三所重點高中的東北師大附中高中部只對外招收36名學生,孫陶然就是其中之一。這所高中給予孫陶然的東西很多,是孫陶然十分思念的時光,但如果非要找出對孫陶然幫助最大的點那一定是他的選修課——演講與口才。得益於老師的教誨、同學們的助推,這門演講與口才的選修課促使了孫陶然心中自信的種子生根發芽。更重要的是,正直高中的孫陶然並沒有被高考綁架,而是繼續看了大量的書,但與大家看書看熱鬧不同的是,這些書都成了孫陶然作為思考自己三觀的"引子"和"印證對象"。

1987年,孫陶然以全省文科第四名的成績考進了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管理系(現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在後來的某次專訪中,孫陶然表示大學時光是他最思念的時光。他一直說:"我感謝附中,我的三觀發端於高中,完成於大學。"如果說小學跳級等經歷為他種下了自信的種子,高中生涯讓自信的種子生根發芽,那麼大學的經歷則讓他的自信變得枝繁葉茂。

秉著繼承北京大學"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的衣缽,在包容兼濟、百家爭鳴的風氣下,孫陶然和老師、同學們過著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生活,而孫陶然的領袖精神也在這個時候初現端倪。

孫陶然繼承了爺爺的俠義特質,這在大學時期起到了作用,使得孫陶然在大學獲得了很多好朋友。當時最鐵的團體就是九兄弟組合,這個組合也算是不打不相識。大二那年,陶然的幾個朋友為了組建一個社團,找來十幾個思想活躍的同學,希望討論出一個社團章程。這些人歷經半個月,每天爭得面紅耳赤、抽掉20條香煙後完成了章程的制定,全程參與下來的同學有九個,後來越走越近,便形成了這個小團體,如今這九人均已功成名就。後來,在陶然的指揮下,九兄弟幫助其中一員完成了幾乎沒有希望的校學生會副主席的競爭。

北京大學的生活賦予了孫陶然更加豐富的人生經歷,也為他打下了將來"混社會"的能力,但前途未卜的畢業季也來到了他的眼前。

自信對一個創業者來說至關重要,有自信不一定成功,但是沒有自信連成功的機會都沒有。但自信並不是在事業上取得一定成就之後才獲得的,而是在此之前就已經完成積累。那麼獲得自信的主要途徑是什麼呢?從孫陶然的發跡路上來看,就是去做事。

從年少成名到傷心離開

畢業之前,孫陶然原本已經作為被聯想聘為總裁室的秘書,因為兩個事件使得孫陶然得罪了一位北大的領導。畢業伊始,那些在北京找到工作的同學都獲得了留京指標,只有孫陶然不被允許留京,甚至那位領導還發話:"即使全班同學都留京了,孫陶然也不允許留京。"結果聯想在京的工作保不住了。但聯想愛惜人才,希望孫陶然能夠去新成立的深圳分部上班。本來孫陶然已經將行李郵寄到同去深圳的同學那裡,只等著聯想給他買車票了,但轉機就在這時候發生了。

進入四達集團

就在孫陶然準備赴深圳就職的時候,當年《大學生》雜誌的編輯、間接導致孫陶然無法留京的劉文獻找到了他。當時北京市民政局下屬的一家名叫四達技術開發公司的企業新組建了公關部,劉文獻為公關部經理,他想邀請孫陶然加入。(當時四達集團的總經理是張征宇,後面恆基偉業創業時會有倆人的正式合作)

四達公關部的工作是從零開始。孫陶然應劉文獻的邀請到四達參觀的時候,才發現這個所謂的公關部就是空蕩蕩的一間辦公室,連辦公桌椅都沒有。參觀完畢還是他倆一起去置辦的桌椅,也許就是劉文獻無條件的信任以及這次布置辦公室的行程,讓孫陶然在四達找到了歸屬感,使得孫陶然在四達一待就是九年。

