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可琪薦讀 | 這部細思極恐的親子動畫,是多少家庭的真實寫照

2019-11-06     愛吃草莓的老仙女

很多父母的教育是「傀儡式」的,以為管教孩子、給他們規劃好一切就是最好的愛,但卻忽略了給孩子「選擇權」。

「我管你,都是為你好。」從小到大,多少孩子,被這句話磨得耳朵起繭子。

高分動畫短片《繼承者》,是就是這種家庭的真實寫照,主人公Alan被父母當成提線木偶,每一步如何向前,都被精準地控制著。

它用極為震撼和驚悚的手法,還原了被父母控制之下,變成傀儡的孩子。

01

細思極恐的動畫片

是多少家庭的真實寫照

男孩Alan從小想要飛上太空,做一名太空人。

房間中掛著太空人自畫像,壁柜上陳列的火箭模型,桌上放著的飛行模擬遊戲機……Alan親手布置的房間裡,每一個角落裡都盛放著自己的夢想。


讓人不解的是,這些東西在不斷被替換。Alan親筆畫的全家福中,和藹的爸爸媽媽和小太空人Alan笑得都很幸福。

這樣美好的畫卻被一雙手換下,用證書取而代之,屬於火箭模型的位置被獎盃搶占。


Alan經常使用的飛行模擬遊戲機還是打開的,卻被強行收進了箱子。

眼睜睜看著心愛的模擬遊戲機被收走,Alan心裡很難過,卻不敢上前阻止。

因為這雙手的主人,是自己的媽媽。


媽媽對全新的房間布置非常滿意,對著滿牆的獎狀開心得跳腳。望著她欣喜的背影,Alan無奈地將目光轉向了一旁。

視線最終的落點,是角落裡一個小小的盒子。

它對Alan來說異常寶貴,裡面盛放著他關於宇宙的幻想。


轉眼間,盒子成了房間中,最後一件與太空人有關的東西。小心地打開這個盒子,Alan似乎看到了曾經的信誓旦旦。

可就連這最後一點念想,也終究逃不過被收走的命運。被拿走的途中,沒有蓋好的盒子掉下一張畫,正是Alan一筆一划勾勒出來的未來。

Alan想要上前撿起畫,卻發現它就像自己漸行漸遠的夢想一樣,怎樣也抓不住。

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父母給自己安排好的「黃金」殿堂,裡面是課本、證書、獎狀……在通往殿堂頂端的路上,Alan被線拴住了手腳,每一步如何向前,都被精準地控制著。


向上的路異常艱難,Alan的眉頭皺了一團,這似乎超出了他繼續向前的能力。

但線依舊執著地掌控Alan的每一個動作,絲毫沒有停止的意思。

抬頭向前看,眼前的路已經被課本與獎狀鋪滿。沒有盡頭的旅程,似乎是Alan余後人生的全部內容。

鏡頭順著線轉換,我們才看到,線的另一端是Alan的父母,他們一臉滿意地微笑著,提著線,安排好孩子的一切。


Alan變成了一個提線木偶,失去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權。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可總有父母,只想把孩子修剪成自己預設好的模樣。

02

父母強控制欲讓孩子無處可逃

別讓你的「自私」毀了孩子

今年暑假檔熱播的《小歡喜》中,丁一也是一位被父母控制欲害慘的孩子。

其中有一段台詞,讓琪琪印象特別深刻,英子在丁一跳樓後回憶說:有天晚上,他的父母一直看著他,像看犯人一樣。

將自己的孩子像看犯人一樣控制,孩子能身心健康嗎?

果然,剛上大學孩子就因為抑鬱而休學,原來丁一喜歡地質專業,想上地質大學,可他父母卻只讓他讀金融專業。

在萬般無奈之下,丁一決定用死亡來結束這場被操控的人生,因為他不想像犯人一樣過一輩子。

父母過強的控制欲讓孩子毫無喘息的機會。

高考結束以後,英子想上南京大學,可是媽媽宋倩卻不同意,執意要英子選擇北京的學校,在多次嘗試與母親溝通無果後,英子也在崩潰的邊緣。

她整晚整晚睡不著覺,一個人在黑夜裡哭泣,用手機錄下自己無處訴說的痛苦。最後,她選擇用跳江的方式來反抗自己的母親。

在雙方的爭吵中,宋倩問:「你為什麼非要去上那個南大呀。」英子說:「我不是一定要上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為什麼要逃離,因為她不想無時無刻不被媽媽控制。

