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歷朝歷代的養老制度,唐朝的做法令人羨慕!

2019-10-25     謀士說

最近我看見一個問答,到60歲就活埋的是哪個朝代?是否是真事?中國曆朝歷代都很講究孝道,無論哪個朝代,都沒有這項規定。而且,古代都設有養老制度,雖然不能做到每個老人都有政府供養。但是歷代王朝都頒布了對老人的優待政策,基本做到了老有所依,幼有所長,鰥寡孤獨者皆有所養。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退休養老已經成為一個很熱門的話題。我們就來說說,古代的養老制度,歷朝歷代是怎麼做的?

古代老人

先秦時期的養老

首先在寫這篇文章之前,大家要明白一個道理。古代等級制度森嚴,古人的養老制度也是分等級的。在史書裡面記載的禮節,大多數是針對貴族階級的,尤其是先秦時期,庶人的地位很低,根本沒有話語權。很多人大概聽說過這麼一句話:「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在先秦時期,士族犯法都享有優待政策,而古代的養老之禮,自然不涉及到普通的庶人。

雖然說,古代文人一般為統治階級服務,書中記錄的事針對是是統治階級。但是,我們也要明白一點,歷朝歷代的養老制度,都是從先秦制度發展演變而來。所以,要想知道古代的養老制度,必須從先秦的養老之禮開始說起。

根據《禮記·王制》的記載:「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後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脩而兼用之。」從這一段話我們就可以看出,不同的朝代,都給予了老人不同的禮遇。黃帝時期,夏朝和殷商三朝的敬老之禮,其實都是請老人飲酒吃飯。用國學大師錢穆《國史新論》當中的原話來說就是:「古者天子有養老之禮,亦於辟雍、泮宮行之。行養老禮,必飲酒奏樂。」

老人講學

先秦時期的「辟雍」本是指學校,根據《公羊傳》的說法:古人聚居一般以家族為單位,且一里有80戶人家,然後設置教室。一里選60—70歲德高望重的老人做「父老」,選體格健壯博學多才的老人為「里正」,負責教書育人。這些老人基本是庶老,且待遇還非常好,政府還要賜給田地,教書時還可以騎馬去私塾講學。每當敬老的時候,周天子就在「辟雍」舉行養老之禮。在舉行養老之禮這天,必飲酒奏樂,且還可以聽音樂欣賞歌舞。我國春秋時期的教育家孔子,在魯國大概就是這種待遇。

關於參加「養老之禮」的老人,在《禮記·王制》當中也有規定,50歲的老人就能夠參加在鄉學(又稱之為「庠學」)當中舉辦的敬老宴會,60歲的老人就能夠參加在京城小學中舉辦的宴會,70歲的老人就能夠參加京城大學裡面的宴會,諸侯國的養老禮都是這樣。

我們都知道古代醫學部發達,他們的普遍壽命也很短,據說我國的帝王,平均壽命不足41歲。在古代的老人,無論貴族還是庶民能達到60歲(花甲)的人不多,達到70歲(古稀)的人就更少了,更別提80、90歲的耄耋老人了。所以,古人即便把全國範圍內的花甲老人聚集在一起,其實也沒有多少人。

兩漢南北朝的養老

漢代的養老是繼承了先秦時期的養老制度,不過漢代更注重孝道。尤其是漢文帝,母親曾生病,他親嘗湯藥服侍。所以,漢代的帝王在諡號前面都加了一個「孝」字,比如漢文帝劉恆的諡號是「孝文皇帝」;漢景帝劉啟的諡號是「孝景皇帝」;漢武帝劉徹的諡號是「孝武皇帝」,諡號前面帶「孝」字,就是古代皇帝注重孝道的一種表現。

漢文帝侍奉老母

東漢光武劉秀為了敬老,還設立了「三雍宮(明堂、辟雍、靈台)」專門賞賜和宴請老人。到漢明帝劉莊時,每年大射(射禮)都會宴請國中的老人。在《後漢書·本紀·顯宗孝明帝紀》當中記載:東漢初年名儒桓榮,曾為漢明帝劉莊講授《尚書》。在桓榮年老的時候,漢明帝在三雍宮舉辦養老禮時,賜桓榮關內侯的爵位,食邑五千戶。並當眾宣布:「朝廷當中德高望重的老人都以二千石俸祿養老終身。並賜天下三老,每人酒一石,肉四十斤,官員們要問候撫慰耆耋老人,憐恤幼小的孤兒,加惠於鰥寡,這樣才符合我的心意。」

從漢明帝的那句話可以看出來,全國的三老(鄉、縣、郡都設有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每人都獎勵酒一石(大約120斤),肉40斤。官員每年還要問候80—90歲的耄耋老人,以及體恤幼小的孤兒和孤寡老人。至於這項措施有沒有在全國執行,這就不太清楚了。當然,古代皇帝的命令就是聖旨,誰違背就是大罪,這項措施大概能惠及很多老人。可見,漢代對老人還是很優待的。尤其是當時在朝廷做官的士族,退休以後的待遇不亞於現在的公務員。

漢代設置有敬老的「三雍宮」,在南北朝時期也沿襲了這一敬老的制度。比如晉武帝每年還親臨「辟雍」,舉行敬老的鄉飲酒之禮。為了區分貴族和庶人,晉武帝又設立了國子學,以區分士庶。這麼說,在「辟雍」舉行的鄉飲敬老之禮,可能屬於庶人敬老的方式。

從《 晉書》的記載來看:「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新令亦如之。」晉朝竟然還頒布了一道養老法令,家裡有80歲的老人,一個兒子不從政。如果家裡有90歲的老人,其一家人都不從政,據說在當時還沒人敢違抗這道法令。從這個法令來看,不僅僅適用於貴族,也適用於庶人。無論,你做不做官,家裡有老人,你就不能做官。