第一次成功創業就在四達公司,他用四年時間將小小的公關部做成利潤位列集團下屬56家公司第三的子公司——四達廣告藝術公司,這個公司後來培養出了五六十位總經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司業務越來越多,身為常務副總的孫陶然和總經理的劉文獻之間的爭論和分歧越來越多,矛盾逐漸加劇。到了1994年,二人的矛盾走到了互相無法容忍的地步。為了公司能有更好的發展,終有一天,孫陶然當著張征宇的面提出要麼讓自己當一把手,要麼他就退出。張征宇選了支持劉文獻,因為兩人的矛盾在張征宇看來是權利的爭鬥,劉文獻則覺得他就是想上位,一心為公司發展著想的孫陶然只得選擇黯然離開。

初入職場的孫陶然被任命為公關部副總經理兼策劃室主任,那時的孫陶然沒有一點市場營銷策劃的經驗,企業管理經驗更是零。但他願意學習也善於學習。不會市場營銷,當時工資180的他就花1500買了一套知名廣告公司的市場營銷方案認真學習;不會管理,就找當年與他共同被錄取進聯想的同學複印了聯想的管理大綱(這份大綱被孫陶然加了各種批註,翻得四角翻卷。後來在一次與聯想總裁柳傳志談投資的時候又返送給了柳傳志,讓柳傳志頗為感動)。

孫陶然的學習能力極強,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不斷堅持贏家心態,他給贏家心態總結了四個要點,即自信、自主、自強和自嘲。這種心態為孫陶然獲得更多的成功。

再回四達,開創先河

孫陶然離開後劉文獻全面管理四達廣告公司,不久張征宇從朋友處為劉文獻爭取來了一個100萬的項目,結果項目拿到手後卻處處碰壁,甚至都拿不出一個讓客戶滿意的方案,張征宇覺得在朋友那裡丟了面子十分惱火。此時,公司的下屬李明(後來恆基偉業的七個聯合創始人之一)提議將孫陶然再請回來,並不斷在這兩個人之間協調,最終促成了孫陶然的回歸。

孫陶然回歸四達廣告公司的要求就一個,自己當一把手,全面掌管財權、人權和決策權。原來的一把手劉文獻無奈答應,但是他的條件是只給孫陶然留3萬資金,剩餘全部帶走。孫陶然便拿著僅有的3萬塊錢開始了新一輪的創業。

這3萬塊錢也僅夠3個月工資,孫陶然必須找到出路。正在此時,《北京青年報·新聞周刊》增加以電腦內容為主的四個版,負責此事的鈕明給孫陶然打電話詢問有沒有適合的廣告商推薦,孫陶然直覺這是一個機會,電話里就應承下來。但有兩個問題急需解決,一個是增加的這些版面所需費用要版面承包商自己負責,並且要預付。第一次預付就要107萬,此時公司帳面上只有3萬,連零頭都不夠。另外,那時中國的IT領域也才剛剛起步,客戶相當少。

沒錢,孫陶然就去找錢,他先是找張征宇借錢,但張征宇評估後只給了他60萬。剩下的由公司全部的二十個員工集資湊夠(在高中選修的演講與口才能力展現出來了,當然,大家也十分信任孫陶然)。

沒有客戶,孫陶然就自己做先鋒,用幾個月時間跑遍了所以IT行業的老總,這也是後來為什麼孫陶然跟那些IT界的風雲人物諸如雷軍、楊元慶、王志東、郭為等人如此熟悉的緣故。彼時,孫陶然為了創刊奔走於各大IT公司之間,楊元慶帶著聯想的微機事業部奮鬥在孫陶然的樓下,雷軍正帶領金山人苦尋生路,王志東還窩在中關村小學操場邊的低矮平房苦苦掙扎。

1992年2月8日,《北京青年報·電腦時代》正式創刊,孫陶然的創刊詞寫:"總有一天,電腦要走下神壇,進入尋常百姓家。所以我們必須在老百姓喜歡看的媒體上,用他們喜歡的語言和方式,給他們講述有關電腦的一切。"

無疑,這次創業非常成功,從8月份開始接到廣告,到年底凈利潤100多萬;第二年凈利潤400多萬;第三年凈利潤1000多萬,當時《創業者》作者鄧蕾在不到五環位置買的90平米房子也才22萬而已。

