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在他的《敘事謠曲》中講述了一個小故事:
耶穌帶著門徒彼得遠行,路上看到一塊破舊的馬蹄鐵,便讓彼得撿起來。
彼得覺得馬蹄鐵毫無用處,於是假裝沒聽見。
耶穌自己撿起馬蹄鐵,路過城鎮時他到鐵匠鋪換了三文錢,然後用錢買了十八顆櫻桃。
二人在荒野穿行時,彼得又渴又餓,耶穌故意讓藏於袖子裡的櫻桃掉出一顆,彼得慌忙撿起來吃掉。
耶穌邊走邊丟,彼得也就狼狽不堪地撿了十八次。
破舊的馬蹄鐵三文錢十八顆櫻桃,這場深謀遠慮的交換,讓彼得緩解了饑渴,也成就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英國詩人阿拉斯泰爾•里德在半個世紀前,同樣講述了一個關於交換的故事——《你願意用什麼換我的蝴蝶?》。
阿拉斯泰爾•里德是一位來自蘇格蘭的詩人和南美文學學者,以翻譯博爾赫斯和聶魯達的詩作而聞名,出版了四十多本詩集和遊記作品。
作者在《你願意用什麼換我的蝴蝶?》一書中開啟了一段奇妙的交換之旅,從一隻蝴蝶開始交換,竟能換到糖果機、熱氣球、動物園……一切。然而,最終蝴蝶竟然飛走了。作者用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和讓人始料不及的結局,帶給每個人的卻是不同思考。
01天馬行空的詩歌體故事,歷久彌新
什麼樣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呢?
歷經時間的考驗和歲月的沉澱,依然被奉為經典,讓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都深深為之折服。
《你願意用什麼換我的蝴蝶?》就是這樣一部歷久彌新的好作品。
本書初版是在1960年,2008年費頓出版社將其再版,2019年中文版與中國的讀者見面。雖然穿越了個近半個世紀的時光,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卓越的藝術價值,讓人無法忽視。
書的第一頁是一雙緊扣的手,下面用簡潔的對話開場:
「我手裡有一隻蝴蝶,你願意用什麼來換它?」
「我會給你一根許願骨。」
就這樣,交換之旅正式開啟。這是一場讓人心跳的交換遊戲,作者腦洞大開,充分發揮了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所以如果不翻閱下去,你根本猜不到下一次交換的到底是什麼。
我們來看看奇妙的交換過程吧:
蝴蝶許願骨旗子草帽海馬裝在瓶子裡的船糖果機圓號槍熱氣球有軌電車兩匹木馬和小型動物園高塔小型軍隊小鎮森林一座島一切
一隻蝴蝶竟然換來了想要的一切,真是讓人不可思議。
更令人吃驚的是,這樣的交換卻映射了我們的人生。
我們用寒窗苦讀換來學歷,用學歷換來工作,用工作換來收入、成就……每個人的人生就這樣在一次次地交換中,體現出各自的價值。
所以說,這個故事看起來充滿幻想,卻植根於現實。
前面提到作者是一位詩人,所以他創作的文字極富詩意。比如:
我要拿森林換什麼呢?
