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家長討論:在兒童閱讀的過程中什麼更重要?思考>閱讀

2019-12-22     七彩繪本藍山閒讀


閱讀" inline="0">

「我的孩子1、2年級也看了不少課外書,但是寫作也沒見有多大進步。」一位家長這樣詢問我,「而且,我發現他現在三年級了,越來越不愛看書,這是為什麼?」其實,閱讀之作用無須我們過度介紹,家長的焦慮只是因為:兒童的閱讀在語文學習,甚至在對其他各學科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幫助和引導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以閱讀更好地促進寫作能力、理解能力等的發展,是家長們很關心的問題。

無可否認,閱讀能極大地增加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範圍,而一個人的認知則會構成自己的世界觀,有了自我認知,也表示著自我覺醒和對自己的主動塑造。一旦激發起了自己的主動性,閱讀所能帶來的能量是巨大而持續的。但是,如何找到剛才那位家長陳述的閱讀見效不明顯的問題的根源,對家長們來說,是更加迫切的問題。所以,我們要明白孩子應該讀什麼書?應該怎麼讀書?


「為何閱讀」會指引我們「閱讀什麼」:閱讀要雜

在我們一生的閱讀中,可以分為功利性閱讀和消遣性閱讀。回想我們少年時候,課本總是被扔在抽屜一角,不到上課是絕對不想去碰的;而那些用彈珠換回來的小人書、殘破的四大名著,則藏在書包最隱秘之處,只要一沒人,一有時間,就立刻拿出來閱讀。課本就是功利性閱讀,為了考試一定要讀懂的書,總是躲著看的那些「四大名著」類的書就是消遣性的閱讀,它給我們帶來的是快樂和自主尋覓的養分。

閱讀" inline="0">

消遣性讀書帶來閱讀的最大樂趣 讓讀者全情投入 忘乎所以

現在的閱讀已經成為兒童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所以不需要偷摸著去找書讀,每個重視閱讀的家長都為孩子準備了非常多的課外讀物,孩子喜歡什麼什麼樣的書,就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去讀這類書,你當然可以把這種閱讀看作是消遣式的閱讀,但說實話,對於一個小學生來說,只要是正常的課外讀物,還真的就是開卷有益,無須計較他是否能馬上從中學到什麼。所以,這時候,提醒家長:孩子的閱讀種類要雜,多種學科的閱讀,比單一領域的閱讀,對於認知視角的擴大更有益。

讀書之「方法」僅為讀書之「工具」:學會因人而異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老師就讓學生的閱讀從圈劃字詞句開始,有的老師還會讓學生使用「批註法」,接著就是準備一個小本進行摘抄......凡此總總,每個孩子都曾經使用過。當然,以上在閱讀過程中使用的方法,都是經過實踐證明很有效的方法,不能說完全沒用。但家長們很快就會發現,這些方法一旦老師不再檢查,就會被孩子們束之高閣,不再使用。這種現象一是因為不是每本書都適合某種方法,二是因為孩子學習時間緊張,一讀書就要圈劃、批註、摘抄,根本不可能;第三就是因為老師並沒有告訴學生哪類書可以用上以上的方法,哪類書可以輕鬆痛快地一讀就扔。

閱讀" inline="0">

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總主編 溫儒敏

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倒是看到了這個問題,他說:「我現在特別要提出,讓中小學生『海量閱讀』,學會『連滾帶爬』地讀。不要每一本書都那麼摳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讀,要容許有相當部分的書是『連滾帶爬』地讀的,否則就很難有閱讀面,也很難培養起閱讀興趣來。」這句話讓不少家長振奮,可是具體到哪些書精讀,哪些書可以連滾帶爬地讀,則是一頭霧水。因為,學校老師教的閱讀方法太少,而且大部分是精讀的方法,對溫主編的提出的「連滾帶爬」地讀更是不知如何下手。

其實,閱讀也是要講方法的,而閱讀的方法非常多,個中差別也很大,就是同一種方法,在不同的人使用起來,也會有不同的效果。所以,沒有人可能把閱讀的方法進行真正的整理和完整地教授,只能大概列舉出:精讀、略讀、猜讀、跳讀、目錄索引讀、群讀等,閱讀過程中大致有一些方法可使用:圈劃、批註、文摘卡、讀書筆記、思維導圖等。在這裡,我們介紹一下「做筆記」這個方法。

閱讀" inline="0">

做筆記的方法在閱讀什麼書時要用呢?學生功利性的閱讀一定要做筆記。也就是為了學習書中的知識、為了考試的那一類書,都應該做筆記,還有一些世界名著,經典作品,要從中汲取寫作需要的營養,也得做筆記。先講一個故事:以前,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有一個木匠帶著孩子在地主家幹活,木匠幹活乾得大汗淋漓,就一件一件把自己的衣服脫掉了。這時他想起了孩子,生怕他熱著,也一件一件把孩子的衣服給脫掉了。後來孩子被凍死了。