居安思危一直是孫陶然奉行的行事準則,當年電腦周刊簽的合同是三年,當開始盈利後孫陶然就預料到三年合同到期後,續約費用必然漲價,所以開始了下一步的部署。他首先選擇做企業諮詢公司,創建了世紀星空(世紀星空最著名的客戶也是第一個客戶便是聯想集團)。同時,他還在之前的廣告帶來的利潤和龐大客戶群的基礎上孵化了一個全案代理廣告公司,即蔚藍軌跡廣告公司(最後成為可以與國際4A廣告公司抗衡的本土公司。)

1996年,孫陶然被提升為四達集團副總裁;

1997年,張征宇讓他同時擔任四達集團上級單位的副總裁,彼時他也不過28歲。

創業的腳步從未停止,1996年9月,孫陶然的兄弟趙文權找到孫陶然,邀他一起辦一家公關公司,同樣看好這個方向的孫陶然欣然同意。同時,孫陶然又邀請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最終確定5個人,每人5萬,共計25萬啟動資金,成就了現在全球第八大、亞太第一大的企業營銷服務集團——藍色光標。

時間回到1995年,張征宇管理的四達集團已經債務纏身,張征宇希望讓四達集團翻身,作為技術出身的他看到了掌上電腦的商機。那時他曾給很多廠家提過建議,但均被忽視,所以看到需求的他準備自己做。出於對孫陶然的了解,他知道想要新產品成功並作出業績,非孫陶然不可,於是便力邀孫陶然加入,但孫陶然拒絕了。

策劃商務通,一戰成名

在張征宇的安排下,孫陶然開始全面接觸這個產品,最後連"商務通"這個名字都是他取的,此時他已經將這個產品看作自己的孩子了。

為這個產品而生的公司叫作恆基偉業。張征宇提出公司啟動資金全部由四達集團出,所以張征宇占股80%,孫陶然5%,其他人各占3%。孫陶然則提出,他不在乎頭銜,但要求公司實質上的管理權在自己手裡。最後約定財務、研發和生產由張征宇管理,公司文化、管理風格和企業戰略由孫陶然負責。

孫陶然大刀闊斧開始策劃,他勇於創新,不管先例只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抓如用戶剛需,要求在該類產品爆發前進入市場,最終引領了潮流,創造了能夠載入廣告史的經典案例,也將商務通這個產品引爆成為家喻戶曉的產品。但隨著產品的成功,原本站在後台的張征宇開始想要往台前發展,他不斷干預公司戰略部署,與孫陶然兩人的矛盾也越來越尖銳。做突出的矛盾有以下幾件事。

當時,智慧型手機剛剛起步,恆基偉業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市場,何況他們還有商務通占領的市場。孫陶然認為,現在的戰略應該是從現有的原始設備製造商中選擇他們的一款手機,貼上商務通牌子直接進入市場,然後逐漸過渡到自己研發。但是張征宇認為,只有自己才能做出完美的產品,於是執意自己研發。甚至直接在孫陶然管轄範圍之外重新設立了研發團隊。結果自然是敗了。

張征宇還策劃了無限PDA,同樣是希望全產業鏈都自己完成。孫陶然自然反對,可惜反對無效。

張征宇的行事作風越來越強勢。2000年上半年,張征宇看中了幾個留美的中國人發起的美國項目,所以恆基偉業打算投資幾百萬美元。孫陶然認為這個項目與公司發展毫無關係,那幾個創業者也不靠譜,故而反對投資。最後張征宇仍然用個人分紅的錢投資,自然,這次投資又失敗了。

衝突仍在加劇,終於孫陶然捅破了那層窗戶紙,在一次會議上,他直接問張征宇在他心裡恆基偉業是他們七個人的還是他張征宇自己的?張征宇後來回答:恆基偉業是張征宇自己的。得到答覆的孫陶然當即哽咽說出退出經營層的決定。之後一年內,當年的七個創始人有四個相繼離開,最後留下的只有張征宇和李明。恆基偉業的業績逐年下跌,2002年之後進入了長期虧損狀態。儘管2008年曾出現了一次生機,也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

自此,孫陶然進入了長達3年的閒散日子,將時間交給了家庭和朋友。

孫陶然一直認為並不是所有的創業者都適合當決策人。如果一個創業者有這種覺悟,那麼離創業成功也許就不願了。創業時合伙人的選擇至關重要,選對了大家就是朝著一個方向拉車,車自然越走越順;選錯了那就不知道朝著哪個方向使勁兒了。