也許是八座雪山,
或是十一座高聳的冰山,
或是一片草木茂盛的叢林,
或是一片無邊無際的沙漠,
或是兩顆星星。
不過我想我寧願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島,四周全是大海。
這種意境唯美、韻律感十足的文字,不僅朗朗上口,便於孩子誦讀,也極具文學性和藝術性。
所以,與其說作者創作了一個故事,不如說他創作了一首敘事詩。
無論是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詩歌體的文字,還是歷久彌新的價值,都體現出了本書的獨特魅力。
02孩子和大人不同的認知,極富深意
這本書的藍色封面上赫然印著金色的書名:「你願意用什麼換我的蝴蝶?」
封底印著兩行小字:「如果你有一隻蝴蝶,你會用它來換什麼?」
這種首尾呼應的不同問法,為讀者提供了多維度解讀的視角,也激發了讀者多角度的思考。
我們再來重溫一遍交換清單:
蝴蝶許願骨旗子草帽海馬裝在瓶子裡的船糖果機圓號槍熱氣球有軌電車兩匹木馬和小型動物園高塔小型軍隊小鎮森林一座島一切
用世俗的眼光來看,交換物一次比一次價值更高。一開始只是旗子、草帽這種小物品,後來是動物園、小鎮、一座島,甚至是想要的一切。
用童真的眼光來看,這一切往往與價值無關,只是一場有趣的交換遊戲,想到什麼就去交換什麼。
這是大人和孩子認知的不同。
電影《大話西遊》中有一句經典對白:「我猜中了開頭,可是我猜不著這結局。」
用這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結局再合適不過。
結尾與開場一樣,用的也是對話體:
「讓我看看你的蝴蝶。」
「你瞧。」
當那雙緊扣的手打開時,一隻綠色的蝴蝶,翩然起舞,越飛越遠。
故事戛然而止了,這種開放式的結局,帶給了我們不同的思考。
你會不會覺得懊悔、沮喪呢?本來可以擁有一切,可是轉眼成空。
你會不會覺得驚喜、快樂呢?那隻被一直束縛著的蝴蝶,得到了自由。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在網上看到一位作者記錄了一件真實的小事:
有一次帶女兒拜佛,我看見她雙手合十,認真地對菩薩說:「菩薩,祝你健康。」
我們去拜佛,往往是為自己和家人祈福。小女孩卻沒有一點私心,虔誠地祝願菩薩健康。她天真無邪、真誠無私的話語,令大人們不禁汗顏。
在世俗生活中摸爬滾打久了,很多人漸漸變得老練、精明而務實,習慣索取而鮮有付出,時常希翼著用最小的成本賺取最大的利益,就像用一隻蝴蝶換取到一切那樣。
當很多人抱著這樣的人生態度,這個世界必然是越來越冷漠,越來越糟糕。
上面提到的那個小女孩卻一語驚醒夢中人。
如果我們學會像孩子那樣,用童真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用純凈的童心去感受這個世界,那麼一切都會變得簡單而美好。就如同最後蝴蝶獲得了自由,是我們所能想到的最好的結局。
真的,有時候孩子是大人最好的老師。
03大膽復古的鋼筆畫,打造繪畫遊戲
本書的插畫師是來自美國的鮑勃•吉爾,他生於1931年,是世界著名的插畫家和設計師。他的另一部童書代表作是《你的世界是什麼顏色?》。
鮑勃•吉爾用鋼筆作畫,既大膽復古,又創意十足,使《你願意用什麼換我的蝴蝶?》充滿時代的質感且不過時。
鮑勃•吉爾不僅僅是在為阿拉斯泰爾•里德的故事配插圖,其獨特多變的藝術創意,更是讓繪畫增加了遊戲的功能。
其一,記憶遊戲。看完書後可以讓孩子嘗試說出,書中共出現了哪些東西,哪些東西是文字中提及的,但沒有畫出來的,訓練孩子的記憶力。
其二,數學遊戲。可以讓孩子數一數文字中共出現了多少東西,畫出了多少東西,訓練孩子的數學能力。
其三,色彩遊戲。鮑勃•吉爾在色彩的運用上極為簡潔,分別運用了紅、黃、綠、黑和白五種顏色。書中哪些東西是綠色的,哪些是紅色的,哪些是黃色的,哪些是黑白色的,讓孩子逐個分辨出來,激發孩子的色彩敏感度。
其四,填色遊戲。書中出現了多個黑白圖,比如:手、許願骨、熱氣球的吊籃、島嶼,讓孩子試著為這些黑白圖填上喜歡的顏色,培養孩子的填色能力。
其五,繪畫遊戲。書中沒有畫出來的東西,試著讓孩子畫出來,培養孩子的繪畫能力。
陳丹青說:「看一副畫重要不是道理,而是驚喜。」
鮑勃•吉爾的繪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又一個驚喜。
本書中既有詩人般的浪漫情懷,也有純真質樸的童趣,還有曾經夢想的藍圖,更有出其不意的結局。然而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帶給了你什麼樣的感想,什麼樣的啟示。
人們在評論《哈姆雷特》時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用這句話評論《你願意用什麼換我的蝴蝶?》也不為過,它同樣讓每個人獲得了不同的思考和感悟。真的是,言已盡而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