晉懷帝司馬熾當政時期,中原大亂,士族南遷以後,保留了國子學,沒有再設立辟雍。北齊設立了國子寺,隋朝初其沿襲了北齊的養老制度。至隋煬帝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隋煬帝楊廣將「國子寺」改為「國子監」。如果說「辟雍」是老百姓的敬老之所,「國子監」為貴族的敬老之所,那麼到東晉時期,「辟雍」就已經被廢止了。

唐宋時期的養老

隋朝滅亡以後,唐朝又沿襲了隋朝的制度,但是敬老已經不分士庶,且養老制度,被唐朝發揮到了極致。唐朝時期的老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國家還會安排護工進行照料,在唐朝以前,絕對是空前絕後的。所以,《唐六典三·戶部尚書》載:「凡庶人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丁一人;九十,給二人;百歲,三人。」這裡的意思是說,凡是老百姓年齡超過80歲及重病的人,國家分配一個人來照看,超過90歲的人,分配兩個人照看,超過100歲的,分配三人來照看。且這一切都是免費的,由國家供養。其實,以古人的壽命,能活到80、90歲的耄耋老人還是很少。雖然很少,不過不難看出,唐朝養老制度的重視以及惠及的群體,真的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朝代。

宋朝士族

我們都知道,宋朝是一個很富裕的朝代,國家不缺錢當官的退休以後,所獲得的退休金相當的豐厚。國家對於民間敬老的方式也有實施,當老人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大多數以貴重物品相贈或者免除服侍老人者的徭役。比如北宋真宗在天禧元年(1017年)下詔:「父老年八十者賜茶帛,除其課役。」宋仁宗在天聖二年(1024年)下詔說:「(西京洛陽)城內民八十以上,免其家徭役,賜茶人三斤,帛一匹。」從宋朝的法令來看,宋朝的敬老制度的力度顯然不及唐朝。當然,宋代是一個富裕的國度,有錢人很多。所以,很多富人開始救濟窮人也屢見不鮮。

明清時期的養老

我們再來看明朝,明朝皇帝朱元璋是一個平民皇帝,他懂得民間的疾苦。所以,他在即位之初頒布了很多惠民措施。比如《 明史·食貨志》載:「初,太祖設養濟院收無告者,月給糧。設漏澤園葬貧民。天下府州縣立義冢。又行養老之政,民年八十以上賜爵。」這段話的意思是,朱元璋即位之初,設立養濟院救濟哪些沒有依靠的人,每月供給糧食。設立漏澤園埋葬貧民,天下的州、府、縣設立收埋無主屍骸的墓地。然後又頒布養老的政策,民間八十歲的以上的老人還賜予爵位。

朱元璋

其實,關於明朝初期的養老政策,在《明太祖寶訓》當中記載得更加的詳細。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對禮部尚書李原吉說:「曩者朕詔天下行養老之政,凡耆民年八十以上、鄉黨稱善、貧無產業者,月給米三斗,肉五斤;九十以上者加帛一匹,綿一斤。若有田產能自瞻者,止給酒肉絮帛。其應天、鳳陽二府富民九十以上賜爵社士,八十以上賜爵里士,咸許冠帶,復其家。尚慮有司奉行不至,爾禮部以朕命諭之。」

從《明太祖寶訓》的記載來看,朱元璋對養老的政策還是很重視的。在民間,凡是80歲以上的老人,無論身份和地位,每月給米三斗,肉五斤;九十以上還加贈帛一匹,綿一斤。住在應天府和鳳陽府的富民,凡是90歲以上的老人,賜爵社士,八十以上賜爵里士。朱元璋當政時期對老人的贍養,其實比宋朝做得還要好。雖然說,朱元璋殺了一些功臣,但是對於民生,他還是很注重的。

最後,我們來看看清朝的養老政策。雖然說清朝屬於少數民族政權,但是清朝皇帝對於老人的政策,雖不及明朝,但是能做到親民已經很不錯了。根據《清史稿·聖祖本紀》的記載:康熙五十二年(1713)三月壬寅,康熙皇帝在申昜春園設宴,召集直隸省官員和士庶,年過65歲以上的老人。宴會上,並命人攙扶80歲的老人,親視其飲酒。在宴會上,康熙帝諭旨,凡宴會的老人全部賜白金。賜予的白金用於養老,應該是衣食無憂了。

康熙帝

此外,康熙和乾隆在位期間,還多次設立千叟宴(滿漢全席)招待老人。比如,在康熙60歲的時候,宴請65歲以上的老人,無論官民,只要能按時到京城參加千叟宴的,康熙都來者不拒。乾隆在50歲的時候,在乾清宮也開辦了一次千叟宴,參加宴會的3900餘人,乾隆親自賜「鳩杖」。後來乾隆退休,又進行了一次宴會。從幾次宴會來看,康熙和乾隆還是比較親民的,只是康熙乾隆以後,清朝就沒有那個實力了。

最後要說明的是,封建社會頒布的養老制度,一般住在京畿地區的老人才能享受到這些優待政策,其它地方的老人還是很難享受到這種待遇。在古代,除了士族公務員享有優厚的養老待遇外,普通老百姓還是要靠子女來養老。所以,在《綠野仙蹤》當中就有描述:許氏六十餘歲,兒子許連升在外做生意,聽人說墜江死了(其實他兒子沒有死,只是一個叫金不換的人看上了他的兒媳,所以僱人說她兒子墜江死了,好以此做上門女婿,霸占許氏的兒媳)。老人害怕無人養老,於是花二百兩銀子,招上門女婿養老。從這一段描寫來看,民間的老人還是需要兒子來養老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QQDnCW4BMH2_cNUghS9u.html