重新開始,創建完全屬於自己的企業——拉卡拉

孫陶然離開恆基偉業後進入休息狀態,恰好碰上"非典",所以他的很多朋友似乎也都進入了"閒散"狀態。於是孫陶然幾乎天天與錢實穆、張羽、高曉松等朋友們在一起,打打高爾夫、鋤大地、都地租。這些人哪一個是能閒住的呢?時間久了就又紛紛開始忙碌起來,孫陶然的一個朋友還對他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後面說的就是你。"那時候,孫陶然不過34歲。

在恆基偉業的前同事們日子越來越難過,終於有一天肖朝君找到了孫陶然,說他們不看好張征宇帶領的恆基偉業,準備自己干,邀請孫陶然加入。孫陶然當時並沒有同意加入,但是給了他們投資,同時要求他們不能做原企業的競爭對手。肖朝君自然同意,因為他看好的是電子詞典市場。

孫陶然投資了45%,肖朝君投20%,組建起了乾坤時尚電子產品有限公司。但孫陶然只是掛名董事長,並沒有實際參與管理。可惜,乾坤時尚出師不利,產品一上市就遇到了強勁的對手——好記星。好記星背後的策劃是杜國楹(E人E本、8848手機、小罐茶等產品都是他策劃的)。好記星一路高歌猛進,乾坤時尚只有苦苦掙扎的份。

也許是因緣造化,也許是必然,孫陶然再次出山,重新執掌乾坤。回歸後,經過對市場的分析,孫陶決定放棄電子詞典市場,並重新引入投資。

首先是乾坤時尚的善後問題,他將電子詞典給了杜國楹,包括庫存、渠道和售後。接著是投資問題,他最先想到的就是當時的聯想投資,通過介紹找到了當時聯想投資的掌舵人朱立南,倆人一見如故。但當時聯想投資採取的是項目打分制,孫陶然的公司自然是沒有通過考核。看好孫陶然的朱立南卻打算幫孫陶然一把,他將孫陶然帶到了聯想總裁柳傳志的面前。然後又給雷軍打電話打聽他對孫陶然的看法,詢問雷軍如果聯想給孫陶然投資,雷軍是否願意跟投。與孫陶然相識已久的雷軍自然願意。有了雷軍的背書,柳傳志選擇了無條件相信孫陶然,投資成了!

最終聯想投資100萬美元,雷軍投了50萬美元,孫陶然自己投了50萬美元。啟動資金有了,在乾坤時尚的基礎之上,拉卡拉時代來了。

拉卡拉的創業與其他幾次均不同,用孫陶然來說,前幾次都是別人企業的保姆,而拉卡拉是自己的孩子。再次創業,孫陶然看好遍地商機的金融業。他是一個有6分把握就開始乾的人,於是看到商機立刻就干。

2005年1月,拉卡拉成立;

2006年11月,與中國銀聯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退出電子帳單支付服務和銀聯標準卡便民服務網點;

2007年,拉卡拉選擇北京、上海為試點城市,建立拉卡拉便利支付點,僅上海就簽了2000家便利店;

2008年7月,北京、上海模式鋪向成都、西安、南京、蘇州等十幾個城市;

2009年9月,拉卡拉完成38個城市全覆蓋,月交易量600萬筆;

2011年拉卡拉獲得第一批支付牌照;

……

幾乎在每一個岔路口上,拉卡拉都能選擇對的路前進。如今,拉卡拉一路高歌猛進,事業發展如火如荼。

《創業者》僅僅是孫陶然的一部分創業史而已,未來的輝煌無法預知。孫陶然經歷多次創業,但每次創業的股份最後都稀釋的非常少,可見他創業並不是未來錢,只是想做成一件事而已。從校園裡的不斷積累到二十幾年的創業歷程,孫陶然不斷革新自己,直面困難,在一次又一次痛苦中成長。懷揣菩薩心腸,運用雷霆手段,一次又一次地創造了商業奇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RhDHEm4BMH2_cNUgdCy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