最後,英子說:媽媽,我配不上你的愛,對不起,我沒有做好你們的女兒。

英子的懂事多讓人心疼,英子的無奈又多讓人氣憤。她善良懂事,學習成績又好,卻依然達不到媽媽的要求,內心認為自己不聽媽媽的話是自己不好。


而宋倩的高期望和高要求卻讓孩子,處處與自己擰巴,明明喜歡樂高,卻因為媽媽的不允許被沒收。

父母的強控制讓孩子無所適從:遵從父母,自己委屈;遵從自己,又覺得對不起父母。

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華人才女郭衡,也曾因為受不了父母對自己人生的規劃與操控,最後上吊自殺。

她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一切都不管了,我再也不要被人唾棄地,以他人的標準,去循規蹈矩地爬了。


以愛的名義,行控制之實。

倫敦大學一項調查認為,父母過強的控制欲會從親子關係映射入其他親密關係中,影響到孩子的夫妻關係、朋友關係……

童年所帶來的影響,貫穿了孩子的一生。

臨床研究表明,父母的控制欲過強,會使孩子更容易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極等心理。

不僅如此,過分管制會磨滅孩子的個性與創造力,使得孩子變得唯唯諾諾,沒有主見。

缺乏安全感的父母們,希望通過包辦與控制孩子的一切,來彌補自己的精神缺失。

孩子長大之後,又繼續從下一代身上,尋求自己童年時代缺失的安全感。

這個惡性循環,就像動畫《繼承者》的結局一樣:被操縱的傀儡繼續控制著下一代的傀儡,沒有盡頭。

03

最好的愛,

是還給孩子一個獨立的人生

每個人都要經歷兩次臍帶剪斷的過程:第一次是剛出生時,要被剪斷與母親的連結。

這個過程里,被剪斷的傷口會慢慢結痂、脫落。孩子也脫離母體,學會自己攝入營養。


第二次是成長過程中,要被剪斷的「精神臍帶」。孩子們漸漸擁有獨立的思想,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

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忽略了第二個過程。

  • 讓孩子做選擇,他會更積極樂觀自信

我見過很多孩子,不管做什麼都要徵求家長的同意,甚至上廁所這些小事也要問問。

通常這樣的孩子還表現為:與人交往時畏畏縮縮、做事猶猶豫豫、膽怯逃避,不夠大方自信。

因為父母什麼事情都給他們安排好,孩子只能乖乖服從要求,時間長了就習慣了依賴父母來做決定的模式,漸漸也會引起性格上的變化。

自信很重要的一部分來源於掌控感,感覺事情可以自己決定和選擇。

孩子2、3歲的時候,自主意識開始發展,喜歡強調凡事「我」自己來,這時候就可以逐漸讓孩子做一些選擇。

比如早餐想吃什麼?今天天氣有點熱,是穿裙子還是短袖短褲?時間有點晚了,想先刷牙洗臉還是先洗澡……晚上睡覺想看什麼繪本呢?

從生活中的這些細微處,給孩子有限的選擇,在適合的事情上,可以放寬選擇的範圍,讓他自己做決定。

這種掌控感,會讓孩子對自己感覺很好,自我價值感得到提升,對待事情更加積極樂觀。

這樣,將來他才不至於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因為擺不正自己的位置而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或者畏首畏尾,不敢挑戰,從而做出不正確的抉擇。

  • 讓孩子做選擇,他會更有責任感

生活中,無數父母為孩子的生活、學習操碎了心,而孩子卻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經常不聽話、和父母對著干,讓人心累。

最常見的比如吃飯、起床、睡覺、寫作業磨磨蹭蹭,喜歡拖延。

家長嘮嘮叨叨、軟硬兼施,每次都要發脾氣鬧得不愉快孩子才勉強聽話,但沒過多久就故態復萌,這個時候,家長其實可以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一開始,耐心跟孩子講清楚選擇會對應什麼樣的後果,讓孩子自己決定,當然也要自己承擔選擇導致的後果。

比如問孩子是現在起床還是賴床,現在起床的話,我們可以好好吃完早餐,按時到學校;如果繼續賴床,就會遲到,可能還會被老師批評。

孩子這個時候就會去思考,權衡,最終做出自己的選擇。

即便孩子的選擇不夠好,家長也不要去干涉,就讓孩子自己去承受幾次選擇帶來的後果,例如被老師批評。

他會在這樣具體的實踐中收穫經驗教訓,逐漸完善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事情負起責任來。

在一次次讓孩子做選擇的過程中,孩子的自覺性、主動性會得到增強,也會更快地學會自立和自我管理。

琪琪記得《奇葩說》有一期的話題是,《如果能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要定製嗎?》,琪琪也曾問過蘭可琪繪本館的某位館主,她的答案是No。因為定製的人生,不但讓孩子少了探索的樂趣,也未必是孩子們喜歡的人生。

於我們來說,真正的父愛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占有和控制,而是一場適時的退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RF5wPm4BMH2_cNUgYwM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