這個故事背後印證的一個社會學中的概念,叫虛假同感偏差。史丹福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LeeRoss也通過有效的實證研究,證明了虛假同感偏差對人們的知覺和決策的影響。簡單來說:虛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們常常高估或誇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它是人們堅信自己信念、判斷正確性的一種方式。

閱讀" inline="0">

有的孩子上課聽講也很專心,但不願意記筆記,老師一提醒,他總會信誓旦旦地說:「我記住了。」實際上,這正是虛假一致性偏差造成的一個知識的錯覺。這也正是為什麼閱讀過程中,許多人不喜歡做筆記的原因,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讀的過程很認真,也對重點觀點進行了認真的記憶,不需要依靠筆記的形式來進行存儲。但是,我們認為的「記住了」,往往到最後是「似乎有點印象,但記不得在哪裡看到過。」

或許有人要問,既然做筆記這麼重要,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應該在閱讀中使用「做筆記」的方法呢?這倒不能絕對。曾經就有人說愛因斯坦有一個「總,分,合」三步讀書法,魯迅喜歡「跳讀」,著名的英國作家毛姆則喜歡很多本書同時閱讀......所以,我們要鼓勵學生除了按照老師教的方法進行閱讀外,還應該從自己的閱讀中去總結、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甚至可以創新出獨特的閱讀方法來。

「多讀」並不一定通向「能寫」:善思才是根本

中國從來都有死讀書的教訓,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句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下·第三節》的名句,就是在告訴我們讀書不可視書為唯一可信之物,視書中內容為完全之真理。在這一點上,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說得更為直接:「思考和讀書在精神上的作用,可說是大異其趣,其距離之大,恐令人難以置信。」「我們若要將所學得的知識消化吸收,變為己有,並且能夠充分應用發揮的話,就必須經過思考的過程。」閱讀中的思考和閱讀後的思考,都是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閱讀的一個組成部分,產生思考的閱讀一定是深閱讀,也是最能讓閱讀產生成效物閱讀方法。

閱讀" inline="0">

閱讀是否有成效,是否能算是深閱讀,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你是否在閱讀後有所輸出。哪些算是輸出呢?把自己讀後的一點感悟寫出來,跟朋友聊天的時候說說自己的看法......寫和說都是表達,當閱讀的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我們的表達慾望自然就會滋生出來。在兒童身上,就體現在對寫作的興趣和喜愛,因為此時寫作的他,不僅是在學習語文,學習作文,而是在表達自己——將閱讀中自己學會的詞句、產生的思考、積累的想法統統寫在作文里,這種表達讓孩子感受到最充分的成就感。同時,因為喜歡寫作,所以就會更加主動地去閱讀,這樣持續的良性循環,才是真正的讀與寫最好的一體化。

閱讀" inline="0">

教育部頒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2012年教育部頒布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給出了低年齡段兒童閱讀的培養方向:其中每段都有對閱讀內容進行輸出的要求:3-4歲——喜歡跟讀;4-5歲——喜歡給別人講故事;5-6歲:喜歡與他人一起談論閱讀的內容。

從官方給出的兒童閱讀的正確引導方向來看,首要的應該是培養孩子閱讀興趣,同時要注重鼓勵孩子在閱讀過程中思考、質疑,最後要讓孩子們懂得閱讀不是目的,讀後要進行表達才是能力的一個提升。

閱讀" inline="0">

總的來說:在兒童讀書的過程中什麼更重要?有閱讀興趣最重要,在興趣之上,閱讀方法中什麼最重要?學會深閱讀重要。思考則是深閱讀的一個標竿,閱讀中的思考,能讓我們的閱讀變得有價值,能讓自己獲得真正的成長。有的家長說:孩子還太小,先告訴他不要全信書中所言,是不是會影響孩子的閱讀興趣。其實這點,家長大可不必擔憂。閱讀中的思考,要從孩子小時候去引導和培養。當然,幼小的孩子缺乏積累,無法對大部分書的內容產生更深的思考,但我們可以為孩子們選擇豐富、適宜的低幼讀物,和他們一起看繪本、講故事,拓展他們的閱讀經驗,在此基礎上,討論、交流、甚至辯論,都是引發孩子思考、表達,從而養成閱讀好習慣的方法。

我們始終關注兒童閱讀與寫作的融合,關注以繪本為媒介的閱讀拓展,從幼兒期到小學低段,繪本是最佳的閱讀和寫作啟蒙書。歡迎加入我的圈子,關注繪本閱讀與寫作。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R9nCMG8BMH2_cNUgF_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